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陆大道. 关于地理学的“人-地系统”理论研究. 地理研 究, 2002, 21(2): 135-139.
[2] 毛汉英. 区域可持续发展机理与调控//陆大道. 地理学 发展与创新.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9: 87-90.
[3] 吴传钧. 论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经济 地理, 1991, 11(3): 1-4.
[4] 刘盛佳. 吴传钧院士的人文地理思想与人地关系地域 系统学说. 地理科学进展, 1998, 17(l): 12-18.
[5] 陆大道, 郭来喜. 地理学的研究核心: 人地关系地域系 统: 论吴传钧院士的地理学思想与学术贡献. 地理学报, 1998, 53(2): 97-105.
[6] 樊杰.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学术思想与经济地理学. 经 济地理, 2008,28(2): 177-183.
[7] 宋长青, 冷疏影. 21 世纪中国地理学综合研究的主要领域. 地理学报, 2005, 60(4): 546-552.
[8] 史培军, 王静爱, 陈婧, 等. 当代地理学之人地相互作用 研究的趋向-全球变化人类行为计划(IHDP)第六届开放 会议透视. 地理学报, 2006, 61(2): 115-126.
[9] Kesel R H, Yodis E G, McCraw D J. An approximation of the sediment budget of the lower Mississippi River prior to major human modification. Earth Surface Processes and Landfoems, 1992, 17(7): 711-722.
[10] Christopher J B. River basin development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A critical review. World Development, 1998, 26(1): 171-186.
[11] Tisdale S. The Ohio River pollution survey, in relation to pollution problems in the Lower Ohio River Basin.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1941, 31(6): 605-610.
[12] 陈湘满. 论流域开发管理中的区域利益协调. 经济地理, 2002, 22(5): 525-529.
[13] 王琦, 陈才. 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空间的耦合度分析. 地理科学, 2008, 28(2): 145-149.
[14] 关伟. 区域水资源与经济社会耦合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量 化分析. 地理研究, 2007, 26(4): 685-692.
[15] 董锁成, 张文中, 方创琳. 资源、环境与经济作用机制和 规律探讨. 资源科学, 1999, 21(4): 15-21.
[16] 徐建华. 现代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 社, 2002: 224-225.
[17] 乔标, 方创琳.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动态耦合 模型及其在干旱区的应用. 生态学报, 2005, 25(11): 3003-3009.
[18] 李崇明, 丁烈云. 小城镇生态环境与社会协调发展评价 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4, 24(11): 134-139.
[19] 许振宇, 贺建林. 湖南省生态经济系统耦合状态分析. 资 源科学, 2008, 30(2): 185-191.
[20] 方创琳. 区域发展规划的人地系统动力学基础. 地学前 缘, 2000, 7(S2): 5-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