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田光进, 刘纪远, 张增祥等. 基于遥感与GIS 的中国农 村居民点规模分布特征. 遥感学报, 2002, 6 ( 4) : 307~ 312.
[2] 葛雄灿, 张三庆. 农村居民点用地的调查与思考. 经济 地理, 2002, 21( S1) : 100~104.
[3] 雷中英, 杨远仁, 汤小凝. 平原湖区农村居民点的发展 趋势研究.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2, ( 3) : 44~46.
[4] 杨庆媛, 张占录. 大城市郊区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目标和 模式研究———以北京市顺义区为例. 中国软科学, 2003, ( 6) : 115~119.
[5] 叶艳妹, 吴次芳. 中国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潜力运作 模式与政策选择. 农业经济问题, 1998, ( 10) : 54~57.
[6] 张风丽, 赵俊, 赵雷英. 浅析新疆农村居民点的整理. 中国农学通报, 2005, 21( 5) : 457~460.
[7] 杨庆媛, 田永中, 王朝科等. 西南丘陵山地区农村居民 点土地整理模式———以重庆渝北区为例. 地理研究, 2004, 23( 4) : 469~478.
[8] 李宪文, 张军连, 郑伟元等. 中国城镇化过程中村庄土 地整理潜力估算. 农业工程学报, 2004, 20( 4) : 276~279.
[9] 刘咏莲, 曲福田, 姜海. 江苏省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的 评价分级.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4, 4 ( 4) : 18~23.
[10] 马锐, 韩武波, 吕春娟等. 城乡交错带居民点整理潜力 研究———以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为例. 农业工程学报, 2005, 21( S1) : 192~194.
[11] 罗明, 王军. 中国土地整理的区域差异及对策. 地理 科学进展, 2001, 20( 2) : 97~103.
[12] 姜广辉, 张凤荣. 北京市农村居民点用地内部结构特征 的区位分析. 资源科学, 2007, 29( 2) : 110~118.
[13] 姜广辉, 张凤荣, 张晋科等. 北京市平谷区耕地面积变 化及其驱动力的数理分析. 土壤, 2007, 39( 3) : 408~414.
[14] HANG Xin - Chang, PAN Qiong, Zhao Yuan.Research on spatial calculating analysis model of land use change.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 2004, 14( 3) : 359~360.
[15] 宗明, 张柏, 黄素军等. 基于GIS 和信息滴的松嫩平 原土地利用结构演化分析—兼论系统无序度、复杂性与 多样性.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2005, 21 ( 3) : 196~ 200.
[16] 刘纯平, 陈宁强, 夏德深. 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维数分析. 遥感学报, 2003, 7( 2) : 136~141.
[17] 谭永忠, 吴次芳. 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信息熵分异规律 研究. 自然资源学报, 2003, 18( 1) : 112~117.
[18] 周生路, 黄劲松. 东南沿海低山丘陵区土地利用结构的 地域分异研究- 以温州市为例. 土壤学报, 2003, 40( 1) : 37~45.
[19] 唐礼俊. 佘山风景区景观空间格局分析及其规划初探. 地理学报, 1998, 53( 5) : 429~437.
[20] 王罡, 葛雄灿. 农村居民点用地问题探析. 三农论坛, 2006, 8: 60~61.
[21] 徐全勇. 中心村建设理论与我国中心村建设的探讨. 农 业现代化研究, 2005, 26( 1) : 48~52.
[22] 郑度. 关于地理学的区域性和地域分异研究. 地理研 究, 1998, 17( 1) : 4~9.
[23] 蔡渝平. 地域结构的演变和预测. 地理学报, 1987, 42 ( 1) : 69~81.
[24] 王开泳, 陈田, 袁宏等. 大都市边缘区城乡一体化协 调发展战略研究———以成都市双流县为例. 地理科学进展, 2007, 26( 1) : 107~116.
[25] 葛雄灿, 张三庆. 农村居民点的调查与思考. 经济地理, 2002, 22: 100~104.
[26] 冯文勇, 陈新荀. 晋中平原地区农村聚落扩展分析. 人文 地理, 2003, 18( 6) : 93~96.
[27] 陈红宇, 胡曰利, 胡晓芙等. 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居民 点用地变化分析———以广州市为例. 中国农学通报, 2005, 2: 300~304.
[28] 廖荣华, 喻光明, 刘美文. 城乡一体化过程中聚落选址和 布局的演变. 人文地理, 1997, 12( 4) : 32~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