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地理统计与模型
  • 地理统计与模型
    赵作权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统计学方法研究社会经济与自然等要素的地理空间分布在最近几十年来已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地 理空间分布的整体性就像它的局部性一样,是空间统计分析的主要对象。本文目的是综述各种地理空间分布整体 性特征的统计研究进展。在这里,地理空间分布的整体性特征是指它在二维空间上的中心和方位以及它自身的地 理范围、空间密集度和形状。文中介绍了对这些整体性特征进行统计描述、预测和估计的方法。已有近20 个空间统 计指标用于描述社会经济和自然地理空间分布的各种整体性特征,分析和预测它们的时空演化过程,如空间移动、 扩张、加密、旋转,并确定不同空间分布的相关关系。文中探讨了地理空间分布整体统计目前存在的主要科学问题, 如空间独立性假设、空间随机抽样、时空过程分析(包括时空稳态随机过程)、空间统计描述方法和空间分布函数等。

  • 地理统计与模型
    陈新保,Songnian Li,朱建军,陈建群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虽然相对传统的GIS 数据模型而言,人们对时空数据模型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是大量的时空数据模型已经 被提出了。在综述已有时空数据模型时,就如何区别时空数据模型的异同,众多研究人员和学者更多地是比较模型 优缺点或罗列和陈述各模型针对某一案例的实践和应用,而没有阐述模型间的本质区别,没有过多地解释模型扩 展及其关联性,也就无法跟踪已有模型的扩展、变异和发展趋势,最终导致在选择模型的应用、实践和整合其他非- 时空数据模型时,不能做出最优抉择。与众多相关时空数据模型的综述文献不同,本文进一步提升和归纳已有模 型,主要集中叙述众多相关时空数据模型的扩展和关联性,阐述模型间的本质区别,呈现模型的演变过程,从而为 人们在应用和实践时空数据模型时提供科学的指导,为模型的扩展和新模型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 气候变化
  • 气候变化
    程建刚,王学锋,范立张,杨晓鹏,杨鹏武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云南115 个气象观测站1961-2006 年逐日平均气温求算稳定≥10℃积温,并对积温资料按年代建立 与海拔、经度和纬度相关联的小网格推算模型,再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订正到0.01×0.01°网格点,得出云南5 个 不同年代细网格积温分布。在此基础上划分7 个气候带地理分布图,并分别计算其面积。据此分析,近50 年来云南 气候带总体上呈现热带亚热带范围扩大、温带范围减少的变化趋势,其中以北热带增加最明显,增幅达到90.2%; 而南温带减少最明显,减幅为12.5%。在年代际变化上,1960-1970 年表现出热带亚热带范围减小,温带范围增加; 从1970 年后则呈现热带亚热带范围快速增加,温带范围减小的趋势,而1990 年代以来是气候带变化最大的时期。

  • 气候变化
    何萍,陈辉,李宏波,席武俊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云南高原楚雄市和其郊区南华气象观测站近30 年的温度差值作为衡量热岛效应的标准,并合理选取 楚雄市8 项综合指标作为城市热岛效应因子,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影响楚雄城市热岛效应的因子群进行了贡 献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人口密度和耗电量是造成城市热岛效应的主要人为因子,风速和日照时数是影响城市热 岛效应的主要气象因子。灰色系统协调预测模型的拟合和预测表明楚雄城市热岛效应今后5 年有增强的趋势。

  • 气候变化
    陈效逑,王林海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植物物候现象是环境条件季节和年际变化最直观、最敏感的生物指示器,其发生时间可以反映陆地生态系 统对气候变化的快速响应。近年来,遥感物候观测因其具有多时相、覆盖范围广、空间连续、时间序列较长等特点, 已成为揭示植被动态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与反馈的重要手段。文章在介绍植物物候遥感监测的数据集及其预处理 方法的基础上,从植物物候生长季节的划分、植物物候与气候变化、植物物候与净初级生产量、植物物候与土地覆 盖、植物物候与农作物估产等方面系统阐述了近5 年来国内外遥感物候学研究的重要进展,并针对目前研究中存 在的问题,提出近期遥感物候研究的主要方向:(1)发展一种更具普适性的物候生长季节划分方法;(2)通过开展植物 群落的物候观测和选择合适的尺度转换方法,统一地面与遥感的空间信息;(3)定量分析植物物候变化对人类活动 的响应机制;(4)选择适宜的数学方法和模型,实现各种不同分辨率遥感数据的融合;(5)通过动态模拟,预测植物物 候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响应。

