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景可, 陈永宗. 我国土壤侵蚀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地理研究, 1990, 9(2): 29-38.
[2] 李锐. 中国水土流失基础研究的机遇与挑战. 自然杂志, 2007, 30(1): 6-11.
[3] 邹亚荣, 张增祥, 王长有, 等. 中国农牧与风水蚀交错区的空间格局与生态恢复. 水土保持学报, 2002, 16(3): 132-134.
[4] 高学田, 侯庆春, 唐克丽. 陕西神府矿区束鸡沟流域风蚀水蚀交互作用特征研究. 干旱区地理, 1998, 21(1): 34-39.
[5] 宋阳, 刘连友, 严平. 风水复合侵蚀研究述评. 地理学报, 2006, 61(1): 77-88.
[6] 海春兴, 史培军, 刘宝元, 等. 风水两相侵蚀研究现状及我国今后风水蚀的主要研究内容. 水土保持学报, 2002, 16(2): 50-52, 56.
[7] 王涛, 屈建军, 姚正毅, 等. 北方农牧交错带风水蚀复合区水土流失现状与综合治理对策.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8, 6(1): 28-36.
[8] 邹亚荣, 张增祥, 王长有, 等. 中国风水侵蚀交错区分布特征分析. 干旱区研究, 2003, 20(1): 67-70.
[9] Robert A Morton, James C Gbeaut, Jeffrey G Paine. Meso-scale transfer of sand during and after storms implications for prediction of shoreline movement. Marine Geology, 1995, 126: 161-179.
[10] 萧嗣荣, 穆仲义,李庆辰, 等. 河北沿海海侵灾害初探. 地理研究, 1998, 17(1): 75-81.
[11] 季子修. 中国海岸侵蚀特点及侵蚀加剧原因分析. 自然灾害学报, 1996, 5(2): 65-75.
[12] 查轩, 唐克丽. 水蚀风蚀交错带小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模式研究. 自然资源学报, 2000, 15(1): 97-100.
[13] 唐克丽. 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治理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中国水土保持, 2000, 11: 11-12,17.
[14] 丰爱平, 夏东兴. 海岸侵蚀灾情分级. 海岸工程, 2003, 22(2): 60-66.
[15] 左书华, 李九发, 陈沈良, 等. 河口三角洲海岸侵蚀及防护措施浅析: 以黄河三角洲及长江三角洲为例.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06, 17(4): 97-101, 109.
[16] 张裕华. 中国海岸侵蚀危害及其防治. 灾害学, 1996, 11(3): 15-21.
[17] 高学田, 唐克丽. 神府东胜矿区侵蚀营力及风、水蚀相互作用特征. 水土保持通报, 1995, 15(4): 33-38.
[18] 姚正毅, 屈建军, 郑新民, 等. 北方农牧交错带风水蚀复合区水土流失现状、分布特点及发展趋势. 中国水土保持, 2008, 12: 63-66.
[19] 姜娜, 邵明安, 雷廷武. 水蚀风蚀交错带坡面土壤入渗特性的空间变异及其分形特征.土壤学报, 2005, 42(6): 904-908.
[20] 郑纪勇, 邵明安, 李世清, 等. 水蚀风蚀交错带土壤剖面水力学性质变异. 农业工程学报, 2005, 21(11): 64-66.
[21] 齐丽彬, 樊军, 邵明安, 等. 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带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呼吸季节变化及其环境驱动. 生态学报, 2008, 28(11): 5428-5436.
[22] 安韶山, 常庆瑞, 李壁成, 等. 陕北水蚀风蚀交错带土壤特性及系统分类研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30(1): 27-32.
[23] 许炯心. 黄河中游支流悬移质粒度与含沙量、流量间的复杂关系. 地理研究, 2003, 22(1): 39-48.
[24] 许炯心. 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的风水两相侵蚀产沙过程. 中国科学(D辑), 2000, 30(5): 540-548.
[25] 许炯心. 风水两相作用对黄河流域高含沙水流的影响. 中国科学(D辑), 2005, 35(9): 899-906.
[26] 张平仓, 查轩, 唐克丽. 水蚀风蚀交错带小流域不同地层侵蚀产沙量及其特征.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 1997, 3(1): 1-9, 79.
[27] 张平仓. 水蚀风蚀交错带水风两相侵蚀时空特征研究: 以神木六道沟小流域为例.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 1999, 5(3): 93- 96.
[28] 张平仓, 唐克丽. 六道沟流域有效水蚀风蚀能量及其特征研究.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 1997, 3(2): 32-40.
