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国英. 黄河治理的终极目标是“维持黄河健康生命”. 人民黄河, 2004, 26(1): 1-3.
[2] 韩其为. 非均匀悬移质不平衡输沙的研究. 科学通报, 1979, 24(17): 804-808.
[3] 李义田,尚全民. 一维不恒定流泥沙数学模型研究. 泥沙研究, 1998(1):81-87.
[4] 徐国宾,赵丽莉. 准二维非恒定非均匀泥沙数学模型. 天津大学学报, 2008,41(9):1041-1045.
[5] 李大鸣,付庆军,林毅. 河道三维错层的水流泥沙数学模型. 天津大学学报, 2008,41(7):769-776.
[6] 樊尔兰. 悬移质瞬时输沙单位线的探讨. 泥沙研究, 1988(2): 55-59.
[7] 李怀恩, 樊尔兰, 沈晋. 逆高斯分布瞬时输沙单位线模型. 水土保持学报, 1994,8(2): 48-55.
[8] 秦毅, 曹如轩, 樊尔兰. 用线性系统模型预报小流域悬沙输沙率过程初探. 人民黄河, 1990,11(5):54-58..
[9] 石宝, 秦毅, 凌燕. 响应函数模型在含沙量预报中的应用. 水土保持通报, 2008, 28(2): 103-105.
[10] 张小峰,许全喜,裴莹. 流域产流产沙BP网络预报模型的初步研究. 水科学进展, 2001, 12(1): 17-22.
[11] 李鸿雁,刘晓伟,李世明. 小浪底至花园口区间含沙量人工神经网络预报方法研究. 泥沙研究, 2004(4): 20-24.
[12] 张志果,徐宗学,赵卫民. 梯级-关联算法在多泥沙河流含沙量预报中的应用. 水利学报, 2007, 38(4): 448-453.
[13] 金双彦, 秦毅, 李雪梅. 黄河下游夹河滩站洪水最大含沙量预报研究. 泥沙研究, 2008(2): 58-61.
[14] 清华大学水电工程系. 拦阻粗泥沙对黄河河道冲淤变化的影响//黄河治理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科研报告, 1995:130-135.
[15] 邓贤艺, 曹如轩,钱善琪. 水流挟沙力双值关系研究. 水利水电技术, 2000, 31(9): 6-8.
[16] 张洪武,张清. 黄河水流挟沙力的计算公式. 人民黄河, 1992, 12(11): 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