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Knox P L. Urbaniz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Urban Geography. Englewood Cliffs N J, 1944.
[2] 冯勇. 增长核与增长中心理论综述. 地理研究,1990,9(3):87-93.
[3] 李小建,苗长虹. 增长极理论分析及选择研究. 地理研究,1993,12(3):45-55.
[4] Rey S. Spatial analysis of regional income inequality. In: Godchild M, Janelle D. Spatially Integrated Social Science: Examples in Best Practic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280-299.
[5] 周一星,杨齐. 我国城镇体系变动的回顾及其省区地域类型. 地理学报,1988,41(3):97-111.
[6] 顾朝林. 中国城镇体系等级规模分布及其结构预测. 经济地理,1990, 10(3):54-56.
[7] 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 城市地理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174-177.
[8] 刘继生,陈彦光,刘志刚. 点——轴系统的分形结构及其空间复杂性探讨. 地理研究,2003,22(4):211-221.
[9] 黄金川, 方创琳.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机制与规律性分析. 地理研究,2003,22(2):211-221.
[10] 丁锡祉. 我国城镇体系与城市化探讨.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19(1):38-45.
[11] 沈迟. 关于城市化水平计算方法的探讨. 城市规划,1997,6(2):22-26.
[12] 《甘肃省统计年鉴》(2000—2007). 甘肃统计出版社.
[13] 陈彦光,刘继生. 城市系统的异速生长关系与位序-规模法则:对Steindl模型的修正与发展. 地理科学,2001,21(4): 412-416.
[14] 岳文泽,徐建华,颉耀文. 甘肃城镇体系结构及其分形模型研究. 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23(1):16-21.
[15] 陈彦光,周一星. 中国城市化过程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探讨.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3(4):542-549.
[16]岳文泽,徐建华,司有元,等. 分形理论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研究.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1,17(2):51-56.
[17] 刘继生,陈彦光. 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分形维数及其测算方法. 地理研究,1999,18(2):171-172.
[18] 王开泳, 陈田, 董玛力. 我国中部地区人口城镇化的空间格局. 经济地理, 2008, 10(3):353-357.
[19] 陈修颖. 长江经济带空间结构演化及重组. 地理学报,2007,62(12): 1265-1276.
[20] 姜永波. 确定城镇体系发展阶段的定量方法. 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4,9(4):44-50.
[21] 周伟林,严冀. 城市经济学.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19-23.
[22] 曹广忠, 周一星,杨玲. 中国城市经济效益的多因素分析. 经济地理,1999,19(2):43-50.
[23] 周一星. 中国城市工业产出与城市规模的关系. 经济研究,1988(5):74-78.
[24] 乔标,方创琳,李铭. 干旱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胁迫过程研究进展与展望. 地理科学进展,2005,24(6): 31-41.
[25] 杨晓楠,高晓东. 基于分形理论的齐齐哈尔市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研究.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1):93-96.
[26] Chang Sen-dou. Modernization and China's urban development. Anna. Asso. Amer. Geogr, 1981,71(1): 19-25.
[27] 薛东前, 姚士谋. 我国城市系统的形成和演进机制. 人文地理, 2000,15(1): 35-39.
[28] 潘竟虎,董晓峰,鱼腾飞,等. 基于GIS的甘肃省城市势力圈测度与分析.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3(3):85-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