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小建. 公司地理论.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108~113.
[2] 魏后凯. 现代区域经济学. 北京: 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6,402~409.
[3] 陈秀山, 张可云. 区域经济理论.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4,122~125.
[4] Lee Youngmi. An analysis of the network of IT venture cluster: Based on Daeduk and Teheran Valley. Southern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 2007, 1~26.
[5] 杨戈宁,刘天卓. 区域主导产业概念辨析及选择指标的 探讨. 科学学研究,2007,(suppl. 2):288~291.
[6] 关爱萍, 王瑜. 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研究. 统计研 究,2002,(12):37~40.
[7] 任胜钢,林哲,陈凤梅. 中部地区工业主导产业选择与 实证研究.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3(4): 446~451.
[8] 刘洋,刘毅. 东北地区主导产业培育与产业体系重构研 究. 经济地理,2006,26(1):50~54.
[9] 刘克利,彭水军,陈富华. 主导产业的评价选择模型及 其应用. 系统工程,2003,21(3):62~68.
[10] 李国平, 玄兆辉. 抚顺主导产业演替与城市经济发展及 对其它煤炭城市的启示. 地理科学,2001,25 (3):281~ 287.
[11] 尹鸿汉,韩建军,王石磊. 郑州市主导产业的选择及其发 展措施. 地域研究与开发,2000,19(3):48~51.
[12] 王辰,张落成,姚士谋. 基于AHP 法的盐城市主导产业 选择与空间布局. 经济地理,2008,28(2):318~342.
[13] 刘思峰,李炳军,杨岭等. 区域主导产业评价指标与数 学模型. 中国管理科学,1998,6(2):8~13.
[14] 姜燕宁. 主导产业选择的实证研究———以增城市中新镇 为例.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4(2):90~94.
[15] 党耀国, 刘思峰. 区域主导产业评价指标体系选择与数 学模型. 经济经纬,2004,(6):38~35.
[16] 王开章,田雨,李新运. 地区主导产业定量选择及优化调 整研究———以济南市为例. 地理研究,2003,22(1):114~ 152.
[17] 贾若祥,李玉江,李新运. 济南市主导产业评价定量化研 究. 山东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6(1):114~122.
[18] 张新焕, 王昌燕. 新疆农业主导产业的定量选择及其分 析. 干旱区地理,2004,27(4):610~614.
[19] 王青. 第二产业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实证分析. 财经问题 研究,2005,(6): 45~51.
[20] 张辑. 秦皇岛服务业主导产业的选择. 燕山大学学报(哲 学社会科学版),2007,8(1):77~80.
[21] 王旭,陈嘉佳,林云. 区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主导产业选 择模型研究.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8,(3):75~80.
[22] 刘红梅. 区域主导产业研究综述.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 理,2004,(12):93~94.
[23] 李飞.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研究综述. 河南社会科学, 2007,15(2):105~107.
[24] 李新,王敏晰.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理论研究述评. 工业技 术经济,2007,26(11):9~11.
[25] 张大松,赵英才. 区域主导产业及其评价方法. 吉林大学 学报(工学版),2002,32(2):94~98.
[26] 苗长虹. 从区域地理学到新区域主义:20 世纪西方地理 学区域主义的发展脉络. 经济地理,2005,25 (5):593~ 599.
[27] Peter D. Firms in territories: A relational perspective. Economic Geography, 2001, 77(4): 345~363.
[28] 冯德显,宋金叶. 河南农区工业化途径研究. 地理科学进展,1997,16(4):47~53.
[29] 贺灿飞, 刘洋. 产业地理集中研究进展. 地理科学进展, 2006,25(2):59~69.
[30] 彭建. 浅析区域工业主导产业的选择. 地域研究与开发, 1999,18(1):51~54.
[31] 王宏伟, 朱德威. 城市主导产业选择的模糊优选模型方 法. 经济地理,1994,14(3):15~19.
[32] 毛汉英,高群,冯仁国.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约束下的支柱 产业选择. 地理学报,2002,57(5):553~560.
[33] David Gibbs, Michael Healey. Industrial geography and the environment. Applied Geography, 1997, 17 (3): 193~ 201.
[34] 刘丽丽. 北京山区主导产业选择与布局研究. 地域研究 与开发,2000,19(1):61~65.
[35] 吴海民,王建军,方美燕. 产业运行的DEA 有效:一个选 择主导产业的新基准.山东经济,2006,137(6):36~40.
