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石淑芹, 陈佑启, 姚艳敏, 等. 东北地区耕地变化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评价. 地理学报, 2008, 63(6): 574-586.
[2] 曹银贵, 王静, 程烨, 等. 三峡库区耕地变化研究. 地理科学进展, 2006, 25(6): 117-125.
[3] 吴业, 杨桂, 万荣荣. 耕地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研究进展. 地理科学进展, 2008, 27(1): 90-98.
[4] 曹银贵, 袁春, 周伟, 等. 中国耕地变化的驱动因子及其省域差异分析. 中国土地科学, 2008, 22(2): 17-22.
[5] 张国平, 刘纪远, 张增祥. 近10年来中国耕地资源的时空变化分析. 地理学报, 2003, 58(3) : 323-332.
[6] 赵小沉, 代力民, 陈文波. 耕地与建设用地变化驱动力比较分析. 地理科学, 2008, 28(2): 214-218.
[7] 谭永忠, 吴次芳, 王庆日. 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驱动下中国的耕地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自然资源学报, 2005, 20(5): 727-734.
[8] 李宇, 齐晓明, 董锁成, 等. 石羊河流域中下游绿洲地区耕地利用变化研究. 农业工程学报,2008,24(4):117-121.
[9] 段七零. 基于能值分析的江苏耕地生态足迹区域差异. 地理科学进展, 2008, 27(4): 96-102.
[10] 辛良杰, 李秀彬, 谈明洪. 中国区域粮食生产优势度的演变及分析. 农业工程学报, 2009,25(2): 222-227.
[11]马永欢, 牛文元. 基于粮食安全的中国粮食需求预测与耕地资源配置研究. 中国软科学, 2009(3): 11-16.
[12] 李志阳, 张红丽, 杨强. 新疆在中国粮食安全问题上的战略地位分析. 天津农业科学, 2009, 15(1): 16-18.
[13]陈瑜琦, 李秀彬. 1980年以来中国耕地利用集约度的结构特征. 地理学报, 2009, 64(4): 469-478.
[14]李景刚, 何春阳, 史培军, 等. 近20年中国北方13省的耕地变化与驱动力. 地理学报, 2004, 59(2): 274-282.
[15]张国平, 刘纪远, 张增祥. 近10年来中国耕地资源的时空变化分析. 地理学报, 2003, 58(3): 323-332.
[16] 刘新平, 吕晓. 新疆耕地资源态势演变分析. 新疆农业科学, 2007, 44(3): 273-279.
[17] 吴世新, 周可法, 刘朝霞, 等. 新疆地区近10年来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与动因分析. 干旱区地理, 2005, 28(1): 52-58.
[18] 程维明, 周成虎, 刘海江, 等. 玛纳斯河流域50年绿洲扩张及生态环境演变研究. 中国科学: D辑, 2005, 35(11): 1074-1086.
[19] 蔡文春, 杨德刚. 新疆耕地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6, 20(2): 144-149.
[20]瓦哈甫·哈力克, 海米提·依米提, 塔西甫拉提·特依拜, 等. 绿洲耕地变化趋势及其驱动力: 塔里木盆地南部策勒绿洲为例. 地理学报, 2004, 59(4): 608-614.
[21]樊华, 张凤华. 新疆石河子绿洲耕地变化及驱动力研究. 干旱区研究, 2007, 24(5): 574-578.
[22] 王国友, 塔西甫拉提·特依拜, 谭灵芝. 新疆于田绿洲—荒漠交错带土地利用变化的社会驱动力研究. 中国沙漠, 2006, 26(2): 259-263.
[23]汤发树, 陈曦, 罗格平, 等. 新疆三工河绿洲土地利用变化系统动力学仿真. 中国沙漠, 2007, 27(4): 593-599.
[24]满苏尔·沙比提, 海鹰, 阿布拉江·苏来曼. 近50年来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耕地变化及其成因.地理研究, 2004, 23(4): 487-494.
[25]杨燕玲. 新疆各地州市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水土保持研究, 2006, 13(5): 166-168.
[26]邵晓梅, 杨勤业, 张洪业. 山东省耕地变化趋势及驱动研究. 地理研究, 2001, 20(3): 298-306.
[27]张玉进, 刘玉甫, 吴健军, 等. 新疆水资源分布及绿洲水资源开发利用探讨. 水土保持研究,2004,11(3):157-159.
[28] 张燕, 徐建华, 吕光辉. 西北干旱区新疆水资源足迹及利用效率动态评估. 中国沙漠, 2008, 28(4): 775-780.
[29]唐立松, 张佳宝, 程心俊, 等. 干旱区绿洲荒漠交错带土地退化及生态重建. 干旱区研究, 2002, 19(3): 43-48.
[30] 李虎, 高亚琪, 王晓峰, 等. 新疆土地荒漠化监测分析. 地理学报, 2004, 59(2): 197-202.
[31] 王玉刚, 肖笃宁, 李彦. 荒漠绿洲过渡带农业绿洲土地退化动态特征. 农业工程学报, 2007, 23(6): 83-90.
[32] Meng Lihong, Chen Yaning, Li Weihong, et al.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odel for 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in Tarim River Basin, Xinjiang, China. Geographic Science, 2009, 19(1): 89-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