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关闭
关闭
提交更改
取消
确定并提交
×
模态框(Modal)标题
×
下载引用文件后,可以用常见的文献管理软件打开和编辑,包括: BibTex, EndNote, ProCite, RefWorks, and Reference Manager.
选择文件类型/文献管理软件名称
RIS (ProCite, Reference Manager)
BibTeX
选择包含的内容
仅文章引用信息
引用信息及摘要
导出
期刊
文章
图表
检索
EN
中文
首页
关于期刊
期刊介绍
数据库收录
期刊荣誉
编委会
投稿指南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优先出版
过刊浏览
推荐文章
专题
按栏目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期刊订阅
出版伦理
联系我们
EN
中文
过刊目录
2011年, 30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11-10-25
城市地理
区域经济
文化与旅游地理
全选
|
城市地理
Select
城市地理
北京城市居民住房消费行为的空间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党云晓, 张文忠, 武文杰
2011, 30(10): 1203-1209.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1.10.00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居民住房消费行为的经济模型,运用GIS 和计量统计等方法,梳理了家庭在城市内部进行住房消费决策过程中的空间权衡模式,并依据2009 年调研问卷数据对北京市居民住宅消费决策的行为特征进行了实证研究, 着重分析了收入和住房产权对家庭住房消费行为的差异性及其暗含的制度性与结构性因素。结论显示:在制度转型和职住空间重构背景下,高收入家庭在择居时为减少通勤时间愿意支付的住房成本高于中等收入家庭;中等收入家庭看重住房成本,择居受到通勤成本的影响较小。拥有经济适用房产权和单位房的家庭为减少通勤时间愿意支付更高的住房成本,而商品房家庭在择居时倾向于选择住房成本较低的住宅。在通勤时间和住房面积的权衡中,经济适用房居民对通勤时间的变化相比公房和商品房居民更为敏感。
Select
城市地理
北京市居住—就业空间结构及影响因素分析
陈蕾, 孟晓晨
2011, 30(10): 1210-1217.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1.10.00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中国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和住房市场化的进程中,居住—就业的空间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居住—就业的空间分离引发了一系列交通和社会问题。本文通过对北京市不同区域的4 个社区进行问卷发放和实地调查研究,考察了北京市居民的通勤特征和居住地、就业地的空间分布特征,测算了样本的居住—就业平衡度,进而比较了居住—就业平衡和不平衡的居民社会经济属性的差异。研究表明:北京市居民居住—就业不平衡现象十分普遍,居住—就业不平衡现象在大型就业中心和大规模居住区表现得愈突出。对居民社会经济属性与居住—就业空间平衡关系的研究发现,居住—就业平衡群体的最突出特征是年龄在50 岁以上、职业为公务员、住房为单位集体宿舍或借住朋友/亲戚家。而相反,已婚居民、自有住房群体或从事农林渔牧水利生产等这部分人群往往最容易产生居住—就业不平衡。
Select
城市地理
北京城市居民通勤时间变化及影响因素
孟斌, 郑丽敏, 于慧丽
2011, 30(10): 1218-1224.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1.10.00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2005年和2010 年两次问卷调查数据为基础,采用统计分析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北京市区居民通勤时间变化进行了细致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北京市区居民的通勤时间从2005年38 分钟增加到2010 年的43.6 分钟, 通勤时间增长显著。通过比较城八区居民的平均通勤时间,发现内城居民的通勤状况有所改善,而城近郊区居民通勤状况则不乐观,通勤时间的变化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而将社会经济属性不同的人群的通勤时间进行比较, 也发现通勤时间变化和年龄、学历等因素关系更为密切。对通勤时间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地铁建设等交通发展因素以及居民通勤方式的变化对居民通勤时间大幅增加影响显著,同时通过对典型就业集中区域和居住功能为主区域进行比较,发现城市规划中对不同区域功能定位也对居民的通勤时间变化产生显著影响。
Select
城市地理
北京城市办公活动空间满意度分析
张景秋, 郭捷
