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70周年所庆专栏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70周年所庆专栏
    樊杰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回顾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人文—经济地理学和区域发展研究领域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梳理出该学科建设的基本脉络。20世纪后半叶,一是确定了交叉学科的学科性质定位和服务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的学科发展导向,并开拓了技术经济的研究方法;二是在人文—经济地理地域分异格局研究方面取得辉煌成就,突出体现在农业区划和土地利用研究为代表的地域分异系统的研究,以及以区位论及“点—轴系统”研究为代表的空间结构组织的研究方面。21世纪的前10年,继续沿袭地域分异和空间结构的研究脉络,在地域功能区形成与演化,空间相互作用,城乡等不同地域统筹发展等空间组织方面产生了具有影响的理论和应用成就。与此同时,一方面由于新地域空间和新因素的研究产生的人文化趋向,以及新生领域的不断涌现,包括对信息化、全球化的响应研究及旅游地理学、金融地理学等学科方向的形成,使人文—经济地理学增强了活力和多样性;另一方面由于地球系统科学的形成及解决区域可持续发展重大现实问题的牵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资源环境效应的研究得到重视,以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相互作用研究为特色、以区域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研究方向在本所得到确立。目前开始着手建设的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模拟与决策支持系统,将以数据库为基础,以模型库为主要支撑手段,以可视化的地理过程表达及人机互动的辅助决策过程实现为成果的主要出口,努力通过技术方法的改进推动学科能力建设的实质性提升。未来学科建设的重点将聚焦在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体系的创新和应用方面。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70周年所庆专栏
    方创琳, 陈田, 刘盛和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回顾了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建所70年城市地理与城市发展研究的变迁历程,并将其划分为缓慢探索阶段(1949-1980年)、积极参与阶段(1981-1990年)、快速拓展阶段(1991-2000年)和逐步深化阶段(2000年以来)4大阶段,系统总结了城市地理科研工作者在中国设市预测与规划调整、中国城镇体系规划理论与方法、中国城市化进程及其资源环境效应、中国城市群与典型都市密集区、全国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城市发展与规划、不同空间尺度的城市空间结构与城镇产业布局决策支持系统、城市发展一系列重大问题等方面取得的开拓型研究成果。在未来发展中,将继续把城市化进程及资源环境保障程度与城乡统筹机理模式、城市群形成发育、产业集聚与空间重组的动力机制及支撑效应、城市发展战略与城市空间结构优化、低碳城市与生态城市等新型城市发展模式等作为重点研究方向。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70周年所庆专栏
    刘彦随, 龙花楼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回顾了中国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学科的简要历程,分析了相关研究进展、取得的重要成果及其社会影响,展望了适应国家战略需求的中国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领域创新研究任务及科学命题。未来中国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基地化与乡村发展的城镇化、产业化趋势日益明显,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战略导向下,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兼顾农业经济与社会问题、处理乡村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亟需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的专业理论创新和学术成果的有力支撑。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研究学者理应弘扬地理学为农业与农村服务的优良传统,适应新形势、剖析新问题,为国家战略需求做出新贡献。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70周年所庆专栏
    金凤君, 张文尝, 王姣娥, 王成金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以下简称地理资源所)走过了70年历程,取得了辉煌成就,为地理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地理资源研究所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每个学科都做出了相应的贡献。就交通地理学科而言,从20世纪50年代初起步,经过曲折而艰辛的发展历程,从无到有并不断发展壮大,逐渐成为中国地理学界最为稳定的交通地理研究基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交通地理学科形成了“以任务带学科”的发展模式,学科研究主要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完成各项重大任务,并在工作中进行了相关理论和方法的研究。近年来,不断加强国际交流和国际合作,逐渐与国际研究接轨。本文对地理资源所交通地理学科的建立与成长历程,研究领域、研究队伍和研究成果等进行了总结和评述,并展望了未来重点研究领域和方向。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70周年所庆专栏
