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小彬. 武汉市经济与环境发展协调度分析.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13(1): 63-65.
[2] Mingworth V. The Penguin Dictionary of Physics.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Press, 1996.
[3] 孟庆松,韩文秀. 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研究. 天津大学学报,2000,33(4):444-446.
[4] 戴西超,谢守祥,丁玉梅.技术—经济—社会系统可持续发展协调度分析. 统计与决策,2005,(3): 29-32.
[5] 韩跃,薛惠锋,梁丽均. 面向协调的区域“经济—环境”系统管理模型. 工业工程与管理, 2006,(1): 18-22.
[6] 赵延峰,陈艳艳,罗铭. 城市交通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研究. 道路交通与安全,2006, (4): 31-33, 45.
[7] 罗铭,陈艳艳,刘小明. 交通—土地利用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研究.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08, 32(4): 585-588.
[8] 张竟竟,陈正江,杨德刚. 城乡协调度评价模型构建及应用.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 21(2): 5-11.
[9] 陆远权,刘建锋,杨丹. 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协调度测度研究:以三峡库区为个案分析.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13(6): 1-5.
[10] Konstantions B, Nijkamp P. Environmental-economic modeling with semantic insufficiency and factual uncertainty.Environmental System, 1996 (25): 167-183.
[11] Howarth R B, Norgaad R B .Environmental valuation unde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8:82.
[12] 吴跃明,郎东锋,张子珩,等. 环境—经济系统协调度模型及其指标体系.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6, 6(2): 47-50.
[13] 周敏,吴瑞明. 可持续发展的协调性特征及其描述. 科学管理研究,2000, 18(1): 59-61.
[14] 刘艳清.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协调度研究. 社会科学辑刊,2000(5): 79-83.
[15] 邢端生. 水资源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度模型研究. 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15): 51,10.
[16] 杨世琦,杨正礼,高旺盛. 不同尺度下区域农业系统协调度的评价.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 36(5): 64-72.
[17] 刘志亭,孙福平. 基于3E协调度的我国区域协调发展评价.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2005, 26(6): 555-558.
[18] 张晓东,池天河. 90年代中国省级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度分析. 地理研究,2001, 20(4): 506-515.
[19] 戴淑燕,黄新建. 可持续发展协调度的评价方法分析. 科技与管理, 2004, 28(6): 22-23, 27.
[20] 温琰茂,柯雄侃,王峰. 人地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与方法研究. 地球科学进展,1999, 14(1): 51-54.
[21] 徐世龙. 可持续发展定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想. 统计与信息论坛,2000,15(1):7-14.
[22] 刘渝琳. 我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设计和评价方法探索. 生态经济,1999, 18(6): 17-20.
[23] 徐建华. 现代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224-229.
[24] 梅虎. 西藏交通社会效益评价及优化研究. 地理科学, 2008, 28(2):205-209.
[25] 乔标,方创琳,黄金川. 干旱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的规律性及其验证. 生态学报, 2006, 26(7): 2183-2190.
[26] 邵波,陈兴鹏. 中国西北地区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现状研究. 干旱区地理,2005, 28(1): 136-141.
[27] 蔡文春. 新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分析及空间模式选择.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6.
[28] 张豫芳,杨德刚,张小雷,等. 天山北坡城市群地域空间结构时空特征研究. 中国沙漠,2008,28(4):795-8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