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进展 ›› 2009, Vol. 28 ›› Issue (2): 223-230.doi: 10.11820/dlkxjz.2009.02.009
谢健1,2, 刘景时1, 杜明远3, 康世昌1, 汪奎奎1,2
收稿日期:
2008-12-01
修回日期:
2009-01-01
出版日期:
2009-03-25
发布日期:
2009-03-25
通讯作者:
刘景时,Email:jsliu@itpcas.ac.cn
E-mail:jsliu@itpcas.ac.cn
作者简介:
谢健(1978-),男,江西宜春人,在读博士,从事寒区气象水文与冻土方面的研究. E-mail: jianxie@itpcas.ac.cn
基金资助:
973 "我国冰冻圈动态过程及其对气候、水文和生态的影响机理与适应对策"(2007CB411503);欧盟第六框架项目" BRAHMATWINN"(03695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561002);日本环境省项目“利用青藏高原实施温暖化的早期 发现和早期预测”;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项目.
XIE Jian1,2, LIU Jingshi1, DU Mingyuan3, KANG Shichang1, WANG Kuikui1,2
Received:
2008-12-01
Revised:
2009-01-01
Online:
2009-03-25
Published:
2009-03-25
摘要:
利用架设在念青唐古拉山南坡9 个海拔高度(4300~5500m)的自动气象站一年(2006 年8 月1 日-2007 年7 月31 日)的实测数据,对山坡1.5m 高度的气温和季风期(6-9 月)降水随海拔梯度和时间的变化进行了分析。表明 4300~4950m 存在一个逆温带,逆温时间自10 月至翌年4 月。年逆温频率为11.5%(42 天)。4300~5500m 年平均气温 直减率为0.61℃/100m;念青唐古拉山南坡季风期各月最大降水带都在海拔5100m。最大降水高度以下,山坡降水 量递增率为4~7mm/100m,最大降水高度以上,降水递减率数值上为降水递增率的1.6~2.3 倍。7 月和8 月降水量占 季风期总降水量比例大于6 月和9 月。降水月内分配山坡上部总体较山坡下部均匀。降水主要发生在4:00-10:00 以外的时间段,而大-中雨(3~14mm/h)主要发生在18:00-22:00。山坡强降水段相对集中在4650~5100m 海拔高度。
谢健,刘景时,杜明远,康世昌,汪奎奎. 拉萨河流域高山水热分布观测结果分析[J]. 地理科学进展, 2009, 28(2): 223-230.
XIE Jian, LIU Jingshi, DU Mingyuan, KANG Shichang, WANG Kuikui. Analysis of the Observation Results of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over an Alpine Mountain, the Lhasa River Basin[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09, 28(2): 223-230.
|
[1] | 周玉科. 青藏高原植被NDVI对气候因子响应的格兰杰效应分析[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5): 718-730. |
[2] | 徐明, 石玉立, 王彬. 高分辨率青藏高原历史月降水数据重建[J]. 地理科学进展, 2018, 37(7): 923-932. |
[3] | 吉振明. 青藏高原黑碳气溶胶外源传输及气候效应模拟研究进展与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 2018, 37(4): 465-475. |
[4] | 朱燕, 侯光良, 兰措卓玛, 高靖易, 庞龙辉. 基于GIS的青藏高原史前交通路线与分区分析[J]. 地理科学进展, 2018, 37(3): 438-449. |
[5] | 张国庆. 青藏高原湖泊变化遥感监测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 2018, 37(2): 214-223. |
[6] | 朱艳欣, 桑燕芳. 青藏高原降水季节分配的空间变化特征[J]. 地理科学进展, 2018, 37(11): 1533-1544. |
[7] | 刘翀, 朱立平, 王君波, 乔宝晋, 鞠建廷, 黄磊. 基于MODIS的青藏高原湖泊透明度遥感反演[J]. 地理科学进展, 2017, 36(5): 597-609. |
[8] | 王婷. 2009-2015年国际青藏高原研究文献计量分析——基于SCIE和ESI数据[J]. 地理科学进展, 2017, 36(4): 500-512. |
[9] | 吴致蕾, 刘峰贵, 张镱锂, 陈琼, 周强, 杨登兴. 清代青藏高原东北部河湟谷地林草地覆盖变化[J]. 地理科学进展, 2016, 35(6): 768-778. |
[10] | 江净超, 刘军志, 秦承志, 缪亚敏, 朱阿兴. 中国近地表气温直减率及其季节和类型差异[J]. 地理科学进展, 2016, 35(12): 1538-1548. |
[11] | 罗静, 陈琼, 刘峰贵, 张镱锂, 周强. 青藏高原河谷地区历史时期耕地格局重建方法探讨——以河湟谷地为例[J]. 地理科学进展, 2015, 34(2): 207-. |
[12] | 勾鹏, 叶庆华, 魏秋方. 2000-2013年西藏纳木错湖冰变化及其影响因素[J]. 地理科学进展, 2015, 34(10): 1241-1249. |
[13] | 姚檀栋. “第三极环境(TPE)”国际计划——应对区域未来环境生态重大挑战问题的国际计划①[J]. 地理科学进展, 2014, 33(7): 884-892. |
[14] | 欧先交, 张彪, 赖忠平, 周尚哲, 曾兰华. 青藏高原东部当子沟末次冰期冰川演化光释光测年[J]. 地理科学进展, 2013, 32(2): 262-269. |
[15] | 朱大运, 王建力. 青藏高原冰芯重建古气候研究进展分析[J]. 地理科学进展, 2013, 32(10): 1535-154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