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刘昌明. 二十一世纪中国水资源若干问题. 水利水电技 术, 2002, 33(1):15~19.
[2] 夏军. 水资源安全的度量: 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与挑 战(一). 海河水利, 2002, (2):5~7.
[3] 夏军. 水资源安全的度量: 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与挑战(二). 海河水利, 2002, (3):3~7.
[4] 刘作荣. 区域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计算方法的探讨. 黑 龙江水专学报, 1995, (1):47~49.
[5] 郭周亭. 水资源可利用量估算初步分析. 水文, 2001, 21 (5):23~26.
[6] 王煜, 杨立彬, 张新海等. 西北地区水资源可利用量及 承载力分析. 人民黄河, 2002, 24(6):10~12.
[7] 杜晓舜, 夏自强. 洛阳市水资源可利用量研究. 水文, 2003, (1):14~17.
[8] 姚荣, 张娜, 唐德善. 湿润区域水资源可利用量研究 初探. 人民长江, 2004, 35(4); 32~35.
[9] 钟华平, 王建生, 徐澎波等. 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计算 原则. 水利水电技术, 2004, 35(2):9~11.
[10] 杨志峰, 沈珍瑶, 夏星辉等. 水资源可再生性基本理论 及其在黄河流域的应用. 中国基础科学, 2002, (5): 4~7.
[11] 沈珍瑶, 杨志峰, 刘昌明. 水资源的天然可再生能力及 其与更新速率之间的关系. 地理科学, 2002, 22(2): 162~ 165.
[12] 夏星辉,杨志峰,沈珍瑶等. 从水质水量相结合的角度再 论黄河的水资源. 环境科学学报, 2005, 25(5):595~600.
[13] 夏星辉, 张曦, 杨志峰等. 从水质水量相结合的角度评 价黄河的水资源. 自然资源学报, 2004, 19(3): 293~299.
[14] 沈珍瑶. 黄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阈值的情景分析( 研 究报告) . 北京师范大学, 2004.
[15] 刘昌明. 关于生态需水量的概念和重要性. 科学对社会 的影响, 2002, 2:24~28.
[16] 夏军. 可持续水资源系统管理研究与展望. 水科学进 展, 1998, 4(3)190~197.
[17] 夏军, 郑冬燕, 刘青娥. 西北地区生态环境需水量估算 的几个问题研讨. 水文, 2002, 22(5):12~17.
[18] Armbruster J T. An infiltration index useful in estimating low- flow characteristics of drainage basins. J Res USGS, 1976, 4(5):533~538.
[19] McMahon T A, Arenas A D. Methods of computations of low streamflow. Paris,UNESCO studies and reports in Hydrology, 1982, 36,107.
[20] Geoffrey E P. Water allocation to protect river ecosystems. Regulated Rivers: Research & Management, 1996, 12: 353~365.
[21] 王西琴, 刘昌明, 杨志峰. 生态及环境需水量研究进展 与前瞻. 水科学进展, 2002, 13(4):507~514.
[22] 王西琴, 张远, 刘昌明. 河道生态及环境需水量理论探 讨. 自然资源学报, 2003, 18(1):58~67.
[23] 赵文智, 程国栋. 干旱区生态水文过程研究若干问题评 述. 科学通报, 2001, 46(22):1851~1857.
[24] 王芳, 梁瑞驹, 杨小柳. . 中国西北地区生态需水研究 (1): 干旱半干旱区生态需水理论分析. 自然资源学报, 2002, 17(1):1~8.
[25] 王芳, 王浩, 陈建敏等. 中国西北地区生态需水研究 (2):基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区域生态需水量计 算及分析. 自然资源学报, 2002, 17(2):129~137.
[26] 王根绪, 程国栋. 干旱内陆区流域生态需水量估算:以黑 河流域为例. 中国沙漠, 2002, 22(2):129~134.
[27] 严登华, 何岩, 邓伟等. 东辽河流域坡面系统生态需 水研究. 地理学报, 2002, 57(6):685~692.
[28] 左其亭, 周可法, 杨辽. 关于水资源规划中的水资源量 与生态用水量的探讨. 干旱区地理, 2002, 25 (4):296~ 301.
[29] 杨志峰, 崔宝山, 刘静玲等. 生态环境需水量理论、方 法与实践.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3.
[30] 张远. 黄河流域坡高地与河道生态环境需水规律研究 (博士学位论文).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 2003, 110~111.
[31] 朱晓原, 张学成. 黄河水资源变化研究. 郑州: 黄河水利 出版社, 1999, 173~174.
[32] 钱征寒, 倪晋仁, 薛安. 黄河断流严重程度分级与判别 方法. 地理学报, 2001, 56(6):691~699.
[33] 李国英. 黄河治理的终极目标是“维持黄河健康生命”. 人民黄河, 2004, 26(1):1~2.
[34] 李国英. 建立“维持河流生命的基本水量”概念.人民黄 河, 2003, 25(2):1.
[35] 倪晋仁, 王裕东, 钱征寒, 李天宏,赵业安. 黄河下游水资 源转化结构及其变化规律. 中国科学(E 辑), 2004, 34(增 刊I):103~116.
[36] 王裕东, 倪晋仁, 李天宏, 罗华铭. 不同用水原则下的黄 河下游水资源转化结构. 水利学报, 20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