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进展 ›› 2011, Vol. 30 ›› Issue (4): 417-425.doi: 10.11820/dlkxjz.2011.04.004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70周年所庆专栏 • 上一篇 下一篇
金凤君, 张文尝, 王姣娥, 王成金
收稿日期:
2010-10-01
修回日期:
2011-02-01
出版日期:
2011-04-25
发布日期:
2011-04-25
通讯作者:
王姣娥, E-mail: wangje@igsnrr.ac.cn
作者简介:
金凤君(1961-),男,内蒙古宁城县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交通运输地理与区域经济学。 E-mail: jinfj@igsnrr.ac.cn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001082);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200902133)。
JIN Fengjun, ZHANG Wenchang, WANG Jiaoe, WANG Chengjin
Received:
2010-10-01
Revised:
2011-02-01
Online:
2011-04-25
Published:
2011-04-25
摘要: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以下简称地理资源所)走过了70年历程,取得了辉煌成就,为地理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地理资源研究所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每个学科都做出了相应的贡献。就交通地理学科而言,从20世纪50年代初起步,经过曲折而艰辛的发展历程,从无到有并不断发展壮大,逐渐成为中国地理学界最为稳定的交通地理研究基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交通地理学科形成了“以任务带学科”的发展模式,学科研究主要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完成各项重大任务,并在工作中进行了相关理论和方法的研究。近年来,不断加强国际交流和国际合作,逐渐与国际研究接轨。本文对地理资源所交通地理学科的建立与成长历程,研究领域、研究队伍和研究成果等进行了总结和评述,并展望了未来重点研究领域和方向。
金凤君, 张文尝, 王姣娥, 王成金. 中国交通地理学的成长与发展——建所70周年交通地理研究成果与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 2011, 30(4): 417-425.
JIN Fengjun, ZHANG Wenchang, WANG Jiaoe, WANG Chengjin.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Transport Geography in IGSNRR[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1, 30(4): 417-425.
[1] 吴传钧, 孙承烈, 邓静中. 铁路选线调查方法的初步经验. 地理学报, 1955, 21(2): 155-164.[2] 陈航, 张文尝, 金凤君. 中国交通运输地理.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3.[3] 张文尝, 金凤君, 荣朝和, 等. 空间运输联系: 理论研究、实证分析、预测方法. 北京: 中国铁道出版社, 1992.[4] 陈航, 张文尝, 金凤君. 中国交通地理.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0.[5] 张文尝. 工业基地交通运输布局问题. 地理学报, 1981, 36(2): 157-170.[6] 陈航. 论海港地域组合的形成机制与发展过程. 地理学报, 1996, 51(6): 501-507.[7] 张文尝, 金凤君, 唐秀芳. 空间运输联系的分布与交流规律研究. 地理学报, 1994, 49(6): 490-499.[8] 金凤君. 我国空间运输联系的实验研究: 以货流为例. 地理学报, 1991, 46(1): 16-25.[9] Loo B P Y. An overview of transport geography in China. 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 2009, 17(5): 419-420.[10] 张务栋. 热带作物地区的运输网布局问题//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 中国热带作物布局的理论探讨.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63.[11] 陈航, 张文尝, 金凤君. 中国交通地理.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7.[12] 张文尝, 金凤君, 樊杰, 等. 交通经济带.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2.[13] 张文尝, 倪祖彬, 叶舜赞. 京九铁路经济带开发研究. 北京: 气象出版社, 1997.[14] 金凤君, 戴特奇, 王姣娥. 中国交通投资经济效应的量化甄别. 铁道学报, 2005, 27(3): 9-14.[15] 金凤君. 基础设施与人类生存环境之关系研究. 地理科学进展, 2001, 20(3): 276-285.[16] 金凤君, 王姣娥. 20世纪中国铁路网扩展及其空间通达性. 地理学报, 2004, 59(2): 293-302.[17] 陈航. 海港形成发展与布局的经济地理基础. 地理科学, 1984, 4(2): 125-131.[18] 陈航. 海港地域组合及其区划的初步研究. 地理学报, 1991, 46(4): 480-487.[19] 杨荫凯, 任东明. 辽宁省沿海港口集装箱运输发展现状及其潜势分析. 地域研究与开发, 1999, 18(3): 47-50.