    张雷, 高菠阳, 刘卫东, 陆大道, 陈汉欣, 赵令勋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成立70年来,在工业地理学研究领域,取得了开创性的成就,贡献了大批科研成果,代表了中国经济地理学发展的方向与水平。本文首先回顾了中科院地理资源所工业地理学发展经历的3个阶段,包括:曲折成长时期(1940-1979),全面成长时期(1979-1997)和兴旺发达时期(1998-2009)。3个时期各有特点,但都围绕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开展工作。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工业地理学研究内容呈多元化趋势。近年来地理资源所工业地理学研究取得了4个主要成就,包括:任务带学科,结出丰硕成果;借鉴国外经验,编著国外工业地理及翻译方法论著作;实践出真知,以创新精神进行理论总结和提高;开拓新的领域,高新产业和公司地理开花结果。在此基础上,对今后地理资源所,乃至中国工业地理学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70周年所庆专栏
    毛汉英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建所70年来,世界地理研究由于坚持了紧密为国家政治斗争和社会经济建设服务的正确方针,在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国家与区域地理的综合研究、部门地理与专题研究、中外对比研究、世界地理知识普及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研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超前性不够、系统性不强、研究手段落后、资料来源单一、成果的深度有待提高。根据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发展的需求,今后世界地理研究应以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为主线,进一步加强对周边国家和地区及全球性重大专题研究,拓展海洋地理与海洋权益的研究,加强研究队伍建设和研究手段的革新。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70周年所庆专栏
    王守春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回顾了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以下简称地理资源所)历史地理学科组成独立学科建制以来的半个多世纪中,在历史自然地理、历史人文地理、历史区域地理与历史地图编绘等方面所开展的大量工作;尤其是在历史自然地理和历史区域地理研究方面更具优势,硕果累累,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在对历史地理学未来研究进行展望时,特别指出由于地理资源所历史地理学科建制撤销造成极大损失,呼吁重视历史地理学研究并恢复在地理资源所历史地理学独立研究机构建制。
  • 区域经济
  • 区域经济
    李伯华, 刘沛林, 张博野, 田亚平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农户消费活动空间是乡村空间结构的一种表现和组成部分,在受到乡村已有的物质空间和社会空间结构影 响的同时,也不断塑造并形成新的乡村空间结构。在对湖北黄冈二程镇8 个村100 家农户的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基础 上,总结了农户消费行为空间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和影响机制。研究结构表明:10 年来,农户消费的平均空间距离 总体上有缩短趋势;农户消费不同类型商品的地点和圈层结构变化呈现不同特点;农户消费行为的空间等级结构有 较大变化,除家用电器的消费空间等级没有变化外,其他商品的消费空间等级均发生了较大变化,总体趋势是消费 空间等级下移;影响农户消费行为空间结构演变的因素很多,归纳起来有制度因素、交通条件和个人消费需求偏好 等;农村与城市居民的消费行为空间结构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也存在较大差异性。
  • 区域经济
    唐宏, 杨德刚, 张新焕, 王国刚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农户访谈和问卷调查,对新疆三工河流域生态移民前后农户生产生活和土地利用等问题进行调查,以 了解生态移民政策的成效,并探讨政策执行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对该区域及其他地区继续实施生态移民提供借 鉴。研究结果显示:① 2007 年前后搬迁农户的类型具有一定差异性,农户生态移民意愿与户主文化程度无关,与 户主年龄和家庭人口数有一定关系,家庭人口较少的农户趋于先搬迁,后迁农户则更趋于年轻化;② 搬迁后农户 主要经济来源有所变化,从事种植业与经商的农户数量变化不大,畜牧业农户略有减少,旅游业农户比重大幅下 降;③ 因耕地质量差异,农户耕种结构也有所变化,由种植玉米为主变为以小麦为主,搬迁后政府给予一定程度 的补助;④ 从事畜牧业农户数量有所下降,牲畜饲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放养率大幅下降,圈养时间显著延长,草 场超载情况明显改善。总体而言,生态移民后三工河谷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但由于管理制度与政策落实不到 位,移民农户经济收入难以保障,其移民态度不够积极。政府应该做好相关稳民政策,提供扶持措施,以提高农户 移民的积极性。
  • 区域经济
    王静, 张小雷, 杜宏茹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ESDA空间分析,研究1985 年以来新疆县域经济格局在空间上的变化及其特征。结果表明:1985 年以 来新疆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表现出较弱的空间自相关性,但集聚作用总体不断增强。热点区的空间结构主要集中 在以奎—克—乌为核心的圈形结构,2000 年以后热点区显著增加,不断向北疆中部、东疆以及南疆东北部集聚;南 疆西南部处于经济发展的冷点区,有不断向东延伸至阿克苏地区的趋势。新疆县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格局表现为 更多的不稳定性和异质性,集聚水平较低,集聚态势总体有所减弱;经济增长热点区的切换较为频繁,地理集中不 明显,有从北疆中部向东疆哈密地区、南疆西南部喀什地区转移的趋势;经济增长冷点区主要集中在南疆阿克苏 地区和田地区西部,县级尺度的经济与增长的区域差异呈现相反的演变趋势。从经济发展的时空特征上看,多峰 值是新疆经济空间格局演化的显著特征;经济空间格局的自组织性较强,但有减弱的趋势;空间格局演变中的随 机成分较低,而由结构化分异引起的空间差异十分显著,东南—西北方向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较小,东北方向经 济发展的异质性则十分明显,空间差异较大。
