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生活圈规划"专栏”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社区生活圈规划"专栏
    龚咏喜, 段婧赫, 王嘉琪, 肖作鹏
    地理科学进展. 2021, 40(4): 554-564. https://doi.org/10.18306/dlkxjz.2021.04.002

    有关单位制度与生活圈的讨论多数集中在具有较长计划经济历史与较强国有经济色彩的城市,但是实际上一些新兴城市也存在单位制度实践或类似制度实践。以深圳为例,论文在分析了深圳城市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的单位制度力量后,选取7个具有单位社区特征的社区,对比商品房社区与城中村社区,从空间行为和社会关系等维度描绘了这些社区居民生活圈的特征差异。结果表明:单位制度在这些社区中的空间与社会实践过程存在显著差异,形成了传统单位与类单位社区的生活圈结构与模式。相比于单位社区,类单位社区生活圈具有职住接近、满足日常生活需求、社区共同体意识强等传统单位社区特征的同时,也因居民对单位没有人身依附关系,居民能够充分利用城市各项设施,满足多样化城市生活需求。研究认为应该鼓励发展多种类型的类单位社区,支持各类企业单位或社区开发商参与公共产品供给,完善社区生活圈的建构机制。

  • "社区生活圈规划"专栏
    傅英姿, 王德
    地理科学进展. 2021, 40(4): 565-579. https://doi.org/10.18306/dlkxjz.2021.04.003

    随着上海市社会阶层分化与居住空间分异日益明显,不同住宅区的复杂背景和多元属性塑造了多样化的生活空间,折射出不同的生活方式与生活质量。论文选取253个典型住宅区作为研究样本,利用以手机信令数据为主、问卷调查数据为辅的研究方法,探究上海市典型住宅区的生活空间的结构模式。分析得出典型住宅区生活性活动的范围和边界、主要集聚区和通道。范围和边界主要通过活动的核心区域和稳定区域加以描述,主要集聚区主要为城市的主中心、住宅区最近的副中心及住宅区近距离圈层;通道则为轨道交通线路。根据其特征进行分类和总结,共划分出4个大类、15个小类的住宅区生活空间结构模式。探究典型住宅区的生活空间的结构,对生活圈建设、城市中心体系规划、交通设施建设等规划政策的制定具有现实意义。

  • "社区生活圈规划"专栏
    邹思聪, 张姗琪, 甄峰
    地理科学进展. 2021, 40(4): 580-596. https://doi.org/10.18306/dlkxjz.2021.04.004

    新时期人本导向的社区生活圈规划转型关注居民的日常活动对社区空间的利用情况,从而反映出居民对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使用需求。但目前研究较少关注不同类型居民的差异化时空行为特征,不能有效应对社区居民的差异化需求。论文结合行为地理学的理论,利用手机信令数据,基于居民出行活动的频率和密度测度其核心活动空间和弹性活动空间,分析不同类型人群日常活动特征。以南京市沙洲和南苑街道为例,划定不同社区中,青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群体的日常活动空间,并从日常活动范围和活力的视角分析居民对社区空间利用的基本特征及群体间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居民的日常活动空间表现出层次性、共享性和方向性,且不同年龄群体的日常活动空间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利用相关性检验分析不同群体社区活力的影响因素,提出考虑不同群体活动空间和设施需求的公共服务设施差异化供给策略。研究有助于完善基于居民时空间行为测度社区日常活动空间的方法,丰富对社区居民差异化行为需求的认知。实证研究的结论对基于居民差异化空间和设施需求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 "社区生活圈规划"专栏
    李彦熙, 柴彦威, 张艳
    地理科学进展. 2021, 40(4): 597-606. https://doi.org/10.18306/dlkxjz.2021.04.005

    家庭企划是个体日常生活的重要情境,其实现依赖于家庭成员的分工和组合,同时受到时空制约与时空资源的影响。以往日常活动与交通出行研究多以家庭属性作为个体行为背景,基于个体的时间利用与活动参与进行性别差异研究,对家庭成员联合行为与分工的研究相对不足。论文借助时间地理学中企划情境的概念,从家庭企划的视角对北京上地—清河地区3个典型案例家庭中所有成员一周时空路径进行解读,深入分析在不同制约与资源下,家庭成员的日常活动和出行的分工与组合,从企划的视角深化对个体时空行为模式的理解。研究发现,家长就业状况及职住空间关系、孩子年龄、是否与父母同住、私家车拥有和使用情况等对家庭企划的实现过程有重要影响,呈现出不同的分工与组合模式。在家庭企划实现过程中,制约与资源的动态转化体现了家庭地方秩序的构建与重构,有助于理解家庭成员日常活动的惯常性与偶然性。总之,家庭企划视角的引入有助于精准了解居民行为需求和制约机制、提供精细化的规划与管理服务。

  • "社区生活圈规划"专栏
    常飞, 王录仓, 马玥, 严翠霞, 刘海洋
    地理科学进展. 2021, 40(4): 607-619. https://doi.org/10.18306/dlkxjz.2021.04.006

    公共服务设施是城市社会服务最基本的承载体,公共服务设施分配的公平与否,事关城市健康发展和社会公正运行。目前由于城市微观尺度人口数据的缺失,鲜有研究将供给侧(公共服务设施)与需求侧(人口)统一起来。鉴于此,论文以互联网地图API为支撑,建立了5 min、10 min、15 min三个层级的社区生活圈,并模拟了高分辨率、高精度的人口分布图,对案例城市兰州市的公共服务设施与人口的匹配关系进行了详细评估。研究发现: ① 不同类型公共服务设施与人口的匹配关系差异较大,但均表现为区级中心匹配状况较好,城市边缘区域漏配较多;② 兰州市大部分公共服务设施与人口匹配关系两极分化性较强,即高配型与漏配型生活圈数量较多,适配型与低配型生活圈数量相对较少;③ 从中、高匹配度的生活圈的比例来看,各级出行类、就餐类、娱乐类、医疗类设施(10 min生活圈对应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除外)的覆盖范围最广,各级养老类设施和基层文化设施的配置严重不足,其他设施介于两者之间。对于暴露出的问题需要查漏补缺,研究认为,当前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重点在于解决养老类设施普及性低和城市边缘区各类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不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