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陈君.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汉江中下游的水质影响. 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5.
[2] 张家玉, 罗莉, 李春生, 等.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汉江中下游生态环境影响研究.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0(增刊):1-32.
[3] 范北林, 万建蓉, 黄悦.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后对汉江中下游河势的影响.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02, 19(增刊): 21-24.
[4] 沈大军, 刘昌明.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不同调水规模对汉江中下游影响分析. 地理学报, 1998, 53(4): 341-348.
[5] 杜耘, 赵艳, 蔡述明, 等.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汉江中下游工业发展的影响.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1999, 8(2): 135-139.
[6] 谢平, 窦明, 夏军.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不同调水方案下的汉江水华发生概率计算模型. 水利学报,2005, 36(6):1-7.
[7] 曹正浩, 钱萍, 张菊红.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汉江中下游城镇及农业灌溉用水的影响与对策.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2003, 1(3): 8-10.
[8] 徐新伟, 吴中华, 于丹. 汉江中下游水生植物多样性及南水北调工程对其影响. 生态学报, 2002, 22(11): 1933-1938.
[9] 王玉敏, 周孝德, 宁大同.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汉江中下游气候的影响研究. 水土保持通报, 2001, 21(6): 40-42.
[10] 蔡述明, 殷鸿福, 杜耘, 等.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与汉江中下游地区可持续发展.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5, 14(4): 409-412.
[11] 郭潇, 方国华, 章哲恺. 跨流域调水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水利学报, 2008, 39(9): 1125-1130.
[12] 王西琴, 刘昌明, 杨志峰. 西线调水工程对水量调出区的环境影响分析. 地理科学进展, 2001, 20(2): 153-160.
[13] Feng S, Li L X, Duan Z G. Assessing the impacts of South-to-North Water Transfer Project with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2007, 42(4): 1989- 2003.
[14] 鲍超, 方创琳. 干旱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地理科学进展, 2008, 27(3): 38-46.
[15] Mioklin P P.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soviet interbasin water transfer policy.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05, 2(6): 567-580.
[16] 刘丙军, 邵东国, 许明祥,等. 南水北调中线与汉江中下游地区的水资源利用关系研究.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2003, 1(6): 6-9.
[17] 刘丙军, 邵东国, 许明祥, 等.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与汉江中下游地区相互影响分析.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5, 14(1): 66-70.
[18] 中国环境规划院. 南水北调工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简介. 中国水利, 2003, (2):23-27.
[19] 方芳, 陈国湖. 调水对汉江中下游水质和水环境容量影响研究.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3, 26(1): 10-11.
[20] 曾群. 汉江中下游水环境变化及原因分析. 资源环境与发展, 2008(1):9-13.
[21] 李智民, 赵德君, 贾淑霞. 汉江中下游地质环境综合整治区划与对策建议. 资源环境与工程, 2006, 20(5): 539-543.
[22] 曾群. 汉江中下游水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 2005.
[23] 湖北省环境保护局. 湖北省汉江中下游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 2003.
[24] 韩亦方.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规划中的几个问题.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2003, 1(3):4-7.
[25] 湖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汉江中下游区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1995.
[26] 李庆旭, 刘光琇, 卲麟惠. 层析分析法在高速公路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 冰川冻土, 2007, 29(4): 653-6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