  • 区域经济
    王情, 岳天祥, 范泽孟, 孙晓芳, 辛晓平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江西省是我国的粮食大省,对未来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江西省1980-2005 年的各类食 物产量变化趋势,并结合食物营养转化式和不同生活水平的食物营养需求标准,对江西省食物营养供给总量和供 需平衡进行时空格局分析,得出:①稻谷产量约占江西粮食总产量的95%,并一直保持增长趋势,而油料、大豆、薯 类和甘蔗产量1998 年以后均有下降趋势。②江西省的食物营养供给总量较为富余。2005 年食物热量、脂肪和蛋 白质的产量分别达到80.76×1012 kcal、222.67 万t 和137.68 万t,按照小康的生活标准,分别可供养9794、7532 和 5588 万人,均高于江西省2005 年的实际人口。③江西省食物营养供给呈稳步增长趋势,1980-2005 年食物脂肪供 给增加了7.40 倍,热量和蛋白质分别增加了0.84 倍和1.30 倍。④江西省食物供给结构不均衡——食物热量的供 给能力最强,90%的县市供给盈余,蛋白质次之,食物脂肪的供给能力相对最弱,2000 年以后仍有1/2 以上县市供 给不足。应优化食物种植结构,重视油脂类作物的种植,提高食物脂肪的供给能力。⑤江西省食物供给能力较强 区域主要分布在水土资源条件较好的鄱阳湖周边区域及赣江流域的部分县市。加强这些地区的耕地保护,对确 保未来食物供给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 城市与旅游地理
  • 城市与旅游地理
    金凤君, 刘鹤, 许旭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逆向重力模型及标准代数算法,利用城际O-D客流矩阵和铁路最短距离矩阵,测算了28 个省会城市和 直辖市的城市质量。在此基础上,采用相关系数及线性回归等统计方法,研究了人口、GDP等因素对城市质量的 影响。研究发现,城市质量总体上呈现由东向西递减的趋势,其等级结构呈现“纺锤体”特征。诸多影响因素中, 从业人员是刻度城市质量的最佳指标,交通枢纽的城市地位对“轴—辐”网络城市质量具有重要影响。城市质量 的线性拟合方面,复合指标比单一指标具有更好的解释力。
  • 城市与旅游地理
    秦志琴, 张平宇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辽宁沿海城市带是中国环渤海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该 区域城市群空间结构必然面临着转化与重组。本文以辽宁沿海城市带24 个大、中、小城市为空间单元,分别从城 市规模、经济发展水平、交通网络通达性3 方面讨论城市群集聚程度,并对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 城市规模等级差异明显,首位城市垄断性强。通过构建规模指数模型,将该区域24 个规模不等的城市分为4 级,同 级城市规模指数幅度变化不大,但是不同级别城市之间规模差异很明显。进一步运用首位度、分形理论等方法分 析城市规模分布的空间特征,发现该区域城市首位分布明显,城镇规模分布较为松散,人口空间分布差异程度较 大。②经济发展格局具有明显的层序性,空间集聚现象显著。经济空间结构呈现非均衡分布状态,而且各城市的 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较强的空间正相关关系,具有相似发展水平的城市在空间上具有显著的集聚及两极分化现 象,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集中布局于辽东半岛,而辽宁省西部以及东南部的经济极化现象较弱。③通达性空间分 异明显,交通网络仍有很大发展潜力。通达性最优区域集中分布在该区域的几何中心以及辽东半岛地区,辽西、辽 东南的通达性值普遍较高。④综合以上分析,发现辽宁沿海城市带空间结构为典型的条形核心—外围—边缘结 构,具有大连、锦州、营口3个强中心,其中大连的极化作用最强。
  • 城市与旅游地理
    刘曙华, 沈玉芳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人文地理学开始从空间角度探讨生产性服务业的一些问题,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形成了 相关的理论和研究议题。其中从空间角度研究生产性服务业的理论主要分析其区位选择与空间分布,形成了中 心地理论、竞租理论、空间选择性扩散理论和集聚理论等理论,研究议题则涉及生产性服务业的区位选择与模式、 空间分布、生产性服务企业的空间行为以及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分布的城市效应和区域效应等。从整体上而言,关 于生产性服务的空间研究成果不断增多,研究领域不断拓展,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了理论和实证依据。但目前在 学术理论上还没有形成生产性服务业空间研究的整体框架与理论架构,其空间分布与行业功能差异分析有待深 入开展,微观层面服务企业的空间决策有待深入挖掘,对生产性服务生产与交易的性质及其与新经济空间动力学 的关系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 城市与旅游地理
    李仁杰, 路紫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主题公园的虚拟表述不仅要追求与实际景观的视觉接近,更要描述景观结构、演变以及人地关系等景观的 地理与生态内涵,但后一层次因缺少理论框架而少有研究。基于景观语义特征的虚拟地理环境思想可以很好的 整合两种层次的建模需求。本文以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为例,提出了示范园区的虚拟表达对象体系,构建了依据 景观特征语义的园区多细节层次模型(Layer of details, LOD),较好的表达整体和局部生态景观特征以及微观生态 景观要素的各类语义关系;并且通过不同尺度LOD和景观要素的组合表达,按照不同主题和功能构建虚拟场景和 游览过程模型。研究不仅解决了示范园生态教育普及、科技示范和生态旅游等多功能一体和园区规模、位置、生 态容量等限制之间的矛盾;同时说明基于景观特征语义的LOD模型可以较好地改进传统LOD只注重要素细节的 问题,并能准确表达地理和生态景观意义。多细节层次景观语义模型为虚拟地理环境思想的具体表达提供了方 法学案例,可以方便扩展至其他主题公园、虚拟旅游甚至地理学相关的多种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