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金凤君, 张晓平, 王长征. 中国沿海地区土地利用问题及集约利用途径. 资源科学,2006, 26(5): 53~60.
[2] 陈百明, 杜红亮. 耕地占用与GDP增长的Decoupling研究. 中国土地资源战略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论文集, 2006, 7~13.
[3] 龙花楼, 李秀彬. 长江沿线样带土地利用格局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资源科学, 2001, 16(4): 57~65.
[4] 摆万奇, 阎建忠, 张镱锂. 大渡河上游地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与驱动力分析. 地理科学进展, 2004, 23(1): 71~78.
[5] OECD. Indicators to measure decoupling of environmental pressure from economic growth. Pairs, 2002.
[6] 余建英, 何旭宏. 数据统计分析与SPSS应用.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3, 165~166.
[7] 陈 伟. 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对上海土地需求的量化研究. 城市管理与科技, 2005, 7(2): 80~82.
[8] 李兆富, 杨桂山. 苏州市近50年耕地资源变化过程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地理科学进展, 2005, 22(4): 17~25.
[9] 赵 杰, 赵士洞, 郑纯辉. 奈曼旗20世纪80年代以来土地覆盖/利用变化研究. 中国沙漠, 2004, 24(3): 317~322.
[10] 樊 宏, 张建平. 岷江上游半干旱河谷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研究. 中国沙漠, 2002, 22(3): 273~278.
[11] 蔡银莺, 张安录. 耕地资源流失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5, 15(5): 52~57.
[12] 张正栋. 35年来海南岛耕地变化与人口经济发展间的相关关系. 中国沙漠, 2005, 25(5): 273~278.
[13] 曲福田, 吴丽梅. 经济增长与耕地非农化的库兹涅茨曲线假说及验证. 资源科学, 2004, 26(5): 61~67.
[14] 黄 娟, 刁承泰. 近10年来重庆市耕地变化态势分析. 中国土地资源战略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论文集,2006, 407~411.
[15] 韩力群. 人工神经网络理论、设计及应用.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2, 95~96.
[16] 吴 翊, 李永乐, 胡庆军. 应用数理统计. 长沙: 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5, 2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