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horley R J, Schumm S A, Sugden D E. Geomorphology London: Methuen & Co. Ltd, 1984, 574~589.
[2] 杨景春, 李有利. 地貌学原理.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233~245.
[3] 黄渝祥, 杨宗跃, 邵颖红. 灾害间接经济损失的计量. 灾 害学, 1994, 9(3): 7~11.
[4] 徐嵩龄. 灾害经济损失概念及产业关联型间接经济损 失计量. 自然灾害学报, 1998, 7(4): 7~15.
[5] 黄昭庆, 陈桂仙, 黄贯虹等. 珠江三角洲生命线工程震 害总体经济间接损失分析. 华南地震, 1995,15(3):68~74.
[6] 王海滋, 黄渝祥. 地震灾害间接经济损失的概念及分类. 自然灾害学报, 1997, 6(2): 11~16.
[7] 王海滋, 肖光先. 从多侧面评估地震灾害的产业关联间 接经济损失. 灾害学, 1998, 13(2): 1~5.
[8] 冯志泽, 王宝银, 于善清. 地震灾害间接经济损失估计. 灾害学, 1998, 13(4): 23~27.
[9] 钟江荣, 林均岐. 地震间接经济损失研究. 自然灾害学 报, 2003, 12(4): 88~92.
[10] 武靖源, 韩文秀, 徐杨等. 洪灾经济损失评估模型研究 (Ⅱ)—间接经济损失评估.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1998 (12): 84~88.
[11] 潘懋, 李铁锋. 灾害地质学.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14~24.
[12] 陈明伟. 浅析城市洪涝灾害损失计算及其评估预测. 广 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2(4):21~24.
[13] 刘希林, 吕学军, 苏鹏程. 四川汶川茶园沟泥石流灾害 特征及危险度评价. 自然灾害学报, 2004, 13(1): 66~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