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进展 ›› 2011, Vol. 30 ›› Issue (4): 397-408.doi: 10.11820/dlkxjz.2011.04.002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70周年所庆专栏 • 上一篇 下一篇
方创琳, 陈田, 刘盛和
收稿日期:
2010-01-01
修回日期:
2010-07-01
出版日期:
2011-04-25
发布日期:
2011-04-25
作者简介:
方创琳(1966-),男,甘肃庆阳人,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城市地理与城市发展研究室主任。近年来主要从事城市发展与城市规划等方面的研究。E-mail: fangcl@igsnrr.ac.cn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971101)。
FANG Chuanglin, CHEN Tian, LIU Shenghe
Received:
2010-01-01
Revised:
2010-07-01
Online:
2011-04-25
Published:
2011-04-25
摘要: 本文回顾了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建所70年城市地理与城市发展研究的变迁历程,并将其划分为缓慢探索阶段(1949-1980年)、积极参与阶段(1981-1990年)、快速拓展阶段(1991-2000年)和逐步深化阶段(2000年以来)4大阶段,系统总结了城市地理科研工作者在中国设市预测与规划调整、中国城镇体系规划理论与方法、中国城市化进程及其资源环境效应、中国城市群与典型都市密集区、全国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城市发展与规划、不同空间尺度的城市空间结构与城镇产业布局决策支持系统、城市发展一系列重大问题等方面取得的开拓型研究成果。在未来发展中,将继续把城市化进程及资源环境保障程度与城乡统筹机理模式、城市群形成发育、产业集聚与空间重组的动力机制及支撑效应、城市发展战略与城市空间结构优化、低碳城市与生态城市等新型城市发展模式等作为重点研究方向。
方创琳, 陈田, 刘盛和. 走进新时代的中国城市地理学——建所70周年城市地理与城市发展研究成果及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 2011, 30(4): 397-408.
FANG Chuanglin, CHEN Tian, LIU Shenghe. China's Urban Geography Marching into the New Era: The Achievements and Perspective of Urban Geography and Urban Development since 1940[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1, 30(4): 397-408.
[1] 孙盘寿. 中国城市人口规模的变化. 地理学报, 1984, 39(4): 17-28.[2] 孙盘寿, 杨廷秀. 西南三省城镇职能分类. 地理研究. 1984, 3(3): 32-35.[3] 胡序威. 区域与城市研究(增补本).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8: 35-47.[4] 胡序威. 城镇与工业布局的区域研究.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6: 22-121.[5] 马清裕, 陈田, 牛亚菲. 北京城市贫困人口特征、成因及其解困对策. 地理研究, 1999, 18(4): 12-18.[6] 马清裕. 中国省域城镇化特点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地理研究, 1990, 9(1): 45-49.[7] 陈田. 中国城市经济影响区域系统的初步分析. 地理学报, 1987, 42(4): 34-43.[8] 胡序威, 杨冠雄. 中国沿海港口城市.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0: 45-98.[9] 叶舜赞, 马清裕, 陈田, 等. 城市化与城镇体系.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4: 56-99.[10] 毛汉英. 北京市石景山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 21-53.[11] 胡序威, 周一星, 顾朝林, 等. 中国沿海城镇密集地区空间集聚与扩散研究.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0: 2-12.[12] 胡序威, 马清裕, 顾朝林. 中国设市预测与规划(简要本). 北京: 知识出版社, 1997: 34-122.[13] 顾朝林, 丁金宏, 陈田. 中国大城市边缘区研究.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5: 56-87.[14] 顾朝林. 城市经济区理论及应用. 长春: 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1: 45-49.[15] 顾朝林, 张勤, 蔡建明.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城市发展.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9: 23-36.[16] 毛汉英, 胡序威. 兰州市城市发展规划研究. 兰州: 兰州大学出版社, 1993: 12-43.[17] 叶舜赞, 顾朝林. 一国两制模式的区域一体化研究.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9: 45-49.[18] 顾朝林, 柴彦威, 蔡建明. 中国城市地理.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9: 67-69.[19] 方创琳, 王立民, 毛汉英. 深圳硅峰生态软件园规划设计研究.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34-56.[20] 方创琳, 黄金川. 高科技园区与城市协调发展的生态调控. 地理学报, 2003, 58(3): 390-397.[21] 方创琳. 中国城市化进程及资源环境保障报告.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9: 67-78.[22] 方创琳, 宋吉涛, 蔺雪芹. 中国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0: 12-62.[23] 方创琳, 鲍超, 乔标. 城市化过程与生态环境效应.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8: 35-46.[24] 刘盛和, 陈田. 