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浅见泰司. 居住环境评价方法与理论. 高晓路, 张文忠等, 译.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2] 王茂军, 张学霞, 栾维新. 大连城市居住环境评价构造与空间分析. 地理科学, 2003, 23(1): 87-93.
[3] 李雪铭, 刘秀阳, 冀保程. 大连城市社区宜居性分异特征. 地理科学进展, 2008, 27(4): 75-81.
[4] 李雪铭, 姜斌, 杨波. 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2, 12(6): 129-131.
[5] 李雪铭, 刘敬华. 我国主要城市人居环境适宜居住的气候因子综合评价. 经济地理, 2003, 23(5): 656-660.
[6] 李雪铭, 杨波, 姜斌. 大连西部居住小区人居环境质量评价.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2001, 24(3): 319-322.
[7] 朱春全. 生态位态势理论与扩充假说. 生态学报, 1997, 17(3): 324-331.
[8] 罗小龙, 甄峰. 生态位态势理论在城乡结合部应用的初步研究: 以南京市为例. 经济地理, 2000, 20(5): 55-58.
[9] 孟德友, 陆玉麒.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城市生态位研究: 以河南各省辖市为例.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8, 27(2): 56-59.
[10] 胡春雷, 肖玲. 生态位理论与方法在城市研究中的应用.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4, 23(2): 13-16.
[11] 朱润钰. 生态位、城市生态场势等城市生态学概念研究综述. 安徽农业科学, 2007, 35(36): 11998-11999,12004.
[12] 曹嵘. 城市居住区位研究: 以上海市中心城区为例 [D]. 上海师范大学, 2003.
[13] 吴起焰, 崔功豪. 南京市居住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城市规划, 1999, 23(12): 23-26.
[14] 姚秀利, 王红扬. 近百年来大连居住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现代城市研究, 2008, 23(11): 6-11.
[15] 邢兰芹, 王惠, 曹明明. 1990 年代以来西安城市居住空间重构与分异. 城市规划, 2004, 28(6): 68-73.28.
[16] 邢卓. 从商品住宅售价状况看天津居住空间分异现象. 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 2005, 11(2): 132-136.
[17] 张文忠, 刘旺, 李业锦. 北京城市内部居住空间分布与居民居住区位偏好. 地理研究, 2003, 22(6): 751-758.
[18] 张文忠, 刘旺. 北京市住宅区位空间特征研究. 住区规划研究, 2002, 26(12): 86-89.
[19] 刘旺, 张文忠. 城市居民居住区位选择微观机制的实证研究: 以万科青青家园为例. 经济地理, 2006, 26(5): 802-804.
[20] 董昕. 城市住宅区位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城市规划, 2001, 25(2): 33-38.
[21] 张文忠. 城市居民住宅区位选择的因子分析. 地理科学进展, 2001, 20(3): 268-271.
[22] 刘建国, 马世骏. 扩展的生态位理论//马世骏. 现代生态学透视.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0: 72-89.
[23] R M 梅. 理论生态学. 孙儒泳等, 译.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0.
[24] 朱春全. 生态位理论及其在森林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 生态学杂志, 1993, 12(4): 41-46.
[25] 尚玉昌. 现代生态学中的生态位理论. 生态学进展, 1988, 5(2): 77-84.
[26] 张金屯. 植被数量生态学方法.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
[27] 任学慧, 林霞, 张海静, 等. 大连城市居住适宜性的空间评价. 地理研究, 2008, 27(3): 684-685.
[28] 谌丽, 张文忠, 李业锦. 大连居民的城市宜居性评价. 地理学报, 2008, 63(10): 1024-1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