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吴启焰. 城市密集区空间结构特征及演变机制. 人文地理, 1999, 14(1): 11-16.[2] Brulhart M, Sbergami F. Agglomeration and growth:Cross-country evidence.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2009, 65(1): 48-63.[3] Sadahiro Y. A PDF-based analysis of the spatial structureof retailing. Geojournal, 2000, 52(3): 237-252.[4] Fuiji T, Hartshorn T A. The changing metropolitan structureof Atlanta, Georgia: Locations of functions and regionalstyrcture in a multinucleated urban area. Urban Geography.1995, 16(8): 680-707.[5] Lutz J M. Determinants of population growth in urbancenters in the Republic of Ireland. Urban Studies, 2001,38(8): 1329-1340.[6] 陆大道, 等. 中国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3: 308-333.[7] 叶大年, 赫伟, 徐文东, 等. 中国城市的对称分布. 中国科学: D辑, 2001, 37(7): 608-616.[8] 陆玉麒. 区域双核结构模式的形成机理. 地理学报,2002, 57(1): 85-95.[9] 苗长虹, 王海江. 中国城市群发育现状分析.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6, 25(2): 24-29.[10] 顾朝林, 于涛方, 李王鸣, 等. 中国城市化格局·过程·机理.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8.[11] 许学强, 周一星, 宁越敏. 城市地理学.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123-140.[12] 张晓明. 长江三角洲巨型城市区特征分析. 地理学报,2006, 61(10): 1025-1036.[13] 李小建, 樊新生. 欠发达地区经济空间结构及其经济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 地理科学, 2006, 26(1): 1-6.[14] 仇方道, 佟连军, 朱传耿, 等. 省际边缘区经济发展差异上空格局及驱动机制: 以淮海经济区为例. 地理研究,2009, 28(2): 451-463.[15] 乔家君, 李小建. 河南省城镇密集区的空间地域结构. 地理研究, 2006, 25(2): 213-222.[16] 彭翀. 辽中城市群规划的空间格局研究. 城市规划,2007, 31(10): 44-47.[17] 金凤君, 楚波. 东北地区振兴的区域发展与空间组织战略. 经济地理, 2008, 28(5): 756-759.[18] 盛科荣, 张平宇, 李飞. 辽中城市群规模结构演变分析.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04, 21(2): 233-240.[19] 张虹鸥, 叶玉瑶, 陈绍愿.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城市规模分布变化及其空间特征. 2006, 26(5): 806-809.[20] 谈明洪, 吕昌河. 以建成区密集表征的中国城市规模分布. 地理学报, 2003, 58(2): 285-293.[21] 汤放华, 魏清泉, 陈立立, 等. 基于分形理论的长株潭城市群等级规模结构研究及对策. 人文地理, 2008, 23(5):43-46.[22] 朱英明. 我国城市群地域结构特征及发展趋势研究. 城市规划汇刊. 2001(4): 55-57.[23] 陈修颖. 1990 年以来浙江沿海区域差异及其成因分析.地理科学, 2009, 29(1): 22-29.[24] 方创琳, 宋吉涛, 张蔷, 等. 中国城市群结构体系的组成与空间分异格局. 地理学报, 2005, 60(5): 827-8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