2011, 30(10): 1225-1232.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1.10.00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北京城市办公集聚区为调查范围,选取公司周边绿化、交通、商业配套设施状况以及公司所在地整体环境感受4 项主观评价指标,采取问卷调查方式,对北京城市以写字楼为载体的工作场所满意度进行调查和分析。 研究认为,北京城区办公活动空间满意度综合评价良好,其中对商业配套设施最为满意,对绿化状况最为不满。 从被调查的6 个行政区看,位于前3 名的分别是朝阳区、丰台区和东城区,海淀区因交通、商业配套不满意导致其综合评价为合格;从满意度的空间分布来看,北高南低,并向北和东北方向延展,形成岛状和片状高值区,与北京办公集聚区空间分布特点一致。城市工作者需要更加舒适的工作环境,对于北京城市工作场所的满意度研究,将有助于对城市从人的满意度和幸福感出发进行规划和建设。北京城市今后应注重对办公空间的整体规划,并依据功能定位和作用进行重点建设,从地方文化入手建设有中国特色和北京特点的办公空间,以办公空间优化引导北京南北城区之间均衡发展。
Select
城市地理
中国大都市区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研究——以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为例
王蓓, 刘卫东, 陆大道
2011, 30(10): 1233-1239.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1.10.00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21 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技创新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助推器;其中,大都市区是科技活动的聚集地。在中国,京津冀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文章通过分析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科技资源投入产出的主要指标,阐述了3 大都市区的科技发展态势,并运用熵值法和DEA模型方法,评价了科技资源配置综合效率。通过研究发现,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科技发展态势及资源配置效率具有以下特点:① 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是中国科技资源的主要聚集地;② 京津冀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存在极化现象,创新单元分布不均衡;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创新水平整体较为一致,有望成为中国最具创新活力的地区;③ 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科技资源配置综合效率整体优于京津冀地区。
Select
城市地理
基于GIS的城市犯罪行为空间分布特征及预警分析
耿莎莎, 张旺锋, 刘勇, 李甜甜, 马彦强
2011, 30(10): 1240-1246.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1.10.00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利用中原某县城区土地利用现状图、道路图、社区人口统计资料,以及10 年的城区犯罪案例数据等,对该县城区不同犯罪类型和不同年份的犯罪数据进行了空间分析。对该县城区犯罪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格局研究表明:①该县城区的核心区案件数量最多,其次为东关和西关较多,而边缘区案件数量相对较少;②就所有犯罪案件在城区的空间分布看,犯罪密度空间分布具明显的分区特征,其中水口路、十字街和袁山市场是犯罪密度最高的区域;东关、西关以及城北新区是犯罪密度较高的区域;城市边缘区的犯罪密度最低。研究表明城市犯罪与城市建成区的发展有关系;城市犯罪案件数与城市出行人数存在较强的线性关系。通过建立城市犯罪空间分布模型,可以模拟与预测城市犯罪未来空间分布,从而使公安部门及时准确地作出防范措施。
区域经济
Select
区域经济
新时期中国农村发展动态与区域差异格局
杨忍, 刘彦随, 刘玉
2011, 30(10): 1247-1254.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1.10.00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2000、2004、2008 中国31 个省际农村发展指标面板数据,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的方法,对新时期中国农村发展状态的区域差异进行综合分析。从空间格局来看,东、中、西三大地带的农村发展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农村发展的差异格局并未发生明显变化,东部>中部>东北>西部的格局依旧存在,农村的发展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一致性,自然资源禀赋与历史经济发展水平是中国农村发展区域差异基础,农村主体特征与区域发展阶段是导致农村发展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偏向性的政府政策与全球性因素是强化区域差异的重要动力,而各地差异性的农村产业转型过程,是助推中国农村发展区域差异的核心机制。2000、2004 和2008 年中国农村发展差异度分别为0.356、0.413、0.386,这表明,自2000 年以来区域农村发展差异先拉大后缩小,总体上呈现扩大趋势,这是长期以来区域发展外部环境与农村自我发展能力综合作用的结果。从2000-2008 年中国农村发展“重心”移动的轨迹可以看出,中国农村发展的重心落在安徽省内,农村发展水平东西差异明显,2000-2004 年,中国农村发展水平的重心向北移动,北方地区的农村发展速度较快;2004-2008 年,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部署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稳步推进,中国农村发展水平的东西差异有了一定缓和,重心向西南方向移动。