  • 水灾与地表过程
  • 水灾与地表过程
    石勇,许世远,石纯,孙阿丽,王军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洪水灾害是当今世界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洪灾经济损失及风险评估是防洪减灾领域的一项基础性工 作,而脆弱性的确定是评估模型的关键。文章在对自然灾害脆弱性评估方法总结的基础上,着重对洪水情景模拟中 代表脆弱性的灾损率曲线开展探讨,对灾损曲线的起源、建立方法和综合运用的趋势进行研究。国外保险业与政府 开展此类工作较早,相比于国外已经取得的丰硕研究成果而言,国内灾损率研究远远不能为决策提供有效的指导, 这与我国面临的巨大洪灾风险不相称。政府、保险等部门与科研工作急需结合起来,填补城市洪灾脆弱性研究空 白,多参数综合调研、深入各种承灾体内部系统而细致地开展灾损率调查,对于减少未来洪灾影响,具有非常重要 的实际意义。

  • 水灾与地表过程
    廖义善, 蔡强国, 卓慕宁,郑明国, 罗璇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DEM,分别以不同的沟壑发育所需的汇水面积为阈值,提取岔巴沟流域等6 个不同空间尺度流域的 沟壑,并求出不同级别沟壑的差值。结合黄河子洲观测站多年的水沙观测资料,分析不同级别的沟壑及沟壑的不同 部位在不同时间尺度下对流域侵蚀产沙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沟壑密度并不是简单地随着流域面积的增大而减 小,沟壑密度的空间尺度效应与所提取沟壑的级别有关;黄土丘陵沟壑区梁峁坡、沟坡的次暴雨产沙量占流域产沙 总量的比重与降雨特性有关;重力侵蚀多发生在毛沟的中、上部及沟头处,而支沟、干沟主干道的沟坡比较稳定,且 其发生的重力侵蚀对流域产沙的影响多为“无效”部分;沟壑发育汇水面积的阈值为1500、1800、2000 个栅格提取 的沟壑对流域侵蚀产沙的作用较大,同时沟壑对流域侵蚀产沙的影响与时间尺度有关,在多年平均尺度下,高级别 沟壑只起到泥沙输送通道的作用。

  • 水灾与地表过程
    李亚云,杨秀春,朱晓华,徐斌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土地荒漠化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重大环境问题,也是我国面临的严重生态环境问题。遥感技术以其信息量 大、获取速度快、覆盖范围广、受人力物力的限制小等优点,在过去的30 多年中,已逐渐成为土地荒漠化监测的重 要数据来源和技术手段。本文首先概述了土地荒漠化遥感监测中使用的遥感数据源,综述了各类卫星遥感影像、影 像的不同季相、波段和各类植被指数的选择等;讨论了土地荒漠化信息遥感提取的多种方法,综合比较不同遥感提 取方法的优缺点,进而分析土地荒漠化遥感监测中多采用计算机自动分类与人工手动分类结合的原因。最后,指出 遥感技术在土地荒漠化监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土地荒漠化遥感监测中综合指标与综合方法集成研究等发 展方向。

  • 城市化与城乡发展
  • 城市化与城乡发展
    李双成,赵志强,王仰麟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中国城市化进程表现为速度过快、地域差异显著以及城乡二元结构明显等特征。城市化带来了显著的 生态效应,使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过程和功能受到影响或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出现了耕地资源流失、水资源稀 缺、能源压力、城市环境污染严重以及城市区域生态占用扩大等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目前国内外学者研究了城市 热岛效应、城市地表覆被变化、城市生物多样性损失以及城市水土资源等问题,但多侧重单要素、单城市、单学科研 究,缺乏多尺度机理性的研究。鉴于此,提出若干未来城市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的方向与议题,归纳为:(1)中国 城市化过程多尺度定量模拟与监测研究;(2)阐明城市化影响下地表自然过程和人文过程相互作用的机理;(3)资源 与生态环境约束下中国未来城市化的可能情景及其风险评估等。

