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韩茂莉.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形成与气候变迁. 考 古, 2005, 10: 57~67.
[2] 苏志殊, 马义娟, 刘梅.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形成之探 讨. 山西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3, 26(3): 269~273.
[3] 赵松乔. 察北、察盟及锡盟——— 一个农牧过渡地区经济 地理调查. 地理学报, 1953, 19( 1) : 43~60.
[4] 周立三, 吴传钧, 赵桥松. 甘青农牧交错地区农业区划 初步研究.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58.
[5] 赵哈林, 赵学勇, 张铜会, 周瑞莲. 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地 理界定及其生态问题. 地球科学进展, 2002, 17 ( 5) : 739~747.
[6] 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 中国草业开发与生态建 设专家系统.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6.1
[7] 周廷儒, 张兰生等.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全新世环境演 变及预测. 地质出版社, 1992.
[8] 范锦龙, 张艳, 李贵才. 北方农牧交错带中部区域气候 变化特征.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7, 3( 2) : 91~94.
[9] 董婷婷, 张增祥, 钱凤魁.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耕地动 态变化的遥感监测. 农业工程学报, 2007, 23(6): 78~82.
[10] 陈云浩, 苏伟, 武永峰, 余晓敏, 张锦水. 中国北方农牧交 错带土地利用格局演变与模拟, 中国科学: E 辑, 2006, 36(B07) : 124~132.
[11] 何春阳, 史培军, 陈晋等. 基于系统动力学模型和元胞自 动机模型的土地利用情景模型研究. 中国科学: D 辑, 2005, 35( 5) : 464~473.
[12] 刘全友, 童依平. 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 养分分布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2005, 16 ( 10) : 1849~ 1852.
[13] 盛学斌, 刘云霞, 孙建中. 农牧交错带土壤及表生植被某 些特性变异与荒漠化的相关性. 水土保持研究, 2002, 9 ( 3) : 24~26.
[14] 朱桂林, 山仑, 刘国彬. 黄土高原农牧交错带植被恢复 途径. 中国水利, 2004, 8: 30~32.
[15] 杨述河, 闫海利, 郭丽英. 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变化 及其生态环境效应———以陕北榆林市为例. 地理科学进 展, 2004, 23( 16) : 49~55.
[16] 赵焕勋. 农牧交错地带土壤侵蚀及防治对策. 内蒙古水 利科技, 1991, 2: 40~43.
[17] 周道纬, 卢文喜, 夏丽华等. 北方农牧交错带东段草地 退化与水土流失.资源科学, 1999, 21(5): 57~61.
[18] 赖彦斌, 王静爱, 赵金涛. 基于多源地图信息重组的土壤 侵蚀背景值图编制. 地理研究, 2005, 24( 3) : 480~486.
[19] 邹亚荣, 张增祥, 周全斌等. 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的土 壤侵蚀状况分析. 水土保持通报, 2004, 24( 5) : 35~38.
[20] 吴荣贵, HolmTiessen. 高寒地区农牧交错带土壤侵蚀研 究. 水土保持学报, 2002, 16( 4) : 17~20.
[21] 海春兴, 马礼等. 农牧交错带典型地段土地沙化主要因 素分析—以河北坝上张北县为例. 地理研究, 2002, 21 ( 5) : 543~550.
[22] 康相武, 吴绍洪, 尹云鹤, 杨勤业, 戴尔阜.华北农牧交错 带土地沙漠化成因与土地利用调整对策. 农业工程学 报, 2005, 21( 8) : 45~51.
[23] 薛娴, 王涛, 吴薇等.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区沙漠化 发展过程及其成因分析. 中国沙漠, 2005, 25 ( 3) : 320~ 328.
[24] 刘志明, 晏明, 李铁强, 刘海风, 何艳芬. 遥感与GIS 支持 下的松嫩平原农牧交错区土地沙漠化调查研究, 第四纪 研究, 2004, 24( 3) : 348~354, 1001~1002.
