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赵淑玲, 丁登山. 全球化背景下构建中原都市圈的设想及整合对策. 经济地理, 2005, (1): 84~87.
[2] 蒲欣冬, 陈怀录, 徐中民等. 基于分形理论的西部干旱地区县域城镇体系研究. 中国沙漠, 2002, 22(2):177~183.
[3] 陈彦光, 刘继生. 豫北地区城镇规模分布的分形研究. 人文地理, 1998, 13(1):22~23.
[4] 李震, 顾朝林, 姚士谋等. 当代中国城镇体系地域空间结构类型定量研究. 地理科学, 2006, 26(5):544~550.
[5] 凌怡莹, 徐建华, 岳文泽等.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镇体系的分形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3):87~92.
[6] 何剑, 王良健, 许抄军等. 长株潭城市群规模结构的分形特征研究.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2(2): 30~33.
[7] 刘继生, 陈涛. 东北地区城市体系空间结构的分形研究. 地理科学, 1995, 15(2):463~476.
[8] 刘继生, 陈彦光. 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分形维数及其测算方法. 地理研究, 1999, 18(1):171~172.
[9] Mandelbrot B B. The fractal geometry of nature.San Francisco.CA: Freeman, 1982, 1~20.
[10] Kaye B H.A Random Walk Through Fractal Dimensions.2nd ed.New York:Wiley, 1994.
[11] Lee Y.An allometric analysis of the US urban system: 1960~8,
[3] .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1989, 21(4)463~476.
[12] 张豫芳, 杨德刚, 张小雷等. 天山北坡绿洲城市空间形态时空特征分析. 地理科学进展, 2006, 25(6):138~147.
[13] 杜宏茹. 我国干旱区绿洲城市研究进展. 地理科学进展, 2005, 24(2):69~79.
[14]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乌鲁木齐都市圈发展战略研究, 2004.
[15] 张雪花, 郭怀成, 张宏伟等. 区域经济联系强度的分形特征及其在我国西部地区的应用.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1(3):1~5.
[16] Carroll G R. National City- size Distribution.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1982, 6(1):1~43.
[17] 孟向京, 贾绍凤. 中国大城市发展与区域依赖关系的统计分析. 中国人口科学, 2000, 5.
[18] 陈彦光, 刘继生. 基于引力模型的城市空间互相关和功率谱分析. 地理研究, 2002, 21(6):742~752.
[19] 张志斌, 王录仓, 李志刚等. 绿洲型城镇体系的空间—以甘肃省酒泉地区为例. 干旱区地理, 1999, 22(4)42~47.
[20] 陈彦光, 余国忠, 单纬东等. 描述城市系统结构特征的几个实用参数.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4, 17(1):64~67.
[21] Haggett P. Locational Analysis in Human Geography. London: Edward Arnold Ltd, 1965, 33~40.
[22] 薛俊菲, 顾朝林, 孙加凤等. 都市圈空间成长的过程及其动力因素. 城市规划, 2006, 30(3):53~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