[20] 王成金, 于良. 世界集装箱港的形成演化及与国际贸易的耦合机制. 地理研究, 2007, 26(3): 557-568.[21] 金凤君. 中国航空客流网络发展及其地域系统研究. 地理研究, 2001, 20(1): 31-39.[22] 金凤君, 孙炜, 萧世伦. 中国航空公司重组及其对航空网络结构的影响. 地理科学进展, 2005, 24(2): 59-68.[23] 王姣娥, 金凤君, 孙炜, 等. 中国机场体系的空间格局及其服务水平. 地理学报, 2006, 61(8): 829-838. [24] 王姣娥, 莫辉辉. 世界机场空间格局及对中国的启示. 世界地理研究, 2008, 17(3): 8-18.[25] 王姣娥, 莫辉辉. 民航机场布局方法探讨. 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 2009(6): 7-10.[26] 莫辉辉, 金凤君, 刘毅, 等. 机场体系中心性的网络分析方法与实证. 地理科学, 2010, 30(2): 204-212.[27] 金凤君. 机场布局原则与评价指标(内部研究报告). 民航总局项目, 2005.[28] 张文尝. 中国交通枢纽布局及其地域群体. 经济地理, 1990, 10(4): 55-62.[29] 吴传钧, 高小真. 海港城市的成长模式. 地理研究, 1989, 8(4): 9-15.[30] 丁金学, 金凤君, 王成金, 等. 中国交通枢纽空间布局的评价、优化与模拟. 地理学报, 2011, 66(4): 504-514.[31] 徐骅, 金凤君, 王成金. 集装箱环球航线的枢纽区位优化. 地理学报, 2008, 63(6): 593-602.[32] 王成金. 城际交通流空间流场的甄别方法及实证: 以中国铁路客流为例. 地理研究, 2009, 28(6): 1464-1475.[33] 金凤君, 王成金, 李秀伟. 中国区域交通优势度的甄别方法及应用分析. 地理学报, 2008, 63(8): 787-798.[34] 张文尝. 城市铁路规划(城市规划手册13册). 北京: 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2.[35] 马清裕, 张文尝, 王先文. 大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对城市交通作用研究. 经济地理, 2004, 24(2): 215-220.[36] 张文尝, 王成金, 马清裕. 中国城市居民出行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地理科学, 2007, 27(6): 737-742.[37] 张文尝, 马清裕, 等. 城市交通与城市发展.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0.[38] Jin Fengjun, Wang Jiaoe, Dai Teqi. Urban transportation in Beijing, China: Challenges, causes and implications. Papers of the Applied Geography Conference, 2009(32): 57-66.[39] 王姣娥, 金凤君. TOD开发模式解析及研究述评. 交通与运输, 2007(12): 19-22.[40] 王姣娥. 公交导向型城市开发(TOD)机理及空间效应研究[D].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008.[41] 戴特奇, 金凤君, 张华, 等. 双交通模式的阿朗索模型对中国城市的模拟研究. 地理学报, 2010, 65(10): 1266-1274.[42] 张务栋, 杨冠雄. 生产布局与煤炭货流合理化//中国地理学会. 1965年经济地理学术讨论会文集.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66.[43] 张文尝. 中国客流的影响因素及其地域差异的研究. 地理学报, 1988, 43(3): 191-200.[44] 张文尝. 关于地域间客运联系的研究. 地理科学, 1988, 8(4): 313-322.[45] 金凤君, 张文尝. 省级区域铁路货运联系的系统研究. 地理科学, 1991, 11(1): 19-29.[46] 金凤君, 钱志鸿, 孟斌, 等. 内地—香港间客运联系研究. 地理科学进展, 1998, 17(2): 32-39.[47] 张文尝. 80年代以来中国区域旅客生成特征分析. 地理科学, 2004, 24(4): 385-391.[48] 王成金, 莫辉辉, 王姣娥. 中国煤炭资源的流动格局及流场规律研究. 自然资源学报, 2009, 24(7): 1-10.[49] 戴特奇, 金凤君, 王姣娥. 中国1990年代城际空间相互作用与网络结构演化研究: 从城际铁路客流的角度. 地理科学进展, 2005, 24(2): 80-89.[50] 张文尝, 金凤君, 唐秀芳. 空间运输联系的生成与增长规律研究. 地理学报, 1994, 49(5): 440-448.[51] 陈航, 王缉宪. 山西运输经济联系与经济区划.山西能源基地综合开发与经济区划. 北京: 能源出版社, 1985.[52] 金凤君. 新疆运输联系与经济区划. 新疆经济区划与发展战略.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9.[53] 金凤君, 王姣娥, 孙炜. 铁路客运提速的空间经济效果评价. 铁道学报, 2003, 25(6): 1-7.[54] 王姣娥, 金凤君. 中国铁路客运网络组织与空间服务系统优化. 地理学报, 2005, 3(60): 371-380.[55] Wang Jiaoe, Jin Fengjun, Mo Huihui, et al.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of China’s railway network in the 20th century: An accessibility approach.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A, 2009(43): 765-778.[56] 金凤君, 王成金. 轴—辐侍服理念下的中国航空网络模式构筑. 地理研究, 2005, 24(5): 774-784.[57] 王成金, 金凤君. 从航空国际网络看中国对外联系的空间演变. 