Select
区域经济
空港经济区范围界定——以长三角枢纽机场为例
张蕾, 陈雯, 宋正娜
2011, 30(10): 1255-1262.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1.10.00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空港经济区相关研究一直依附于临空经济发展研究的现状,在分析空港经济区与临空经济区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明确了空港经济区概念,提出空港经济区范围界定方法:① 紧邻机场区域的建成区形成与否是判别空港经济区是否形成的依据之一;② 参照国内外成熟空港建设经验,对5 km半径范围和15分钟时间覆盖区域分别进行圈层划分,进而计算各圈层内部各类临空指向产业比重,由此确定空港经济区所在圈层;③ 根据企业空间布局,对基础圈层进行一定变形,并结合实证地区实际情况,对比分析同心圆圈层分析与时间半径分析结果,以确定空港经济区最终范围。对长三角枢纽机场的实证研究表明,上海虹桥国际机场已经形成以机场为中心,外延2 km的空港经济区,可达性分析表明,这一范围大致为空港交通走廊沿线6 分钟车程内的高可达性地区。而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和无锡硕放国际机场由于周边区域产业的临空指向性较弱,尚未形成空港经济区。
Select
区域经济
经济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研究进展
刘建国, 李国平, 张军涛
2011, 30(10): 1263-1275.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1.10.00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全要素生产率是经济增长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当今经济学界的热门话题之一。近年来,国内外诸多学者对生产率的研究已经从对劳动生产率、资本生产率等的单纯测算发展到了对全要素生产率的综合考量,而且一些新模型和方法的运用也将生产率的研究推上了一个全新的高度。文章从理论方法和实证研究两个层面对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发现已有研究存在几个不足:首先,目前关于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论研究不足;其次,缺少国家层面、以及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层面对经济效率状态,和其动态演进系统而全面的实证研究; 第三,提升经济效率的政策体系研究相对薄弱;最后,在研究方法上也有待创新,缺乏经济学、地理学等多学科间的渗透和融合。总之,不足之处也可能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Select
区域经济
产业区演化研究的主要领域与进展——兼论对创意产业区演化研究的启示
马仁锋, 吴杨, 沈玉芳
2011, 30(10): 1276-1288.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1.10.01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产业区是20 世纪80 年代以来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领域之一,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场所及产物和城市空间类型之一,其形成与发展引起了国内外学界高度关注。梳理文献发现产业区研究主要集中在:本质探究、形成机理、演化时间过程及未来趋向等方面,然现有研究存在如下问题:①未能形成产业区演化研究的理论框架; ②研究视角虽较为多元,但大都孤立地讨论产业区演化,研究思路过于追求学科特色而缺乏综合性研究逻辑,无法将其嵌入城市与区域发展之中;③鲜有关注以生产性服务业、创意产业为主导的产业区演化。针对现有问题, 借鉴演化经济地理学从产业区演化的动力来源、时—空过程、景观表征入手,界定了产业区演化的概念和内涵,构建了产业区演化研究范式,并针对后工业社会创意产业区或创意集群的演化现象,提出了研究建议。
文化与旅游地理
Select
文化与旅游地理
从国家基金立项看文化地理学研究的状况和趋势——基于知识生产的视角
钱丽芸, 朱竑
