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张京祥, 庄林德. 管治及城市与区域管治———一种新制度性规划理念. 城市规划, 2000, 24( 6) : 36~37.
[2] 刘筱, 肖嘉凡. 浅议Governance 在全球的兴起. 城市规划汇刊, 2002, 137( 1) : 72~74.
[3] 鲍勃·杰索普. 治理的兴起及其失败的风险: 以经济发展为例的论述. 国际社会科学( 中文版) , 1999 ( 2) : 32~46.
[4] Pierre Jon. Models of urban governance: the institutional dimensions of urban politics. Urban Affairs Review, 1999, 34( 3) : 72~97.
[5] 杨凯源. 城市管理、城市管治与城市经营的比较. 经济师, 2002, ( 5) : 59.
[6] 卢为民, 刘君德, 黄丽. 世界大都市组织与管理的新模式、新思维和新趋势. 城市问题, 2001, 104( 6) : 71~73.
[7] 顾朝林等. 城市管治———概念·理论·方法·实证.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3.
[8] McCarney P, et al. Towards an understanding of governance . In R. Stren, J. K. Bell( ed) , Urban research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Toronto: The University of Toronto, Centre for Urban And Community Studies, 1995, 4: 93~141.
[9] Brenner N. Globalization as reterritorialisation: the re- scaling of urban governance in the European Union.Urban Studies, 1999, 36( 3) : 431~451.
[10] Mayer M.Urban governance in the post - Fordist city, in Healey, P., etc ( eds.) , Managing Cities: the New Urban Context, Chichester. West Sussex: JohnWiley&Sons, 1995, 231~250.
[11] 张京祥, 刘荣增. 美国大都市区的发展及管理. 国外城市规划, 2001, ( 5) : 6~8.
[12] 徐海贤, 庄林德, 肖烈柱. 国外大都市区空间结构及其规划研究进展. 现代城市研究, 2002, ( 6) : 37~38.
[13] 顾朝林. 论城市管治研究. 城市规划, 2000, 24( 9) : 7~9.
[14] Newman. Changing patterns of regional governance in the EU. Urban Studies, 1998, 37 ( 6) : 895~909.
[15] 张京祥, 吴启焰. 试论新时期区域规划的编制与实施. 经济地理, 2001, 21( 5) : 513~517.
[16] 张京祥. 试论中国城镇群体发展地区区域/城市管治. 城市问题, 1999, 91( 5) : 44~47.
[17] 张京祥. 城市与区域管治及其在中国的研究和应用. 城市问题, 2000, 98( 6) : 40~42.
[18] 沈建法. 城市政治经济学与城市管治. 城市规划, 2000, 24( 11) : 8~11.
[19] 罗小龙, 张京祥. 管治理念与中国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 城市规划汇刊, 2001, 132( 2) : 59~61.
[20] 吴缚龙. 市场经济转型中的中国城市管治. 城市规划, 2002, 26( 9) : 33~35.
[21] 黄光宇, 张继刚. 我国城市管治研究与思考. 城市规划, 2000, 24( 9) : 13~17.
[22] 周婕, 龚传忠. 基于管治思维的中国城市建设行政管理体制. 城市规划, 2001, 25( 9) : 29~33.
[23] 姚鑫, 陈振光. 论中国大城市管治方式的转变. 城市规划, 2002, 26( 9) : 36~39.
[24] 李和平, 李金龙. 城市边缘区发展的理念、管理制度与规划方法.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2004, 26( 3) : 1~4.
[25] 陈闽齐.苏锡常都市圈的管治协调规划. 城市规划, 2003, 27( 6) : 60~61.
[26] 张京祥等.竞争型区域管治: 机制、特征与模式———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5, 14( 5) : 670~ 673.
[27] 吴未, 曹荣林, 易晓峰. 南京都市圈城市管治的初步设想. 规划师, 2002, 18( 9) : 22~24.
[28] 刘克华, 陈仲光. 区域管治的新探索: 厦泉漳城市联盟规划战略. 经济地理, 2005, 25( 6) : 843~846.
[29] 王登嵘. 粤港地区区域合作发展分析及区域管治推进策略. 现代城市研究, 2003, ( 2) : 60~64.
[30] 邓宝善, 黄小慧. 大珠江三角洲都会城市带管治问题探讨. 北京规划建设, 2005, ( 5) : 68~70.
[31] 吴玉琴. 区域多中心管治研究———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03, 15( 4) : 85~89.
[32] 申玉铭, 毛汉英.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若干理论问题研究. 地理科学进展, 1999, 18( 4) : 293~294.
[33] 李利锋, 郑度. 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进展与展望. 地理科学进展, 2002, 21( 3) : 237~243.
[34] 徐伟金. 关于主体功能区划有关问题探讨. 浙江经济, 2006( 10) : 17~18.
[35] 李军杰. 确立主体功能区划分依据的基本思路. 中国经贸导刊, 2006, ( 11) : 45~46.
[36] 陈潇潇, 朱传耿. 试论主体功能区对我国区域管理的影响. 经济问题探索, 2006, ( 12) : 21~25.
[37] 樊杰. 我国主体功能区划的科学基础. 地理学报, 2007, 62( 4) : 339~348.
[38] 夏永祥, 王常雄.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政策博弈及其治理. 当代经济科学, 2006, 28( 2) : 48.
[39] 胡勇. 转轨时期我国中央、地方政府的经济博弈分析. 南京审计学院学报, 2006, 3( 1) : 45~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