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Mitra B, Scott H D, Dixon J C, et al. Application of fuzzy logic to the prediction of soil erosion in a large watershed. Geoderma, 1998, 86: 183~209.
[2] 申曙光. 灾害生态经济研究.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2.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全国水土流失公告, 2002.
[4] Wischmeier W H, Smith D D. Predicting rainfall erosion losses. In: Agric. Handbook 537, Washington DC: USDA, 1978,58.
[5] 李钜章, 景可, 李凤新. 黄土高原多沙粗沙区侵蚀模型 探讨. 地理科学进展, 1999, 18(1): 46~53.
[6] 蔡强国, 刘纪根. 关于我国土壤侵蚀模型研究进展. 地 理科学进展, 2003, 22(3): 242~250.
[7] 刘光. 土壤侵蚀模型研究进展. 水土保持研究, 2003, 10 (3): 73~76.
[8] Shannon C E. A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 The Bell System Technical Journal, 1948, 27: 379~423.
[9] 盛骤, 谢式千, 潘承毅.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3 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10] Meyer W B, Turner B L. Change in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A Global Perspective (Ⅱ).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11] 檀满枝, 詹其厚, 陈杰. 基于信息熵原理的土壤PH 影响 因素空间相关性分析. 土壤, 2007, 39(6): 953~957.
[12] 马蔼乃. 中国水土流失灾害的分类分级和危险度评价方 法研究. 见: 王劲峰, 等. 中国自然灾害影响评价方法研 究. 北京: 科技出版社, 1993.
[13] 景可, 卢金发, 梁季阳等. 黄河中游侵蚀环境特征和变 化趋势. 郑州: 黄河水利出版社, 1997.
[14] UNFAO. A Provisional Methodology for Soil Degradation Assessment. Rome: FAO, 1979.
[15] 程天文等. 农田蒸发与蒸发力的测定及其计算方法. 地 理集刊第12 号.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0.
[16] 汤国安, 陈正江, 赵牡丹等. ArcView 地理信息系统空 间分析方法.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2.
[17] 刘新华, 张晓萍, 杨勤科等. 不同尺度下影响水土流失 地形因子指标的分析与选取.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4, 32(6): 107~111.
[18]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中国土壤. 北京: 科学出 版社, 1978.
[19] 全国土壤普查办公室. 中国土壤.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 社, 1998.
[20] 牛宝茹, 刘俊荣, 王政伟. 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覆盖度 遥感信息提取研究.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05, 30(1): 27~30.
[21] 党安荣, 王晓栋, 陈晓峰等. ERDAS IMAGINE 遥感图 像处理方法.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112.
[22] 顾祝军, 曾志远. 遥感植被盖度研究. 水土保持研究, 2005, 12(2): 18~21.
[23] 倪晋仁, 李秀霞. 基于最小图斑的土壤侵蚀评估方法.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2007, 15(4): 425~434.
[24]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标准.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 (SL190-96). 北京: 水利电力出版社, 1997.
[25] 盛海洋.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地质环境研究. 人民黄河. 2006, 28(1): 76~78.
[26] 倪晋仁,李秀霞,韩鹏. 试论水利部土壤侵蚀分级方法的 适用性.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44(6): 965~ 9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