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进展 ›› 2009, Vol. 28 ›› Issue (1): 47-54.doi: 10.11820/dlkxjz.2009.01.007
廖义善1,2,3, 蔡强国3, 卓慕宁1, 郑明国3, 罗璇2
收稿日期:
2008-07-01
修回日期:
2008-12-01
出版日期:
2009-01-24
发布日期:
2009-01-24
通讯作者:
蔡强国,男,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侵蚀产沙模拟.E-mail: caiqg@igsnrr.ac.cn
E-mail:caiqg@igsnrr.ac.cn
作者简介:
廖义善,男,广西桂林人,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流域地貌及GIS 应用.E-mail: yishan_liao@163.com
基金资助:
国家基金委员会重点基金项目(40635027);广东省科技攻关项目(2007B031700005,2005B33302006);广东省科学 院台站基金(sytz200707).
LIAO Yishan1,2,3, CAI Qiangguo3, ZHUO Muning1, ZHENG Mingguo3, LUO Xuan2
Received:
2008-07-01
Revised:
2008-12-01
Online:
2009-01-24
Published:
2009-01-24
摘要:
基于DEM,分别以不同的沟壑发育所需的汇水面积为阈值,提取岔巴沟流域等6 个不同空间尺度流域的 沟壑,并求出不同级别沟壑的差值。结合黄河子洲观测站多年的水沙观测资料,分析不同级别的沟壑及沟壑的不同 部位在不同时间尺度下对流域侵蚀产沙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沟壑密度并不是简单地随着流域面积的增大而减 小,沟壑密度的空间尺度效应与所提取沟壑的级别有关;黄土丘陵沟壑区梁峁坡、沟坡的次暴雨产沙量占流域产沙 总量的比重与降雨特性有关;重力侵蚀多发生在毛沟的中、上部及沟头处,而支沟、干沟主干道的沟坡比较稳定,且 其发生的重力侵蚀对流域产沙的影响多为“无效”部分;沟壑发育汇水面积的阈值为1500、1800、2000 个栅格提取 的沟壑对流域侵蚀产沙的作用较大,同时沟壑对流域侵蚀产沙的影响与时间尺度有关,在多年平均尺度下,高级别 沟壑只起到泥沙输送通道的作用。
廖义善, 蔡强国, 卓慕宁,郑明国, 罗璇. 不同时空尺度下沟壑对流域侵蚀产沙的影响 ———以黄土丘陵沟壑区岔巴沟流域为例[J]. 地理科学进展, 2009, 28(1): 47-54.
LIAO Yishan, CAI Qiangguo, ZHUO Muning, ZHENG Mingguo, LUO Xuan. Influence of Channel Networks on the Sediment Yield Under Variant Temporal and Spatial Scales:A Case Study of Chabagou Watershed[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09, 28(1): 47-54.
|
[1] | 奚为民, 戴尔阜, 贺红士. 森林景观模型研究新进展及其应用[J]. 地理科学进展, 2016, 35(1): 35-46. |
[2] | 丁婧祎, 赵文武, 王军, 房学宁. 降水和植被变化对径流影响的尺度效应——以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为例[J]. 地理科学进展, 2015, 34(8): 1039-1051. |
[3] | 刘翠玲, 龙瀛. 京津冀地区城镇空间扩张模拟与分析[J]. 地理科学进展, 2015, 34(2): 217-. |
[4] | 张欣欣. 数字高程模型在活动断层位置及地表变形变位特征提取研究中的应用[J]. 地理科学进展, 2015, 34(10): 1288-1296. |
[5] | 李月臣, 何志明, 刘春霞. 基于站点观测数据的气温空间化方法评述[J]. 地理科学进展, 2014, 33(8): 1019-1028. |
[6] | 呼雪梅, 秦承志. 地形信息对确定DEM适宜分辨率的影响[J]. 地理科学进展, 2014, 33(1): 50-56. |
[7] | 仝迟鸣, 周成虎, 程维明, 张文杰, 王娇, 刘海江. 基于DEM的黄土塬形态特征分析及发育阶段划分[J]. 地理科学进展, 2014, 33(1): 42-49. |
[8] | 盛美玲, 方海燕. WaTEM/SEDEM模型及其应用研究进展与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 2014, 33(1): 85-91. |
[9] | 田瑞云, 王玉宽, 傅斌, 刘援. 基于DEM的地形单元多样性指数及其算法[J]. 地理科学进展, 2013, 32(1): 121-129. |
[10] | 包黎莉, 秦承志, 朱阿兴, 呼雪梅. DEM误差对滑坡危险性评价模型的影响[J]. 地理科学进展, 2012, 31(10): 1326-1333. |
[11] | 周婷婷, 陈文惠. 基于MODIS数据和气象观测数据的 气温空间插值方法比较[J]. 地理科学进展, 2011, 30(9): 1143-1151. |
[12] | 包黎莉, 秦承志, 朱阿兴. 地形湿度指数算法误差的定量评价[J]. 地理科学进展, 2011, 30(1): 57-64. |
[13] | 刘淑燕, 余新晓, 信忠保, 李庆云, 李海光, 雷凤燕. 黄土丘陵沟壑区典型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水沙关系的影响[J].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5): 565-571. |
[14] | 崔普伟,蔡强国,方海燕,聂斌斌,陈小安.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单元流域次暴雨输沙模型[J].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4): 495-500. |
[15] | 赵荟1|朱清科1|秦伟1,2|张英3, 4|安彦川1|薛智德1,5|刘中奇1. 黄土高原沟壑区干旱阳坡的地域分异特征[J].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3): 327-33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