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张天新. 《城市地理求索: 周一星自选集》评述. 地理学报,2010, 65(12): 1633-1634.[2] 林初昇. 评周一星教授的《城市地理学》. 城市规划, 1997, 21(1): 57.[3] 孟延春. 当代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基石: 记我的导师周一星教授的重要学术创建. 人文地理, 1998, 13(2): 1-6.[4] 汤茂林. 我国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多样化问题. 地理研究,2009, 28(4): 865-882.[5] 汤茂林. 我国人文地理学研究的若干意识问题. 人文地理,2010, 25(4): 1-6.[6] 西明·达武迪. 城市—区域概念的批判性综述. 罗震东, 倪天璐,申明锐, 译. 国际城市规划, 2010, 25(6): 45-52//《国际人文地理学百科全书》条目.[7] 周一星. 城市研究的第一科学问题是基本概念的正确性. 城市规划学刊, 2006(1): 1-5.[8] 朱宇. 超越城乡二分法: 对中国城乡人口划分的若干思考. 中国人口科学, 2002(4): 34-39.[9] 周一星, 孟延春. 中国大城市的郊区化趋势. 城市规划汇刊,1998(3): 22-27.[10] 汤茂林. 我国人文地理学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基于与美国研究生课程的比较和感知. 人文地理, 2009, 24(1): 7-11.[11] 周一星, 陈彦光. 城市地理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 经济地理,2004, 24(3): 289-293.[12] Liu Weidong. Where is the bridge?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2009, 33(1): 7-9.[13] 林毅夫. 经济学研究方法与中国经济学科发展. 经济研究, 2001(4): 74-81.[14] 田国强. 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 经济研究,2005(2): 113-125.[15] 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文集: 第一卷. 许良英, 范岱年, 编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6: 3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