[36] Jaume Puig-Junoy. Partitioning input cost efficiency into its allocative and technical components: An empirical DEA application to hospitals. Socio -Economic Planning Sciences, 2000, (34): 199~218.
[37] Hadi-Vencheh, et al. A DEA model for resource allocation. Economic Modelling, doi: 10.1016/j. econmod. 2008.01.003.
[38] Porter M. 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8, 76(6):77~90.
[39] 刘颖琦,李学伟,李雪梅. 基于钻石理论的主导产业选择 模型的研究. 中国软科学,2006,(1):145~152.
[40] 杨伟, 凌起. 基于SSM 的泉州市工业结构研究. 经济地 理,2003,23(4):534~538.
[41] 童江华,徐建刚,曹晓辉等. 基于SSM 的主导产业选择 基准. 经济地理,2007,27(5):733~737.
[42] Daniel C K. Shift-share analysis: Further examination of models for the description of economic change. Socio-Economic Planning Sciences, 2000, (34): 177~198.
[43] 郭克莎. 工业化新时期新兴主导产业的选择. 中国工业 经济,2003,(2):5~14.
[44] 郑江绥.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 一个新指标及其实证研究. 工业技术经济,2007,26(11): 68~70.
[45] 于华钦,邵宇开,肖飞.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人力资本匹 配基准研究.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3):60~63.
[46] Geoff R, Hervey G. Comparison of gravity model, survey and location quotient-based local area tables and multipliers. Regional Studies, 2006, 40(9): 1069~1081.
[47] Davies S W, Morris C. A new index of vertical integration: Some estimates for UK manufactur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1995, (13): 151~177.
[48] Sporri VC, Borsuk M, Peters I. The economic impacts of river rehabilitation: A regional input-output analysis.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7, 62(2): 341~351.
[49] 秦耀辰. 区域系统模型原理与应用.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4,146~185.
[50] 朱洪倩,耿弘. 基于产业关联分析的主导产业(群)选择研 究. 科研管理,2007,28(4):155~161.
[51] 申玉铭,邱灵,王茂军等.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关联 效应分析. 地理学报,2007,62(8):821~830.
[52] 杨新军, 马晓龙, 霍云霈. 旅游产业部门结构合理性的 SSM 分析———以陕西省为例. 人文地理,2005,20(1): 49~52.
[53] 秦薇.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系统分析. 西南交通大学硕 士学位论文,2000:41~44.
[54] Bergsman J, Greenston P, Healy R. A classific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ies based on location patterns,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1975,(2): 1~28.
[55] 王敏. 地区主导产业选择的AHP 模型及其应用. 重庆师 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8(4):44~47.
[56] 谢守红. 城市主导产业的选择———以杭州市为例. 城市 问题,2002,108(4):21~24.
[57] 刘万青. 新世纪安徽工业主导产业的选择. 地域研究与 开发,2002,(4):39~42.
[58] 李百岁,阿如旱. 内蒙古工业经济比较优势分析. 经济地 理,2001,22(1):59~62.
[59] 高峰,张健,王学定. 资源型城市接续主导产业的选择研 究———以白银市为例.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14 (3):88~91.
[60] 冯杰, 荣朝和. 关于地区或城市主导产业选择基准与方 法的探讨. 经济地理,1999,19(6):23~26.
[61] 谷秀华. 长春市“十一五”期间主导产业的选择及培育研 究. 经济地理,2005,25(5):642~646.
[62] 田金信, 万立军. 应用BP 神经网络模糊推理的资源城 市主导产业评价. 中国管理科学,2006,14 (sup):590~ 593.
[63] 房艳刚,刘继生. 东北地区资源性城市接续产业的选择. 人文地理,2004,19(4):77~81.
[64] 蔺雪芹, 方创琳. 城市群地区产业集聚的生态环境效应 研究进展. 地理科学进展,2008,27(3):110~118.
[65] 王仲智, 林炳耀. 集群理论与主导产业理论比较研究. 地理科学,2005,25(1):23~28.
[66] Markusen A. Sticky places in slippery space: A typology of industrial districts. Economic Geography, 1996, 72 (3): 293~313.
[67] Porter M.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London, Macmillan, 1990. 1~855.
[68] 高翔, 王爱民. 再造河西契机下张掖地区产业增长态势 分析. 人文地理,2002,17(1):43~46.
[69] 樊杰. 我国主体功能区划的科学基础. 地理学报, 2007,62(4):339~3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