[25] 赵哈林, 赵学勇等. 北方农牧交错区沙漠化的生物过程 研究. 中国沙漠, 2002, 22( 4) : 309~315.
[26] 周立三, 孙颔, 沈煜青等. 中国综合农业区划. 北京:农 业出版社, 1981.
[27] 朱震达, 刘恕. 中国北方地区沙漠化过程及其治理区 划.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81.
[28] 李世奎, 侯光良, 欧阳海等. 中国农业气候资源和农业 气候区划.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8.
[29] 张丕远. 中国历史气候变化. 济南: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 社, 1992.
[30] 张兰生, 史培军, 候乐峰等. 中国北方季风尾闾区全新 世不同时期降水变化及其区域分异规律研究. 张兰生. 中国生存环境历史演变规律研究( 一) . 北京:海洋出版 社, 1993.
[31] 王铮, 张丕远, 刘啸雷等. 中国生态环境过渡的一个重 要地带. 生态学报, 1995, 15( 3) : 19~326.
[32] 田广金, 史培军. 中国北方长城地带环境考古学的初步 研究. 内蒙古文物考古, 1997, ( 2) : 44~51.
[33] 张林源, 苏桂武. 试论我国北方季风边缘区自然灾害的 区域特征. 第四纪全国泥石流学术讨论会文集. 兰州, 甘肃文化出版社, 1994.
[34] 吴传钧, 郭焕成. 中国土地利用.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4.
[35] 刘纪远, 张增祥, 庄大方等. 20 世纪90 年代中国土地利 用变化时空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地理研究, 2003, 22( 1) : 1~12.
[36] 王静爱, 徐霞, 刘培芳.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 与人口负荷研究. 资源科学, 1999, 21( 5) : 19~24.
[37] 周立三等. 中国农业地理, 科学出版社, 2000.
[38] 李正国, 王仰麟, 张小飞, 吴健生. 景观生态区划的理论 研究. 地理科学进展, 2006, 25( 5) : 10~20.
[39] 牛文元. 生态环境脆弱带ECOTONE 的基础判定. 生态 学报, 1989, 9( 2) : 97~105.
[40] Legendre P, Legendre V. Postglacial dispersal of freshwater fishes in the Quebec peninsula. Canadian Journal of Fisheries and Aquatic Sciences, 1984, 41(12):1781~1802.
[41] Fortin M J, Prapeau P. Delineation of ecological boundaries: comparisons of approaches and significance tests. Oikos, 1995, 72, 323~332.
[42] Fortin M J, Dale M. Spatial Analysis: A Guide for Ecologist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43] 严会超, 杨海东, 肖莉等. 模糊SOFM- GIS 空间聚类模 型在农用地分等中的应用. 农业工程学报, 2006, 22( 6) : 82~87.
[44] 赵云龙, 唐海萍, 孙林等. 河北怀来县农业生态经济分 区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5, 41( 5) : 526~530.
[45] 韦省民. 关中—陕北过渡带区域分异的判别分析. 地理 新论, 1988, 7( 1) : 53~57.
[46] 赵勇, 王鹏飞, 樊巍等. 典型退化山地生态系统植被 恢复阶段分类———以小浪底库区山地为例. 中国水土保 持科学, 2007, 5( 1) : 77~83.
[47] Borda - de - Agua L, Hubbell S P, McAllister M. Species_area curves, diversity indices, and species abundance distributions: a multifractal analysis. American Naturalist, 2002, 159, 138~155.
[48] Hentschel HGE, Procaccia I. The infinite number of generalized dimensions of fractals and strange attractors. Physica. D. 8, 1983, 435~444.
[49] Parrinello T, Vaughan R A. Multifractal analysis and feature extraction in satellite imager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2002, 23:1799~1825.
[50] Parrinello T, Vaughan RA. On comparing multifractal and classical features in minimum distance classification of AVHRR imager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2006, 27:3943~39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