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张雷, 陆大道. 我国20世纪工业地理学的发展. 地理学报, 1999, 54(5): 391-400.[2] 李文彦. 我国工业地理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地理学报, 1986, 41(4): 370-379.[3] 刘毅, 李文彦, 陆大道. 工业地理研究进展//左大康主编. 地理学研究进展.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0.[4] 中华地理志编辑部. 内蒙、华北、华中、华东、华南、西南、西北、新疆各地区经济地理. 北京: 科学出版社, 出版年: 1954-1962.[5] 李文彦, 倪祖彬. 三十年来资源综合考察中的经济工作. 1979年中国地理学会综合性学术会议论文.[6] 陆大道. 对我国区域规划有关问题的初步探讨//中国地理学会编. 工业布局与城市规划.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1. [7] 王缉慈. 现代工业地理学.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8] 李文彦. 自然因素与技术经济因素在工业配置中的作用. 地理学报, 1957, 12(4): 399-417.[9] 胡序威. 工业布局的技术经济论证. 地理学报, 1965, 20(3): 179-193[10] 胡序威. 辽宁中部地区的资源开发与工业布局//中国地理学会编. 城镇与工业布局的区域研究.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4.[11]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经济地理研究室. 工业、城镇布局与区域规划调查研究报告集, 1982.[12] 李文彦, 陆大道, 陈汉欣. 中国工业地理.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0. [13] 赵令勋. 中国环渤海地区产业发展与布局.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2.[14] 苏联国家建委国家民用建筑委员会, 中央城市建设科学研究设计院. 工业区区域规划原理.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 译. 北京: 中国建筑出版社, 1979. [15] 陈汉欣. 苏联钢铁工业地理. 北京: 冶金工业出版社, 1982. [16]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 世界钢铁工业地理. 北京: 冶金工业出版社, 1989. [17] 王国清, 朱德祥. 世界煤炭地理.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7. [18] 梁仁彩, 娄学翠, 裘新生. 世界煤炭地理.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7. [19] 陆大道. 中国工业布局的理论与实践.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0. [20] 陆大道, 陈汉欣, 赵令勋, 等. 京津唐区域经济地理.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8. [21] 中国科学院地理所经济地理部. 山西能源基地的综合开发与经济区划. 北京: 能源出版社, 1985. [22] 郎一环, 王希里, 王礼茂. 西南重工业发展与布局.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0. [23] 郭来喜. 西南轻工业发展与布局.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1. [24] 中国科学院南方东部山区综合科学考察队. 中国亚热带东部地区工业开发与研究.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0. [25] 中国科学院新疆资源综合考察队. 新疆工业发展与布局.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1. [26] 陆大道. 辽宁资源开发与工业交通布局研究. 北京: 中国计划出版社, 1990. [27] 赵令勋. 中国环渤海地区产业发展与布局.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2. [28] 陈汉欣. 苏联钢铁工业地理. 北京: 冶金工业出版社, 1982. [29]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 世界钢铁工业地理. 北京: 冶金工业出版社, 1989. [30] 普罗勃斯特 A E. 社会主义工业布局概论. 郝乃毓, 胡序威等,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7. [31] 胡序威,毛汉英, 陆大道, 等. 中国沿海地区持续发展问题与对策. 地理学报, 1995, 50(1): 1-10.[32] 陆大道. 2000年我国工业生产力布局总图的科学基础. 地理科学, 1986, 6(2): 110-118. [33] 陆大道, 张雷, 胡东升, 等. 中国工业分布图集. 北京: 计划出版社, 1990. [34] 梁仁彩. 化学工业布局概论.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2. [35] 刘毅. 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结构调整与对外贸易. 地理学报, 1991, 46(2): 142-150.[36] 赵令勋, 曹勇. 区域工业经济增长过程中劳动力、资金和技术的作用. 地理科学, 1995: 15(1): 8-13.[37] 陆大道, 薛凤旋, 等. 1997中国区域发展报告.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8. [38] 陆大道, 刘毅, 樊杰, 等. 1999中国区域发展报告.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0. [39] 陆大道, 刘毅, 樊杰, 等. 2000中国区域发展报告: 西部开发的基础、政策与态势分析.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1. [40] 陆大道, 等. 2002中国区域发展报告: 战略性结构调整与区域发展新格局.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3. [41] 陆大道, 等. 2006中国区域发展报告: 城镇化进程及空间扩张.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7. [42] 刘卫东, 刘彦随, 金凤君, 等. 2007中国区域发展报告: 中部地区发展的基础、态势与战略方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8. [43] 刘卫东, 刘毅, 秦玉才, 等. 2009中国区域发展报告: 西部开发的走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0. [44] 陆大道, 等. 中国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3. [45] 张雷, 刘毅, 等. 21世纪长江干流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思考.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3. [46] 张雷. 矿产资源开发与国家工业化.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4. [47] 张雷, 黄园淅.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能源供需格局演变.经济地理, 2009, 29(4): 117-184.[48] 张雷, 黄园淅. 新中国水电发展与建设成就.经济地理, 2009 , 29(9): 1434-1440.[49] 樊杰, 陶普曼 W. 中国农村工业化的经济分析及省际发展水平差异. 地理学报, 1996, 51(5): 398-407.[50] 樊杰, 陶普曼W. 中国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及省际差异. 地理学报, 1998, 53(1): 13-21.[51] 樊杰.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52] 陈汉欣. 科技工业园的选址与规划: 以深圳科技工业园为例. 经济地理, 1986, 6(4): 278-282.[53] 陈汉欣. 关于我国高技术开发区建设与布局的几个问题. 地理学报, 1989, 44(4): 400-406.[54] 顾朝林, 赵令勋.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与园区. 北京: 中信出版社, 1999.[55] 高菠阳, 刘卫东, 李铭. 工业地理学研究进展. 经济地理, 2010, 30(3): 362-3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