[29] 王玉广, 张宪文, 孙小婷. 海岸侵蚀灾害管理信息系统的实现.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07, 18(4): 50-53.
[30] 盛静芬, 朱大奎. 海岸侵蚀和海岸线管理的初步研究. 海洋通报, 2002, 21(4): 50-57.
[31] 胡桂坤, 张青田. 风暴潮对我国沿海地区的影响及其预防措施. 海洋信息, 2006, 4: 20-21.
[32] 叶琳, 于福江. 我国风暴潮灾的长期变化与预测. 海洋预报, 2002, 19(1): 89-96.
[33] 杨桂山. 中国沿海风暴潮灾害的历史变化及未来趋向. 自然灾害学报, 2000, 9(3): 23-30.
[34] 卢益炳, 马林芳. 0608号超强台风“桑美"的主要特点和风暴潮影响特征分析. 海洋预报, 2007, 24(4): 92-96.
[35] 张晓龙, 李培英, 刘月良. 黄河三角洲风暴潮灾害及其对滨海湿地的影响. 自然灾害学报, 2006, 15(2): 10-13.
[36] 刘孟兰, 郑西来, 韩联民, 等. 南海区重点岸段海岸侵蚀现状成因分析与防治对策.海洋通报, 2007, 26(4): 80-84.
[37] 刘国彬, 王国梁, 上官周平, 等. 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科学研究的重点领域. 中国水土保持, 2008, 12: 37-39.
[38] 刘春利, 邵明安, 张兴昌, 等. 神木水蚀风蚀交错带退耕坡地土壤水分空间变异性研究. 水土保持学报, 2005, 19(1): 132-135.
[39] 姜娜, 邵明安, 雷廷武, 等. 水蚀风蚀交错带典型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水分变化特征.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7, 29(6): 134-137.
[40] 曾辰, 邵明安. 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带柠条幼林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6, 24(6): 155-158.
[41] 霍竹, 邵明安. 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带沟岸灌木林地土壤水分变化. 农业工程学报, 2005, 21(6): 45-49.
[42] 霍竹, 邵明安. 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带降水及灌木林冠截留特性研究.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5, 23(5): 88-92.
[43] 程琴娟, 蔡强国, 李家永. 表土结皮发育过程及其侵蚀响应研究进展. 地理科学进展, 2005, 24(4): 114-122.
[44] 侯庆春, 汪有科, 杨光. 关于水蚀风蚀交错带植被建设中的几个问题. 水土保持通报, 1996, 16(5): 36-40.
[45] 张志权, 周毅, 陈绶柱, 等. 广东沙质海岸防护林前缘植草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1996, 9(2): 127-132.
[46] 董玉祥. 中国的海岸风沙研究: 进展与展望. 地理科学进展, 2006,25(2): 26-35.
[47] 胡海波, 张金池,鲁小珍. 我国沿海防护林体系环境效应的研究. 世界林业研究, 2001, 14(5): 37-43.
[48] 段舜山, 徐景亮. 红树林湿地在海岸生态系统维护中的功能. 生态科学, 2004, 23(4): 351-355.
[49] 季子修, 施雅风. 海平面上升、海岸带灾害与海岸防护问题. 自然灾害学报, 1996, 5(2): 56-64.
[50] 唐廷贵, 张万钧. 论中国海岸带大米草生态工程效益与“生态入侵”. 中国工程科学, 2003, 5(3): 15-20.
[51] 高林宇, 韩慕康. 山东半岛北岸采砂和海蚀问题与对策. 水土保持研究, 2003, 10(3): 109-113.
[52] 蔡强国, 何继军, 田磊. 土壤侵蚀治理范式与生态学理论的耦合关系. 地理科学进展, 2007, 26(6): 11-20.
[53] 阮成江, 谢庆良, 徐进. 中国海岸侵蚀及防治对策. 水土保持学报, 2000, 14(1): 44-47.
[54] 陈沈良, 张国安, 谷国传. 黄河三角洲海岸强侵蚀机理及治理对策. 水利学报, 2004, (7): 1-6, 13.
[55] 陈永宗, 景可, 蔡强国.黄土高原现代侵蚀与治理.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8.
[56] 吴成基, 甘枝茂, 孙虎, 等. 陕北和陇中土壤侵蚀区域差异的地质地貌之剖析. 水土保持学报, 1995, 9(4): 49-55.
[57] 冯国安. 黄河粗泥沙主要来自风沙. 中国水土保持, 1992, (3): 45-47.
[58] 杨根生. 黄河沿岸风成沙入黄沙量估算. 科学通报, 1988, 33(13): 1017-10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