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建刚, 解明恩. 近50 年云南区域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地理科学进展, 2008, 27(5): 19~26.
[2] 丁一汇, 任国玉, 石广玉等. 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 (Ⅰ): 中国气候变化的历史和未来趋势. 气候变化研究 进展, 2006, 2(1): 1~8.
[3] 杨修, 孙芳, 林而达. 我国水稻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和 脆弱性. 自然灾害学报, 2004, 13(5): 85~89.
[4] 杨修, 孙芳, 林而达. 我国玉米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和 脆弱性研究.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5, 24(4): 54~57.
[5] 徐斌, 辛晓平, 唐华俊等. 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地理分 布的影响及对策. 地理科学进展, 1999, 18(4): 316~321.
[6] 郝志新, 郑景云, 陶向新. 气候增暖背景下的冬小麦种 植北界研究———以辽宁省为例. 地理科学进展, 2001, 20(3): 253~260.
[7] 朱维民, 黄世祥, 范东光. 江淮地区气候转暖与气候带 北移. 应用气象学报, 1992, 3(4): 511~512.
[8] 沈雪芳, 丁裕国, 石明生. 全球变暖对我国亚热带北界 的影响.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1996, 19(3): 370~373.
[9] 张家诚, 林之光. 中国气候.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 472~473.
[10] 庞庭颐. 中国热带、亚热带西部地区热量带的划分. 地理 学报, 1996, 51(3): 224~229.
[11] 王宇等. 云南省农业气候资源及区划. 北京:气象出版社, 1990, 203~206.
[12] 秦剑, 琚建华, 解明恩. 低纬高原天气气候. 北京: 气象 出版社, 1997. 18~20.
[13] 何大章, 何东. 我国热带气候的北界问题. 地理学报, 1988, 43(2):177~183.
[14] 陈宏伟, 郭立群, 刘勇等. 云南热区≥10℃和≥18℃年 积温及日数的分布规律研究. 高原气象, 2007, 26(2): 396~401.
[15] 钱锦霞, 张建新, 王果静等. 基于City Star 地理信息系 统的农业气候资源网格点推算. 中国农业气象, 2003, 24(1): 47~50.
[16] 杜军, 胡军, 索朗欧珠. 西藏高原农业气候界限温度的 变化特征. 地理学报, 2005, 60(2): 289~298.
[17] 甄计国, 赵军. 区域积温插值的GIS 方法. 冰川冻土, 2005, 27(4): 591~597.
[18] 郑海霞, 封志明, 游松财. 基于GIS 的甘肃省农业生产 潜力研究. 地理科学进展, 2003, 22(4): 400~408.
[19] 廖顺宝, 李泽辉. 基于GIS 的定位观测数据空间化. 地 理科学进展, 2003, 22(1): 87~93.
[20] 王宇. 云南山地气候. 昆明: 云南科技出版社, 2006. 51~ 55, 98~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