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许世卫, 李哲敏. 食物安全发展与对策. http: / /www.china. org.cn /chinese /zhuanti /286141.htm, 2003- 03- 03
[2] 食品安全我们共同的责任. http: / /www.ifsa.com.cn /Article /ShowArticle.asp? ArticleID=1, 2007- 05- 05
[3] 陆讯, 吴仪. 把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落实到基层. http: / /www.ifsa.com.cn /Article /Show Article.Asp? ArticleID= 344, 2007- 10- 12
[4] 欣成. 质检总局: 今年国家将全面解决标准老化问题. http: / /www. ifsa.com.cn /Article /Show Article. Asp? ArticleID= 448, 2008- 01- 04
[5] 丁声俊. 居安思危确保国家食物安全. 调研世界, 2004, ( 1) : 33~34.
[6] 梅方权. 中国粮食与食物安全20 年改革分析. 粮食科 技与经济, 1999, 3: 1~3.
[7] 黄季焜. 中国的食物安全问题. 中国农村经济, 2004, 10: 4~10.
[8] 丁声俊. 国外关于“食物安全”的论述及代表性定义. 世 界农业, 2006, 322( 2) : 4~6.
[9] Rome Declaration on Word Food Security and Word Food Summit Plan of Action,Word Food Summit, Rome, 13~17 November, 1996.
[10] 许世卫. 新时期中国食物安全发展战略研究. 济南: 山东 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
[11] 何秀荣, 肖海峰, 朱启荣, 李鹏. 中国国家层面的食物 安全评估. 中国农村观察, 2004, ( 6) : 14~22.
[12] 卢良恕. 未来30 年我国食物安全发展目标.http: / /www. zgny.com.cn /ConsHtml /5 /5 /7 /57241.html, 2003- 11- 7
[13] 傅泽强, 蔡运龙. 世界食物安全态势及中国对策. 中国人 口·资源与环境, 2001, ( 3) : 45~49.
[14] 吴志华, 胡学君. 中国粮食安全研究评述. 江海学刊, 2003, ( 3) : 69~73.
[15] 李道亮, 傅泽田. 中国可持续食物安全的综合评判. 农业 技术经济, 2000, ( 3) : 1~6.
[16] 傅泽强, 蔡运龙, 杨友孝. 中国食物安全基础的定量评 估. 地理研究, 2001, 20( 5) : 555~563.
[17] 刘彦随, 吴传钧. 中国水土资源态势与可持续食物安全. 自然资源学报, 2002, 17( 3) : 270~275.
[18] 余振国, 胡小平. 我国粮食安全与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关 系研究.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3, 19( 3) : 45~49.
[19] 傅泽强, 蔡运龙, 杨友孝, 戴尔阜. 中国粮食安全与耕地 资源变化的相关分析. 自然资源学报, 2001, 7( 4) : 313~ 319.
[20] 熊华, 王争艳. 区域耕地利用变化及对粮食生产的影 响.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05, 22( 6) : 20~23.
[21] 谭术魁, 彭补拙. 我国粮食供给安全与耕地资源变化. 世 界地理研究, 2002, 11( 4) : 12~17.
[22] 裘敏, 刘旺清, 魏亦勤, 李红霞, 张双喜. 超高产技术与 中国未来粮食安全.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7, ( 1) : 15~17.
[23] 刘正山. 我国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 财经科学, 2006, ( 7) : 89~95.
[24] 柳长顺, 陈献, 刘昌明, 杨红. 虚拟水交易:解决中国水 资源短缺与粮食安全的一种选择. 资源科学, 2005, 27 ( 2) : 10~15.
[25] 徐建新, 张泽中, 刘发. 浅议粮食安全的水资源保障. 水利科技与经济, 2005, 11( 10) : 611~614.
[26] 廖永松, 黄季焜. 21 世纪我国粮食安全保障与灌溉需水 预测. 中国水利, 2004, ( 1) : 36~38.
[27] 熊伟, 居辉, 许吟隆, 林而达. 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温 度阈值影响研究及其不确定性分析. 地球科学进展, 2006, 21( 1) : 70~75.
[28] 刘德祥, 董安祥, 薛万孝, 张平兰, 费晓玲. 气候变暖对甘 肃农业的影响. 地理科学进展, 2005, 24( 2) : 49~58.
[29] 徐斌, 辛晓平, 唐华俊, 周清波, 陈佑启. 气候变化对我 国农业地理分布的影响及对策.地理科学进展, 1999, 18 ( 4) : 316~321.
[30] 蔡运龙, Barry Smit. 全球气候变化下中国农业脆弱性与 适应对策. 地理学报, 1996, 51( 3) : 202~212.
[31] 雷敏, 姚润丰. 气候变暖将影响我国粮食安全. http: / / www.gxny.gov.cn /2006 /0524 /142655- 1.html, 2006- 5- 24.
[32] 韩青, 潘建伟, 袁学国. 中国食物安全状况的实证研究. 农业技术经济, 2002, ( 5) : 12~16.
[33] 丁声俊. 对我国食物安全问题的新观点·新结论·新建 议. 中国科技产业, 2005, ( 3) : 88~91.
[34] 吕爱清, 卞新民. 江西省可持续食物安全评价. 土壤通 报, 2007, 38( 1) : 185~187.
[35] 丁力. 加入WTO 与农业产业化经营. 地方政府管理, 2000, ( 5) : 20~23.
[36] 唐忠. 加入WTO 对我国农业的影响分析. 中国农村信 用合作, 2000, ( 3) : 17~18.
[37] 杨明洪. WTO 与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经济问题, 2000, ( 1) : 38~41.
[38] 史培军, 杨明川, 陈世敏. 中国粮食自给率水平与安全性 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1999, ( 6) : 74~80.
[39] 栾雅钧. WTO 与我国农业发展. 延边大学学报, 2000, ( 1) : 63~66.
[40] 张远, 樊瑞莉. 宏观经济环境对我国食物安全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2006, 34( 1) : 148~150.
[41] 黄季焜, 杨军. 中国经济崛起与中国食物和能源安全 及世界经济发展. 管理世界, 2006( 1) : 67~74.
[42] 马友平, 傅泽强. 中国“入世”与食物安全. 安徽农业科 学, 2006, ( 16) : 4140~4142.
[43] 谭向勇, 辛贤. 加入WTO 对我国农业的影响. 中外管 理导报, 2000, ( 2) : 22~23.
[44] 程漱兰, 徐德徽. 加入WTO 对中国粮食经济的短期影响 及长期因应之道. 改革, 2000, ( 3) : 119~123.
[45] 王改弟. 反贫困与可持续发展. 经济问题, 2000, ( 4) : 41~ 44.
[46] 吕新业, 王济民, 吕向东. 我国食物安全的短期预测与预 警研究. 农业经济问题, 2006, ( 5) : 49~55.
[47] 肖国安, 王文涛. 粮食安全预警研究综述及一种新的预 警模型. 湘潭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30( 1) : 129~133.
[48] 闻海燕, 杨万江. 主销区粮食安全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 与测度. 农业经济, 2006, ( 8) : 6~8.
[49] 郑风田. 粮食安全政策代价与中国农业的国际化. 经济 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2, ( 10) : 72~75.
[50] 胡岳岷. 十三亿人口条件下的中国粮食安全政策选择. 群言, 2006, ( 1) : 28~30.
[51] 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1990.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出版, 1991.
[52] 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2000.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出版, 2001.
[53] 王学真, 公茂刚, 高峰. 微观粮食安全理论分析. 山东 社会科学, 2006, ( 10) : 98~1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