2011, 30(10): 1289-1297.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1.10.0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国家级研究基金资助是目前国内学科领域内最高级别的研究支持。自1991 年以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分别资助文化地理学科16 项和47 项基金项目,促进了近20 年来中国文化地理学发表成果的增长。论文通过文本分析法,研究国家基金资助下的中国文化地理学科发展区域分布现状、研究特点与质量。研究发现受基金资助的学者产出效率大致呈现上升态势;学科申请依托的学科门类逐渐向社会科学转向,学科间的交叉呈现多元化特征。课题依托单位几乎集中在几个重点院校,呈现圈层放射状分布。研究区域大致覆盖东部, 中西部地区研究少,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多次被作为文化研究对象。在学科内部,获得基金资助的作者之间具有一定的学科内在关联。研究反映了近20 年来中国文化地理研究的学术轨迹和发展趋向,有助于中国文化地理学者了解和把握中国文化地理学发展趋势及相关基金项目的申请。
Select
文化与旅游地理
中国当代地理教授、研究员地域分异
李双双, 延军平
2011, 30(10): 1298-1304.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1.10.01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人才地理学对具有特殊专业或学科背景人才研究明显缺失的问题,选取具有地理学背景的教授、研究员为研究对象,对中国当代地理教授、研究员时空格局进行分析,揭示影响其数量、年龄结构及分布特征的因素。 结果表明:当代地理教授、研究员地域分布不均衡,南方多于北方,沿海多于内陆。东部多于中部,西部最少。青年地理教授、研究员本区比例则呈现东部少于中部,中部少于西部的特征。工作地区域聚集和空间分异现象明显。其特点反映了中国当代地理教授、研究员地域分异,除受经济地理环境、政治、文化等一系列因素影响外,还有其自身形成原因。
Select
文化与旅游地理
国外高尔夫旅游研究进展及启示
朱芳, 苏勤
2011, 30(10): 1305-1311.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1.10.01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尔夫旅游是高尔夫运动与旅游资源结合的产物,近年来随着人们收入的增长而得到蓬勃的发展。本文通过对国外关于高尔夫旅游研究文献的分析,发现国外学者对高尔夫旅游的研究涉入时间较早,其相关研究较为深入细致,主要包括对高尔夫旅游基础概念的探讨、高尔夫旅游者决策行为的影响因子分析、高尔夫旅游对经济、社会、环境影响的研究以及高尔夫旅游管理模式的提出等4 个方面。而在研究方法方面,国外主要采用多学科综合方法,注重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相结合,选取知名高尔夫球场/俱乐部作为案例地,获取一手数据资料进行分析, 以模型构建与数理统计的研究结果来支撑定性的描述。最后就国外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归纳,以期对中国高尔夫旅游的发展提供借鉴。
Select
文化与旅游地理
城市意象与旅游目的地意象研究中的趋同与分野
白凯, 赵安周
2011, 30(10): 1312-1320.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1.10.01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意象”是近年来多学科研究追踪的热点命题之一。本文在重点文献回顾基础上,就城市意象和旅游目的地意象的研究发展脉络及方法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回顾与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二者的产生、发展与国际、国家的整体发展水平与人类的社会性需求存在密切联系,而这种社会性需求也决定了其研究的基本发展方向。就城市意象和旅游目的地意象研究本身来看,二者在研究的核心聚焦内容、研究的基本指向、研究方法与研究发展的外生动力上都基本趋于一致;在研究涉及群体与研究学科视角上存在明显的差别。同时,为了推进城市意象与旅游目的地意象研究的深化,提出了应关注“意象”的地方感研究与提升研究技术的具体建议。
Select
文化与旅游地理
基于流域梯度差的旅游空间模型研究——兼论广西西江经济带旅游开发
韦智超, 牛亚菲, 陈田
2011, 30(10): 1321-1328.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1.10.01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流域不仅是有序的自然地理空间也是内部密切关联的社会经济空间,二者叠合构成区域开发的重要地域单元。在流域开发中,旅游业的地位不断提升,成为流域开发的升级产业。本文集合国内外流域开发的学术研究与流域开发在发展阶段及空间布局上的基本实践规律,概括出基于流域空间的旅游发展的基本规律,集中探讨了流域发展中必经的时间断面特征,即经济发展的梯度差与生态环境的梯度差的表现及对旅游供需空间格局的影响,以此作为前提,给出理想情况下的线性旅游供需格局的空间模型,并进一步给出城市影响下流域旅游空间的重构模型。由模型分析了西江经济带现状的旅游供需格局,发现西江经济带中旅游供给基本上遵循流域特征的前提性假设,而旅游需求则呈现倒U字型格局,区内大城市在上游和中游地区的出现客观上加速了上游地区旅游业的发展进程,未来一段时期内西江经济带最主要的内生性增长力量为区域内的中游至下游的部分区段。
作者投稿
专家审稿
编辑办公
主编办公
编委审稿
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