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河海兵. 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的主要卢纶及其演进趋势.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2005, 6(5): 96-104.
[2] 许学强, 周一星, 宁越敏, 等. 城市地理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19-227.
[3] 边学芳, 吴群, 刘玮娜. 城市化与中国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相关分析. 资源科学, 2005, 27(3): 73-78.
[4] 孙元军, 郑新奇,常伟倩. 基于Weka的城市建设用地结构特征挖掘研究.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8,44(27): 231-235.
[5] 冯 健, 刘玉. 转型期中国城市内部空间重构:特征、模式与机制. 地理科学进展, 2007, 26(4): 93-106.
[6] 蒋贵国, 张静. 不同经济体制下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时空变化.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2000, 27(S): 86-88.
[7] 张 颖. 经济增长中土地利用结构研究. 南京: 南京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5.
[8] 陈彦光,刘继生. 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和形态的定量描述:从信息熵到分维数. 地理研究, 2001, 20(2): 146-152.
[9] 许学强, 朱剑. 现代城市地理学.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8.
[10] 冯 健. 杭州城市形态和土地利用结构的时空演化. 地理学报, 2003, 58(3): 343-353.
[11] 王新生, 刘纪远, 庄大方,等. 中国特大城市空间形态变化的时空特征. 地理学报, 2005, 60(3): 392-400.
[12] 姜鲁光, 聂晓红, 刘恩峰. 基于GIS的济南市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分析. 经济地理, 2003, 23(1): 70-73.
[13] 赵晶, 徐建华,梅安新. 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与形态的分形研究: 以上海市中心城区为例.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5(1):78-84.
[14] 匡文慧, 张树文, 张养贞,等. 长春百年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演变特征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09, 41(7): 176-179.
[15] 罗江华, 梅昀, 陈银蓉. 柳州市城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演化特征分析.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8, 18(1):145-148.
[16] 石崧. 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动力机制分析. 城市规划汇刊, 2004(1):50-52.
[17] 耿慧志. 论我国城市中心区更新的动力机制. 城市规划汇刊, 1999(3):27-33.
[18] 王新涛. 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动力系统分析. 北方经济.2009(6):33-35.
[19] 王开泳, 肖玲. 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动力机制分析.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5,1:116-122.
[20] 袁丽丽.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用地结构演变及其驱动机制分析.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5, 21(3): 51-55.
[21] 陈志. 武汉市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演变及动力分析. 湖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6, 28(3): 317-340.
[22] 张新长,张文江. 城市土地利用时空结构演变的驱动力研究. 中山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5, 44(1):117-120.
[23] 曾忠平, 卢新海. 武汉城市用地结构演变模式研究. 中国土地科学, 2009, 23(3): 44-48.
[24] 罗鼎, 许月卿, 邵晓梅,等. 土地利用空间优化配置研究进展及展望. 地理科学进展, 2009, 28(5): 791-797.
[25] 毛蒋兴, 闫小培, 李志刚,等. 深圳城市规划对土地利用的调控效能. 地理学报, 2008, 63(3): 311-320.
[26] 刘坚, 黄贤金, 赵彩艳, 等. 基于DEA模型的城市土地利用结构效应分析:以江苏省为例.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5, 27(3): 330-224.
[27] 刘少波. 试论城市土地的利用结构及其空间优化. 暨南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4:11-21.
[28] 张洁. 东京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分析及其对中国大城市的启示. 经济地理, 2004, 24(6): 812-815.
[29] 丁瑜. 论我国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存在的问题与优化对策. 法制与社会, 2009(8):280-281.
[30] 徐士珺, 郑循刚. 我国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 经济纵横, 2006(8):31-32.
[31] 张志斌,李雪梅. 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与空间结构优化的研究:以兰州市为例.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7, 21(12):1-5.
[32] 刘艳军, 李诚固, 徐一伟. 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与空间结构形态演变研究: 以长春市为例. 人文地理, 2007, 22(4): 41-45.
[33] 朱玉明. 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与空间结构演变关联研究: 以济南市为例. 人文地理, 2001, 16(1): 84-87.
[34] 王会彬, 宋瑞, 陈强. 以公交为导向的城市土地利用优化模型研究. 交通标准化, 2009(9): 23-26.
[35] 孙钰, 姚晓东. 中国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间结构优化探讨. 城市, 2001(2): 17-20.
[36] 任奎, 周生路, 张红富, 等. 基于精明增长理念的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 以江苏宜兴市为例. 资源科学, 2008, 30(6): 912-918.
