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泊言. 绿色政治. 北京: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00, 67~68.
[2] 吴开亚. 生态安全理论形成的背景探析. 合肥工业大学 (社会科学版), 2003, 17( 5) : 24~27.
[3] 邹长新, 沈渭寿. 生态安全研究进展. 农村生态环境, 2003, 19( 1) : 56~59.
[4] 金磊. 西部旅游呼唤生态安全保护. 劳动安全与健康, 2000, 6: 26~34.
[5] 熊好琴, 李旭光, 姜文华等. 武隆县旅游开发中的生态 安全对策研究. 重庆环境科学, 2003, 25( 5) : 16~18.
[6] 董雪旺. 旅游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哈尔滨师范大学自 然科学学报, 2003, 6: 100~105.
[7] 吴晓松. 生态安全与旅游发展探析. 经济问题探索, 2005, 3: 103~105, 108.
[8] 中国21 世纪议程管理中心.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 源研究所.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理论与实践. 北京: 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29.
[9] OCED. Toward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nvironmental Indicators, 2001.
[10] 陈百明, 张凤荣. 中国土地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的理论 与方法. 自然资源学报, 2001, 16( 5) : 197~202.
[11] 周海林. 农业可持续发展状态评价指标( 体系) 框架及其 分析. 农村生态环境, 1999, 15( 3) : 6~10.
[12] 曹新向, 郭志永, 雒海潮. 区域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的生态 安全研究. 水土保持学报, 2004, 18( 2) : 192~195.
[13] 吴国庆.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及其评价研究. 自然资源学报, 2001, 16( 3) : 227~233.
[14] 谢花林, 张新时. 城郊区生态安全水平的量度及其对策 研究.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4, 14( 3) : 23~26.
[15] 徐建华. 现代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 第2 版) . 北京: 高等 教育出版社, 2002, 224~250.
[16] 杨京平. 生态安全的系统分析.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0, 2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