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曾光, 周伟.林产业聚集理论及进展. 江淮论坛, 2005(6): 5-10.
[2] 蔡锵锵, 华岚.产业聚集与区域经济发展. 经济与管理,2005, 19(8): 98-101.
[3] 赵淑玲, 曹康.产业集群与城市化关系问题研究. 河南社会科学,2005,13(2): 136-138.
[4] 陆大道.关于我国区域发展战略与方针的若干问题. 经济地理,2009(1):2-7.
[5] 盛毅, 池瑞瑞, 王长宇.当前我国工业集中度及其变动趋势研究.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07, 25(5): 13-18.
[6] 陈广洲, 解华明.基于空间自相关的安徽省市域发展空间格局研究. 资源开发与市场,2008(2): 112-114.
[7] 麻永建, 徐建刚.基于ESDA的河南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研究. 软科学, 2006, 20(5): 51-54.
[8] 蒲英霞, 葛莹, 马荣华, 等.基于ESDA的区域经济空间差异分析: 以江苏省为例. 地理研究, 2005, 24(6): 965-974.
[9] 何冬华. 中国城市竞争力区域差异的空间分析. 规划师, 2004, 20(12): 46-50.
[10] 李小建, 乔家君.20世纪90年代中国县际经济差异的空间分析. 地理学报, 2001, 56(2): 136-145.
[11] 孟斌, 王劲峰, 张文忠, 等.基于空间分析方法的中国区域差异研究. 地理科学, 2005,25(4): 393-400.
[12] 谭荣, 曲福田. 农地非农化的空间配置效率与农地损失. 农业经济导刊, 2006,(10): 155-155.
[13] 薛志伟.中国从五大方向挖掘用地潜力. 经济日报, 2005-06-20.
[14] 吴玉鸣, 徐建华.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集聚的空间统计分析. 地理科学, 2004,(6): 654-659.
[15] 刘湘南, 黄方, 王平, 等. GIS空间分析原理与方法.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5.
[16] 潘竞虎, 张佳龙, 张勇. 甘肃省区域经济空间差异的ESDA—GIS分析.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6, 42(6): 83-87, 91.
[17] 张树梅. 空间统计分析在云南区域经济增长集聚中的应用, 云南大学士学位论文, 2007.
[18] 封志明, 杨艳昭, 宋玉, 等. 中国县域土地利用结构类型研究. 自然资源学报, 2003, 18(5): 552-561.
[19] 颜敏, 杨竹莘. 区域经济差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研究. 黑龙江对外经贸, 2007,(10): 11-13,78.
[20] 单晓娅, 陈森良. 经济增长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2001,(6): 39-41.
[21] 陈森良, 单晓娅. 经济增长质量及其评价指标体系. 统计与决策, 2002,(7): 22.
[22] 吴克宁, 曹志宏, 梁流涛, 等. 基于基尼系数的耕地质量差异程度分析: 以广东省南方稻田耕地地力结果为例. 资源科学, 2007, 29(3): 165-169.
[23] 钟永一. 从“点集聚”迈向“面集聚”. 江苏经济, 2003,(5):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