[37] 倪琳, 周勇, 刘义, 等. 基于生态绿当量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 以湖北省潜江市为例. 资源与产业, 2008, 10(4): 50-53.
[38] 杨春玲, 秦明周, 闫艳.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 以巩义市为例. 生态经济, 2008(10): 24-29.
[39] 严金明. 中国土地利用规划: 理论·方法·战略. 北京: 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1.
[40] 谭淑豪. 说目标规划法逐步法在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中的应用
[D]. 北京: 北京大学, 2001.
[41] 但承龙, 雍新琴, 厉伟.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模型及决策方法: 江苏启东市的实证研究. 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 2001, 7(3): 38-41.
[42] 耿红, 王泽民. 基于灰色线性规划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 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学报, 2000, 25(2): 167-171.
[43] 赵涛, 郑新奇, 邓祥征. 城市土地利用优化配置分析应用: 以济南市为例. 地球信息科学, 2004, 6(2): 53-57.
[44] 何鑫, 王昌全, 李琼芳. 基于模拟退火遗传算法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模型.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2004, 20(3): 215-217.
[45] 董品杰, 赖红松. 基于多目标遗传算法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优化配置.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3, 19(6): 52-55.
[46] 傅伟. 基于GIS土地合理利用规划决策专家系统研究. 中国土地科学, 2001, 9(5): 5156.
[47] 徐昔保. 基于GIS与元胞自动机的城市土地利用动态演化模拟与优化研究: 以兰州市为例. 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
[48] 武晓波, 赵健, 魏成阶, 等. 元胞自动机用于城市发展模拟的方法初探: 以海口市为例. 城市规划, 2002, 26(8): 69-73.
[49] 史培军, 陈晋, 潘耀忠. 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机制分析. 地理学报, 2000, 55(2): 152-160.
[50] 黎 夏, 叶嘉安. 基于神经网络的元胞自动机及模拟复杂土地利用系统. 地理研究, 2005, 24(1): 19-27.
[51] Kok K. M Winograd. Modelling Land-use change for Central America,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impact of hurricaner Mith. Ecological Modelling,2002,149(1/2): 53-69.
[52] De Koning G H J, Verburg P H ,Veldkamp A, et al. Multi-scale modelling of Land-use change dynamica for Ecuador. Agricultural Systems,1999, 61(2): 77-93.
[53] Verburg P H, Chen Y Q, Veldkamp A. Spatial explorations of Land-use change and grain production in China. 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 2000, 82(1/2/3): 333-354.
[54] Verburg P H, Veldkamp T A, Bouma J. Land use change under conditions of high population press: The case of Java.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1999, 9(4): 303-312.
[55] 蔡玉梅, 刘彦随, 宇振容, 等. 土地利用变化空间模拟的进展:CLUE-S模型及应用. 地理科学进展, 2004, 23(4): 63-72.
[56] 谭永忠, 吴次芳, 牟永铭, 等. 经济快速发展地区县级尺度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模拟. 农业工程学报, 2006, 22(12): 72-77.
[57] 刘琼, 欧明豪, 彭晓英. 基于马尔柯夫过程的区域土地利用结构预测研究: 以江苏省昆山市为例.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05, 28(3): 107-112.
[58] 殷少美, 周寅康, 濮励杰, 等. 马尔柯夫链在预测土地利用结构中的应用:以湖南娄底万宝镇为例. 经济地理, 2006, 26(S): 120-124.
[59] 郭月婷, 廖和平, 彭征. 中国城市空间拓展研究动态. 地理科学进展, 2009, 28(3): 370-375.
[60] 刘继生, 陈彦光. 基于GIS的细胞自动机模型与人地关系的复杂性探讨. 地理研究, 2002, 21(2): 155-162.
[61] 徐昔保, 杨桂山, 张建明. 基于神经网络CA的兰州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情景模拟.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8, 24(6): 80-84.
[62] 曹银贵, 王静, 陶佳, 等. 基于CA与AO的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模拟研究:以三峡库区为例. 地理科学进展, 2007, 26(3): 80-88.
[63] 黎夏, 叶嘉安. 基于神经网络的元胞自动机及模拟复杂土地利用系统. 地理研究, 2005, 24(1): 19-27.
[64] 张金牡, 吴波, 沈体雁. 基于Agent模型的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动态模拟研究.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 2004, 27(1): 80-83.
[65] 杨青生, 黎夏. 多智能体与元胞自动机结合及城市用地扩张模拟. 地理科学, 2007, 27(4): 542-5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