沿海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扩展的时空模式.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8: 22-45.[25] 张雷, 等. 中国城镇化进程的资源环境基础.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9: 33-47.[26] 顾朝林. 中国城镇体系: 历史现状展望.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2: 12-22.[27] 顾朝林, 等. 城镇体系规划理论方法与实例.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5: 76-97.[28] Fang C L, Xie Y. 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 in Water-constrained Western China:A Case Study along the Mid-Section of Silk Road—He-Xi Corridor. 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 2010, 74: 140-148.[29] Fang C L, Liu X L. Comprehensive measurement of carrying degrees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of the city clusters located in central China.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2010, 20(3): 178-190.[30] Fang C L, Liu X L. Analysis on dynamic differences and imbalances of regional urbanization level in China.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09, 19(6): 719-732.[31] Fang C L, Lin X Q. The analysis on the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eco-environment and the eco-environmental guarantee.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09, 19(1): 95-106.[32] Fang C L, Xie Y C. Planning and designing hi-tech parks: Chinese practices in the reform era.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 2008, 35: 100-112.[33] Fang C L, Bao C, Huang J C. Management implications to water resources constraint force on socio-economic system in rapid urbanization: A case study of the Hexi Corridor, NW China.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2007, 21(9): 1613-1633.[34] 刘盛和, 叶舜赞, 杜红亮, 等. 半城市化地区形成的动力机制与发展前景初探. 地理研究. 2005, 24(4): 601-610.[35] 刘盛和, 张擎. 杭州半城市化地区空间分布变化. 地理研究, 2008, 27(5): 982-992.[36] 刘盛和, 陈田, 蔡建明. 中国非农化与城市化关系的省际差异. 地理学报, 2003, 58(6): 935-945.[37] 蒋芳, 刘盛和. 北京城市蔓延的测度与分析. 地理学报, 2007, 62(6): 649-658.[38] Fang C L, Song J T, Song D J. Stability of spatial structure of urban agglomeration in China based on Central Place Theory.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2007, 17(3): 193-202.[39] 方创琳, 姚士谋, 刘盛和. 2010中国城市群发展报告.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1: 44-66.[40] 方创琳, 刘海燕. 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区域剥夺行为及调控路径. 地理学报, 2007, 62(8): 849-860.[41] 方创琳, 宋吉涛, 张蔷, 等. 中国城市群结构体系的组成与空间分异格局. 地理学报, 2005, 60(5): 827-840.[42] 方创琳, 乔标. 水资源约束下西北干旱区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化阈值研究. 生态学报, 2005, 25(9): 2413-2422.[43] 方创琳, 祁巍锋, 宋吉涛. 中国城市群紧凑度的综合测度及空间分异分析. 地理学报, 2008, 63(10): 1011-1021.[44] 毛汉英. 区域发展与发展规划.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8: 21-55.[45] 毛汉英, 方创琳. 新时期区域发展规划的基本思路与完善途径. 地理学报, 1997, 52(1): 1-9.[46] 方创琳, 刘宝萍, 鲍超. 东海城镇硅产业发展与布局规划研究.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 56-79.[47] 方创琳. 区域规划与空间管治论.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7: 14-19.[48] 方创琳. 中国西部生态经济走廊.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6: 23-33.[49] 方创琳. 区域发展战略论.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2: 67-98.[50] 方创琳. 区域发展规划论.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0: 12-13.[51] 方创琳, 等. 中国城镇产业布局分析与决策支持系统.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1: 55-76. [52] Gao X L, Yasushi Asami. Influence of lot size and shape on redevelopment projects. Land Use Policy, 2007, 24: 212-222.