经济地理, 2005, 25(5): 667-672.[58] Wang Jiaoe, Jin Fengjun. China’s air passenger transport: an analysis of recent trends. Eurasian Geography and Economics, 2007, 48(4): 469-480.[59] Wang Jiaoe, Mo Huihui, Jin Fengjun, et al. Exploring the network structure and nodal centrality of China's air transport network: A complex network approach. 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 2011, in press.[60] 王姣娥, 莫辉辉, 金凤君, 等. 中国航空网络空间结构的复杂性. 地理学报, 2009, 64(8): 899-910.[61] 陆锋, 周成虎, 万庆. 基于特征的城市交通网络非平面数据模型, 测绘学报, 2000, 29(4): 334-341.[62] 陆锋, 申排伟. 一种支持城市路网交通关系自动化的智能模型. 测绘学报, 2009, 38(6): 520-526.[63] 陈传彬, 陆锋, 励惠国, 等. 城市路网信息融合的关键技术. 地球信息科学, 2009, 11(4): 520-525.[64] 陆锋, 郑年波, 段滢滢, 等. 出行信息服务关键技术研究进展与问题探讨. 中国图象图形学报, 2009, 14(7): 1219-1229.[65] Feng Lu, Poh-Chin Lai.A Shortest Path Algorithm Based on Limited Search Heuristics,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2006, 3967: 487-497.[66] 陈洁, 陆锋. 一种基于双端队列的交通网络最短路径Pallottino优化算法. 中国图象图形学报, 2006, 11(3):419-424.[67] 高松, 陆锋. 一种基于路网等级启发式策略的最短路径算法. 地球信息科学, 2009, 11(2): 151-156.[68] 陆锋, 段滢滢, 臧志刚. 短时交通预测的动态出行信息服务协同工作平台.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09, 11(5): 617-622. |
[1] | 陈卓, 梁宜, 金凤君. 基于陆路综合交通系统的中国城市网络通达性模拟及其对区域发展格局的影响[J]. 地理科学进展, 2021, 40(2): 183-193. |
[2] | 姜宛贝, 刘卫东, 刘志高, 韩梦瑶. 中国化石能源燃烧碳排放强度非均衡性及其演变的驱动力分析[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9): 1425-1435. |
[3] | 胡国建, 陆玉麒. 基于企业视角的城市网络研究进展、思考和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9): 1587-1596. |
[4] | 朱晟君, 黄永源, 胡晓辉. 多尺度视角下的产业价值链与空间升级研究框架与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8): 1367-1384. |
[5] | 杜欣儒, 路紫, 李仁杰, 董雅晴, 高伟. 中国枢纽机场时间延误成本估算与航线影响分析及中美比较[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7): 1160-1171. |
[6] | 周国华, 张汝娇, 贺艳华, 戴柳燕, 张丽. 论乡村聚落优化与乡村相对贫困治理[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6): 902-912. |
[7] | 谭雪兰, 蒋凌霄, 王振凯, 安悦, 陈敏, 任辉. 地理学视角下的中国乡村贫困——源起、进展与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6): 913-923. |
[8] | 刘小鹏, 程静, 赵小勇, 苗红, 魏静宜, 曾端, 马存霞. 中国可持续减贫的发展地理学研究[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6): 892-901. |
[9] | 孙娜, 张梅青. 基于高铁流的中国城市网络结构特征演变研究[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5): 727-737. |
[10] | 杜德林, 王姣娥, 王祎. 中国三大航空公司市场竞争格局及演化研究[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3): 367-376. |
[11] | 周美君, 李飞, 邵佳琪, 杨海娟. 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玉米生产潜力变化特征[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3): 443-453. |
[12] | 孙才志, 阎晓东. 基于MRIO的中国省区和产业灰水足迹测算及转移分析[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2): 207-218. |
[13] | 韩炜, 蔡建明. 乡村非农产业时空格局及其对居民收入的影响[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2): 219-230. |
[14] | 李晓丽, 宋伟轩, 吴威, 马雨竹. 基于跟踪调查的北京城市空间感知研究——以中国科学院大学硕士研究生为例[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2): 276-285. |
[15] | 邹利林, 刘彦随, 王永生. 中国土地利用冲突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2): 298-30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