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进展 ›› 2011, Vol. 30 ›› Issue (10): 1233-1239.doi: 10.11820/dlkxjz.2011.10.005
王蓓1,2, 刘卫东1, 陆大道1
收稿日期:
2011-03-01
修回日期:
2011-07-01
出版日期:
2011-10-25
发布日期:
2011-10-25
作者简介:
王蓓(1983-),女,河南郑州人,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地理与区域发展。E-mail: wangb.09b@igsnrr.ac.cn
基金资助: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kzcx2-yw-345)。
WANG Bei1,2, LIU Weidong1, LU Dadao1
Received:
2011-03-01
Revised:
2011-07-01
Online:
2011-10-25
Published:
2011-10-25
摘要: 随着21 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技创新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助推器;其中,大都市区是科技活动的聚集地。在中国,京津冀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文章通过分析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科技资源投入产出的主要指标,阐述了3 大都市区的科技发展态势,并运用熵值法和DEA模型方法,评价了科技资源配置综合效率。通过研究发现,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科技发展态势及资源配置效率具有以下特点:① 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是中国科技资源的主要聚集地;② 京津冀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存在极化现象,创新单元分布不均衡;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创新水平整体较为一致,有望成为中国最具创新活力的地区;③ 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科技资源配置综合效率整体优于京津冀地区。
王蓓, 刘卫东, 陆大道. 中国大都市区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研究——以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为例[J]. 地理科学进展, 2011, 30(10): 1233-1239.
WANG Bei, LIU Weidong, LU Dadao. Allocation Efficienc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ources in Jing-Jin-Ji,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s[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1, 30(10): 1233-1239.
[1] Buswell R J.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A review. 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London: Pion Ltd, 1983.[2] Malecki E J. Technolog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Dynamics of Loc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2nd ed. London: Longman, 1997.[3] 徐晓霞. 中国科技资源的现状及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资源科学, 2003, 25(3): 83-89.[4] Mu R P, Qu W.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 A comparison with India and the United States. Technology in Society, 2008, 30: 319-329.[5] Grossman G M, Hepoman E. Endogenous innovation in the theory of growth.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1994, 8(1): 23- 44.[6] Romer P M. The origins of endogenous growth.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1994, 8(1): 3-22.[7] Storper M, Walker R. The Capitalist Imperative: Territory, Technology, and Industrial Growth. Cambridge, MA: Blackwell, 1994.[8] Fagerberg J. Technology and international differences in growth rates.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1994, 32 (1): 1147-1175.[9] Fagerberg J, Verspagen B, Canieels M. Technology, growth and unemployment across European regions. Regional Studies, 1997, 31(5): 457-466.[10] Sun Y F.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atents in China. Regional Studies, 2000, 34(5): 441-454.[11] Schmooker J. Inven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6.[12] 陆大道, 等. 中国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3.[13] 牛树海, 金凤君, 刘毅. 科技资源配置的区域差异. 资源科学, 2004, 26(1): 61-68.[14] 连燕华, 石兵, 刘学英, 等. 国家科学技术投入与产出评价. 中国软科学, 2002(1): 29-32.[15] 魏守华, 吴贵生. 区域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研究. 科学学研究, 2005, 23(4): 467-473.[16] 吴献金, 陈卓. 泛珠三角区域科技资源配置的实证研究.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7): 51-54.[17] 王月秋, 陈业华. 华北地区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评价. 统计与决策, 2010(15): 71-72.[18] 魏守华, 吴贵生. 我国省区科技空间分布特征、成因及其政策含义. 管理世界, 2005(4): 20-27.[19] 丁厚德. 科技管理创新是科技创新的保证: 试论科技资源宏观层次的配置管理.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1 (5): 7-10.[20] 汪涛, 李石柱. 国际化背景下政府主导科技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分析. 中国科技论坛, 2002(4): 9-14.[21] 卢山, 江可申, 李树军. 连云港科技资源配置效率与行业R&D 有效性研究.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6): 49-52.[22] 中国科学院国际科技比较研究组. 中国与美日德法英五国科技的比较研究.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9.[23] 魏权龄. 评价相对有效性的DEA 方法: 运筹学的新领域.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8.[24] 杨开忠, 谢燮. 中国城市投入产出有效性的数据包络分析.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2002, 18(3): 45-47.[25] 杜官印, 蔡运龙. 1997-2007 年中国建设用地在经济增长中的利用效率.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6): 693-700.[26] 周寄中. 科技资源论. 西安: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27] 徐冠华. 加强科技资源研究促进科技资源共享. 中国科技资源导刊, 2008(3): 3-5.[28] 孙鸿烈. 中国资源科学百科全书.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0.[29] 胡振华, 刘笃池. 我国区域科技投入促进经济增长绩效评价: 基于滞后性的绩效分析. 中国软科学, 2009(8): 94-100. |
[1] | 陈卓, 梁宜, 金凤君. 基于陆路综合交通系统的中国城市网络通达性模拟及其对区域发展格局的影响[J]. 地理科学进展, 2021, 40(2): 183-193. |
[2] | 姜宛贝, 刘卫东, 刘志高, 韩梦瑶. 中国化石能源燃烧碳排放强度非均衡性及其演变的驱动力分析[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9): 1425-1435. |
[3] | 胡国建, 陆玉麒. 基于企业视角的城市网络研究进展、思考和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9): 1587-1596. |
[4] | 朱晟君, 黄永源, 胡晓辉. 多尺度视角下的产业价值链与空间升级研究框架与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8): 1367-1384. |
[5] | 杜欣儒, 路紫, 李仁杰, 董雅晴, 高伟. 中国枢纽机场时间延误成本估算与航线影响分析及中美比较[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7): 1160-1171. |
[6] | 周国华, 张汝娇, 贺艳华, 戴柳燕, 张丽. 论乡村聚落优化与乡村相对贫困治理[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6): 902-912. |
[7] | 谭雪兰, 蒋凌霄, 王振凯, 安悦, 陈敏, 任辉. 地理学视角下的中国乡村贫困——源起、进展与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6): 913-923. |
[8] | 刘小鹏, 程静, 赵小勇, 苗红, 魏静宜, 曾端, 马存霞. 中国可持续减贫的发展地理学研究[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6): 892-901. |
[9] | 孙娜, 张梅青. 基于高铁流的中国城市网络结构特征演变研究[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5): 727-737. |
[10] | 杜德林, 王姣娥, 王祎. 中国三大航空公司市场竞争格局及演化研究[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3): 367-376. |
[11] | 周美君, 李飞, 邵佳琪, 杨海娟. 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玉米生产潜力变化特征[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3): 443-453. |
[12] | 孙才志, 阎晓东. 基于MRIO的中国省区和产业灰水足迹测算及转移分析[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2): 207-218. |
[13] | 韩炜, 蔡建明. 乡村非农产业时空格局及其对居民收入的影响[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2): 219-230. |
[14] | 李晓丽, 宋伟轩, 吴威, 马雨竹. 基于跟踪调查的北京城市空间感知研究——以中国科学院大学硕士研究生为例[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2): 276-285. |
[15] | 邹利林, 刘彦随, 王永生. 中国土地利用冲突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2): 298-30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