[53] Gao X L, Yasushi Asami. Effect of urban landscapes on land prices in two Japanese cities,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07, 81: 155-166.[54] Zhang W Z, Gao X L. Spatial differentiations of traffic satisfaction and its policy implications in Beijing. Habitat International., 2008, 32: 437-451.[55] 高晓路. 北京亚奥地区居住环境设计与管理的经济利益. 地理学报, 2007, 62(2): 147-156.[56] 高晓路. 北京市居民住房需求结构分析. 地理学报, 2008, 63(10): 1033-1044.[57] Bao C, Fang C L. Integrated assessment model of water resources constraint intensity on urbanization in arid area.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09, 19(3): 273-286.[58] Qi W F, Fang C L, Song J T. Measurement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urban agglomerations industrial compactness in China.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2008, 18(4): 35-41.[59] Bao C, Fang C L. Water resources constraint force on urbanization in water deficient regions: A case study of the Hexi Corridor, arid area of NW China.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7, 62(3-4): 508-517. [60] Bao C, Fang C L. Integrated assessment model of water resources constraint intensity on urbanization and its application in arid area.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09, 19(2): 145-252.[61] 班茂盛, 方创琳, 刘晓丽. 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区土地利用绩效综合评价. 地理学报, 2008, 63(2): 175-184.[62] 鲍超, 方创琳. 干旱区水资源对城市化约束强度的时空变化分析. 地理学报, 2008, 63(11): 1140-1150.[63] 蔡建明, 李树平, 叶畹初. 现代地理科学. 重庆: 重庆出版社, 1992: 21-48. |
[1] | 陈卓, 梁宜, 金凤君. 基于陆路综合交通系统的中国城市网络通达性模拟及其对区域发展格局的影响[J]. 地理科学进展, 2021, 40(2): 183-193. |
[2] | 姜宛贝, 刘卫东, 刘志高, 韩梦瑶. 中国化石能源燃烧碳排放强度非均衡性及其演变的驱动力分析[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9): 1425-1435. |
[3] | 胡国建, 陆玉麒. 基于企业视角的城市网络研究进展、思考和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9): 1587-1596. |
[4] | 朱晟君, 黄永源, 胡晓辉. 多尺度视角下的产业价值链与空间升级研究框架与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8): 1367-1384. |
[5] | 杜欣儒, 路紫, 李仁杰, 董雅晴, 高伟. 中国枢纽机场时间延误成本估算与航线影响分析及中美比较[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7): 1160-1171. |
[6] | 周国华, 张汝娇, 贺艳华, 戴柳燕, 张丽. 论乡村聚落优化与乡村相对贫困治理[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6): 902-912. |
[7] | 谭雪兰, 蒋凌霄, 王振凯, 安悦, 陈敏, 任辉. 地理学视角下的中国乡村贫困——源起、进展与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6): 913-923. |
[8] | 刘小鹏, 程静, 赵小勇, 苗红, 魏静宜, 曾端, 马存霞. 中国可持续减贫的发展地理学研究[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6): 892-901. |
[9] | 孙娜, 张梅青. 基于高铁流的中国城市网络结构特征演变研究[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5): 727-737. |
[10] | 杜德林, 王姣娥, 王祎. 中国三大航空公司市场竞争格局及演化研究[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3): 367-376. |
[11] | 周美君, 李飞, 邵佳琪, 杨海娟. 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玉米生产潜力变化特征[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3): 443-453. |
[12] | 孙才志, 阎晓东. 基于MRIO的中国省区和产业灰水足迹测算及转移分析[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2): 207-218. |
[13] | 韩炜, 蔡建明. 乡村非农产业时空格局及其对居民收入的影响[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2): 219-230. |
[14] | 李晓丽, 宋伟轩, 吴威, 马雨竹. 基于跟踪调查的北京城市空间感知研究——以中国科学院大学硕士研究生为例[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2): 276-285. |
[15] | 邹利林, 刘彦随, 王永生. 中国土地利用冲突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2): 298-30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