  • 城市化与城乡发展
    郭斌,任志远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土地利用结构与土地利用方式对生态安全有着深远的影响,分析城市土地利用变化与城市生态安全动态, 为进一步研究城市生态安全格局下的土地利用优化配置及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产生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提供了理 论指导。本文利用2000 年、2007 年两期遥感影像,解译得到2000 年与2007 年西安城区土地利用图;在ARCGIS 支 持下将土地利用图进行空间叠置分析,揭示了近7 年西安城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情况;运用PSR 模型构建生态安 全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信息熵与AHP 法确定指标权重;利用功效函数对各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采用综合指数 法计算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将土地利用图与生态安全评价图做叠置分析,得到了生态安全格局与土地利用格局间 的内在联系。

  • 城市化与城乡发展
    黄晓军,李诚固,黄馨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城市蔓延是当今世界许多大城市普遍面临的问题。20 世纪90 年代以来,长春城市蔓延特征逐渐凸显并日 趋严重,随之产生许多经济、社会和生态方面的负面效应。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人口增长与空间扩散、开发区建 设、机动化与交通设施建设、住宅扩散与郊区房地产开发以及城市规划的宏观导向等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导致了 长春的城市蔓延。为遏制长春“摊大饼”式的空间扩张和进一步的城市蔓延,借鉴国内外有效控制城市蔓延的相关 理念和应对策略,从城市增长模式、空间优化布局、房地产开发控制与引导、快速交通体系建设、耕地与生态系统保 护等五个方面提出了长春城市发展过程中消减城市蔓延的调控路径。

  • 城市化与城乡发展
    李卫海,李阳兵,周焱,丹文丽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贵阳市1976 年MSS 影像,1986 年、1996 年TM 影像,2006 年CBERS 影像和1∶5 万DEM 等,对喀斯特 山地地貌背景及地形条件与贵阳城市化空间过程的时空分异特征的相互关系进行深入分析。土地扩展集中指数表 明地貌分布直接影响城市在不同方向上的扩展分布, 建设用地的扩展主要发生在起伏度小于30m 的平缓地形区; 对比贵阳城市扩展斑块,新生斑块密度整体上要高于延展斑块密度;城市几何中心轨迹呈西北—东南来回移动。这 说明贵阳城市扩展整体受地形条件影响较大,向盆周山丘缓坡→盆地外围的岩溶山地垭口、谷地、小型山间盆地坝 子和岩溶丘原面拓展,城市扩展不能连片发展,只能在较为平缓的地带分散扩展,各分区城市扩展强度最高值均在 5~15km 的缓冲区内。同时城市空间放射状指数表明城市形态虽然狭长,但城市化过程中紧凑度水平逐渐升高。

  • 城市化与城乡发展
    徐旳, 朱喜钢, 李唯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城市因子生态分析的视角对近60 年的西方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进行回顾,尝试理清其发展的整个脉 络和阶段特征,以期为处于发展期的中国城市地理研究提供有价值的经验借鉴。基于因子生态方法的西方城市社 会空间结构研究发展过程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①20 世纪50-60 年代城市“社会区”概念提出,研究范式发展完善 阶段;②60-70 年代末期,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实证案例积累阶段;③80 年代初-90 年代末,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实证 研究比较总结阶段;④1990 年代末至今,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多元化发展阶段。对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的 借鉴意义有:①基于因子生态的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具有较强的可比性,有助于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特征归 纳;②今后中国城市社会区空间结构的实证研究应重视空间过程的演化分析;③将城市因子生态分析的定量结果 作为实证分析的基础,从定性的角度深入探讨其形成机制、比较归纳中国城市社会区空间结构的特征及与西方城 市社会区空间结构的共性与差异。

