[1] 葛美玲, 封志明. 基于GIS 的中国2000 年人口之分布格 局研究: 兼与胡焕庸1935 年之研究对比. 人口研究, 2008,(1): 51-57.
[2] 胡焕庸. 论中国人口之分布.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社, 1983,1-27.
[3] 胡焕庸, 张善余. 中国人口地理.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 版社, 1984,107-112.
[4] 张善余. 中国人口地理.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7, 207-262.
[5] 刘德钦, 刘宇, 薛新玉. 中国人口分布及空间相关分析. 测绘科学, 2004, 29(7): 76-79.
[6] 封志明, 唐焰, 杨艳昭. 中国地形起伏度及其与人口分 布的相关性. 地理学报, 2007, 62(10): 1073-1082.
[7] 唐焰, 封志明, 杨艳昭. 基于栅格尺度的中国人居环境 气候适宜性评价. 资源科学, 2008, 30(5): 648-653.
[8] 施华萍, 柯见洪, 孙策. 中国人口分布规律及演化机理 研究. 物理学报, 2009, 58(1) : 1-8.
[9] 陈彦光, 刘继生. 城市人口分布空间自相关的功率谱分 析. 地球科学进展, 2006, 121(1): 1-9.
[10] 陈刚强, 李郇. 许学强中国城市人口的空间集聚特征与 规律分析. 地理学报, 2008, 63(10): 1045-1054.
[11] 孟庆艳,李强. 城市公交网点与人口分布互动关系的理 论模型. 人文地理, 2008,23(5):119-123.
[12] 朱传耿, 顾朝林, 马荣华, 等. 中国流动人口的影响要素 与空间分布: 流动人口空间自相关分析. 地理学报, 2001, 56(5): 549-560.
[13] 鲁奇, 王国霞, 杨春悦. 流动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 关系若干解释(1990、2000). 地理研究, 2006, 25(5): 765-775.
[14] 范红忠. 地区经济差距与人口流动:基于七国大都市区 人口分布的比较研究. 经济经纬, 2006(2): 93-95.
[15] 孙峰华, 李世泰, 杨爱荣. 2005 年中国流动人口分布的 空间格局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经济地理, 2006, 26(6): 974-977.
[16] 罗仁朝, 王德. 基于聚集指数测度的上海市流动人口分 布特征分析. 城市规划学刊, 2008(4): 81-86.
[17] 范红忠, 李国平. 对我国生产与人口分布现状与问题的比较分析. 预测, 2003, 22(6): 28-32.
[18] 程晓亮, 饶芬芳. 不同地形环境下道路、河流对人口分 布影响的分析: 以黄山市为例. 地理学报, 2008, 24(5): 417-419.
[19] 杜国明, 于凤荣, 宋戈. 环境最小限制率在人口分布中 的实证研究: 以吉林省为例. 中国人口科学, 2008(1): 145-154.
[20] 沈续雷, 王桂新, 孔超. 中国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空间 不均衡性对比研究. 人口与发展, 2009(6): 37-45.
[21] 段学军, 王书国. 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口分布演化与偏移 增长. 地理学报, 2008, 28(2): 139-144.
[22] 李铁立, 徐建华.“泛珠三角”产业、人口分布空间变动 的趋势分析. 地理科学, 2006, 26(4): 402-4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