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黎云, 李郇. 我国城市用地规模的影响因素分析. 城市规划, 2006, 30(10):14~18.
[2] 李宗华. 武汉市建设用地增长趋势预测及对策分析. 长江论坛, 2006, 80(5):19~22.
[3] 厉伟. 城市用地规模预测的新思路———从产业层面的一点思考. 城市规划, 2004, 28(3):62~65.
[4] 陈国建,刁承泰,黄明星等. 重庆市区城市建设用地预测研究.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2, 11(5): 403~408.
[5] 孙秀锋, 刁承泰, 何丹. 我国城市人口、建设用地规模预测. 现代城市研究, 2005, (10):48~51.
[6] 赵姚阳, 濮励杰, 胡晓添. BP 神经网络在城市建成区面积预测中的应用—————以江苏省为例.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6, 15(1): 14~18.
[7] 许月卿, 李双成, 蔡运龙. 基于GIS和人工神经网络的区域贫困化空间模拟分析———以贵州省猫跳河流域为例. 地理 科学进展, 2006, 25(3):79~86.
[8] 盛飞. 主成分分析法在神经网络集成预报中的应用. 气象科学, 2005, 25(4):362~368.
[9] 鲁奇, 战金艳, 任国柱. 北京近百年城市用地变化与相关社会人文因素简论. 地理研究, 2001, 20(6):688~697.
[10] 徐建华. 现代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84~92.
[11] 朴妍, 马克明. 北京城市建成区扩张的经济驱动:1978~2002.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06, (7):34~37.
[12] 罗海江. 二十世纪上半叶北京和天津城市土地利用扩展的对比研究. 人文地理, 2000, 15(4):34~37.
[13] 张金前, 韦素琼. 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用地扩展驱动力研究.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22(4):14~18.
[14] 曾磊, 宗勇, 鲁奇. 保定市城市用地扩展的时空演变分析. 资源科学, 2004,26(4):96~103.
[15] 胡静, 陈银蓉. 城市规模灰色系统动力分析及预测. 城市管理与科技, 2005,7(5):186~1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