  • 城市化与城乡发展
    吴一洲,陈前虎,韩昊英,罗文斌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都市成长区城镇的发展具有复杂与动态的双重特征,本文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将大都市成长 区城镇的空间结构与功能组织过程划分成四个阶段,即各城镇独立发展阶段、成长区培育阶段、成长区发展与扩张 阶段和成长区创新发展阶段。研究以杭州市余杭区为例,从规模与结构两个角度对其所处的大都市区域化背景和 自身发展特征进行解析,并对成长区城镇的发展趋势与路径进行研究,提出了网络化大都市区副城模式、创新极核 与反磁力组团模式、文化创意与物流组团模式以及生态廊道与旅游组团模式四种城镇组群空间组织模式,并比较 了四种模式各自特点和适用情况,最后总结了大都市成长区城镇空间组织必须着重把握的五个关系:与核心都市 区之间的分工关系、与大都市人口动态变化之间的关系、与大都市经济区内外部联系通道的网络结构关系、文脉特 质保护与构建都市区地域文化的关系、生态空间组织与都市区生态格局的耦合关系。

  • 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
  • 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
    郭腾云,徐勇,马国霞,王志强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从19 世纪初-20 世纪40 年代的基于产业、企业的区位选择、空间行 为和组织结构规律性研究阶段,和二次世界大战以后-20 世纪80 年代的区域总体空间结构与形态演化规律研究阶 段,以及20 世纪80 年代以后的新空间经济学阶段。研究重点从抽象的纯理论研究演变为从总体出发寻求各种经 济主体在空间中的最优组合与分异的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理论研究。对于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研究,经典区位论 所揭示的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形态,基本上概括了区域经济空间分异的主要特征性规律,是当今区域经济空 间结构演化的基础性理论。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理论是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研究的主要理论,这些理论不仅 可以为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研究提供理论范式,也为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新空间经济学对 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和增长集聚的动力分析,为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研究提供了新思路与方法。伴随区域经济 空间结构演化理论的发展,其相应的方法也从静态分析模拟逐步向动态过程的空间演化模拟发展。新方法与技术 手段在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研究中已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复杂性科学方法和GIS 与RS 技术的结合 展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 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
    杜建丽,林振山,张真真,张彦龙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能源是一个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经济的发展和能源的利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 文用EMD 方法首次对我国GDP 增量和能源消费增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比较分析,以期从一个崭新的途径上来揭示 GDP 增量波动周期与能源消费增量波动周期的相互关系,进而揭示GDP 和能源消费之间的关系,从而为社会经济 的长远规划、能源发展战略以及有关政策法规的制定提供一定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我国GDP 增量的波动周期为4 年、11 年、18 年和31 年;能源消费增量的波动周期为4 年、10 年、18 年和27 年,两者的波动周期基本吻合。将他们 的IMF 分量进行对比,发现能源消费和GDP 二者是相互依赖的,这一结论符合经济学的理论,能源的需求促进经 济的发展,而能源的发展要以经济增长为前提,能源的短缺将制约经济的发展。因此,千方百计增加能源供给,提高 能源利用效率,是确保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 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
    李裕瑞,刘彦随,龙花楼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1999-2006 年县域统计数据,借助面板数据模型,对江苏省粮食生产时空变化的影响机制进行了系统 分析。结果表明:粮食播种面积是影响粮食生产时空变化的相对活跃因素;城镇化、工业化因素通过比较经济效益 对全省粮食生产产生一定程度的负向影响;粮食生产支持政策对全省粮食生产恢复起到积极作用,并且这一支持 政策对三大地区、不同收入水平地区的粮食生产促进效应存在差异,体现在对苏北、低收入地区的促进作用较强, 而对苏南、相对高收入地区的促进作用较弱。鉴于江苏省粮食生产的时空变化和政策效应的区域差异,适应此特征 的粮食生产发展战略和补贴政策设计需及时响应。以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为契机,减少耕地非农占用,优化土地资 源城乡配置,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和强化粮食补贴机制,有助于促进江苏粮食生产持续发展与供需平衡。

  • 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
    秦耀辰,张丽君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区域主导产业一直是地理学与经济学共同研究的热点,已有的各种选择方法广泛应用于不同等级地域单 元主导产业的确立和培育。在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背景下,区域内涵发生变化,区域主导产业呈现出新的特点,区 域主导产业选择方法也在快速发展,其方法体系正在形成。文章总结了不同发展阶段区域主导产业的内涵,归纳出 13 种区域主导产业选择方法,根据选择基准的特点划分了两类选择模型:单基准模型和多基准模型,并结合具体案 例对其中比较典型的DEA 模型、钻石理论修正模型、灰色聚类模型和层次分析模型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发现: DEA 模型能较客观精确地分析区域主导产业;钻石理论模型在理论上有所突破,是今后区域主导产业选择方法发 展的新方向;灰色聚类模型和层次分析模型是现有较准确刻画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模型。但目前的区域主导产业 选择理论与方法都不完善,从发展趋势看,基于功能分区理论和GIS 技术的研究应用将得到加强。

  • 旅游地理
  • 旅游地理
    李仁杰,路紫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生态旅游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关系”为研究领域,根据生态旅游概念相对宽泛的特点, 选择国内学者研究成果,通过多级、多准则筛选,获得样本文献,并验证其科学性。文献分析发现:案例研究较多,相 关案例区域集中在东部沿海;发表刊物以经济类最多,地理、旅游类较少;近5 年来国内学者对生态旅游与区域可 持续发展关系的研究开始形成稳定方向。研究总结了四个领域:生态旅游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关系总论、生态旅游对 区域可持续发展动力的贡献、生态旅游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公平的贡献、生态旅游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质量的贡献。国 内研究文献认为生态旅游不仅对旅游业自身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更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之一,尤其表 现在生态旅游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和对区域公平发展的作用。存在问题和解决思路:生态旅游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质 量的贡献没有文献涉及,相关研究以定性描述为主,应加强生态旅游等数据统计与监测,丰富研究视角;区域合作 研究较少,地理、旅游相关研究者应积极参与;微观单元较少涉及,应加大微观个体的案例研究。

  • 旅游地理
    文雅香,钟全林,夏金林,肖海燕,张晓芳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对比样方调查法对武夷山旅游区内的武夷宫、大红袍、龙川瀑布和天游峰4 个典型景区灌木林物种多 样性指数、均匀度和丰富度指数、植被盖度及根系生物量等指标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并对旅游活动对灌木林的影响 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旅游活动对景区灌木林物种多样性指数具有显著影响(Shannon-weiner 均匀度指数除 外),对林下根系生物量虽有影响,但影响不显著。干扰区的灌木林物种多样性指数、盖度、总根系及细根生物量均小 于非干扰区。4 景区灌木林的干扰变化率依次为:物种多样性指数为武夷宫>天游峰>龙川瀑布>大红袍,盖度为大 红袍>武夷宫>天游峰>龙川瀑布,总根系生物量为天游峰>大红袍>龙川瀑布>武夷宫,细根生物量为天游峰>龙川瀑 布>武夷宫>大红袍。

  • 旅游地理
    徐璡昱,刘力,吴慧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中韩正式建交以来,两国之间旅游交流的迅速发展促进了中国旅游学界对韩国旅游相关方面的研究。文章以中国知识资源总库的四个主要子数据库为基础检索了1994 年以来发表在中国大陆与韩国旅游相关的研究文 献,并通过内容分析法对此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分析和总结,认为目前中国旅游学界对韩国旅游相关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韩国赴中国旅游市场分析与开发、韩国旅游业成功经验分析与借鉴以及中韩旅游交流与合作; 存在三个主要问题:研究动机的行业推动性、研究方法的单一性和研究内容的肤浅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中国的韩国旅游研究概念框架,指出了未来应进一步拓宽研究视角、深化研究内容,采取更加科学的方法重点研究韩国旅游者行为、中韩旅游区域合作与竞争等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