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生态与环境
  • 生态与环境
    俞孔坚,李迪华,李伟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理论和现实背景出发, 提出对京杭大运河价值的初步认识: 京杭大运河具有四大基本价值: (1) 作为文化 遗产的价值, 起到彰显民族身份和促进文化认同的作用; (2) 作为区域城乡生产与生活的重要保障, 具有输水、航运 和灌溉等现实功能的价值; (3) 作为区域生态基础设施的价值, 是保障国土生态安全的关键性格局; (4) 运河还具有 作为潜在的休闲通道的价值, 是国民身心再生和教育的战略性资源。强调只有用完全的价值观充分认识运河廊道, 并处理好现实的功能需要与这些价值间的相互关系, 才能保护和利用好运河遗产及其相关资源, 使之在当代发挥 应有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以建设遗产廊道的方式、结合南水北调和东部生态安全格局及中国南北生态休闲廊 道的建设, 将保护与利用京杭大运河作为国家战略。当务之急是: (1) 应用“反规划”理念进行运河的整体保护规划; (2) 展开资源摸底, 全面掌握大运河遗产廊道资源情况; (3) 制定整体性的管理和发展战略; (4) 以申报世界遗产南 水北调工程为契机, 建立大运河区域间协作机制。任何单一的价值观(如从单一的输水功能考虑) 和单一的工程措 施, 都将给中国大地上这一独特的文化景观和与之相联系的历史文化、生态及社会经济系统带来不可挽回的遗憾。

  • 生态与环境
    王随继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以其高含沙水流以及下游河道的高沉积速率而著称于世。迄今的研究, 主要针对黄河中下游流域的 侵蚀、水文泥沙和河床演变方面的研究, 而对黄河流域主支流发生河型转化的现象关注不够。在黄河的不同河段, 河型的变化频繁, 类型多样, 现象复杂, 是研究者不可回避的科学问题。本文选取黄河上游第一弯的玛曲河段、黄河 上游末段托克托附近河段及黄河下游高村上下河段来研究河型转化的形式及影响因素。玛曲河段沿流向发生网状 河型→弯曲河型→辫状河型的转化现象, 该系列转化呈现出由极稳定河型向极不稳定河型的转化, 这与世界上通 常可以观察到的沿流向不稳定河型向稳定河型转化的情况完全相反。这主要受到地壳的抬升、上下峡谷卡口、水动 力特征、边界沉积物特征及植被的区域分布等因素的控制。托克托附近沿流向发生了弯曲河型→顺直河型转化的 现象, 这是较稳定河型向极稳定河型的转化, 主要受到边界沉积物、水动力等因素的控制。高村上下河段沿流向发 生的辫状河型→弯曲河型转化的现象, 是由极不稳定河型向较稳定河型转化的现象, 河道边界沉积物及水动力是 其主要控制因素, 人工大堤只是限制了河道摆动的最大幅度, 对河型的性质影响不大, 但其上游河段修筑的水库导 致下泻的水流在辫状河段的侵蚀能力增强而使其边界沉积物粗化, 并将泥质物大量沉积在弯曲河段, 客观上促进 了河型的转化。

  • 生态与环境
    李鹤,张平宇,程叶青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脆弱性研究是全球变化及可持续性科学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重要的分析工具, 随着脆弱性研究受到越 来越多的关注, 对脆弱性的概念和评价方法的研究日益深入。对国内外相关研究中出现的脆弱性概念进行了归纳 总结, 并深入讨论了不同学者就脆弱性概念初步达成的共识及存在的分歧, 在此基础上明确了脆弱性概念的内涵。 依据脆弱性评价的思路, 将国内外脆弱性研究中出现脆弱性评价方法分为五大类, 分析了各种评价方法的优缺点, 指出了脆弱性评价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最后, 结合脆弱性研究的发展趋势, 指出面向多重扰动的脆弱性评价、耦 合系统的脆弱性评价、复杂系统的不确定问题、脆弱性评价的尺度问题等是目前脆弱性评价研究中亟待开展的研 究内容。

  • 生态与环境
    卜崇峰,蔡强国,张兴昌,马力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土壤结皮是干旱半干旱地区普遍存在的地被物,在土壤一水分—植被系统演变过程中发挥重要的生态功能。在阅览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回顾了近几十年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土壤结皮的研究工作成果,总结了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主要结论有:1)在自然界,土壤结皮的两大类即生物结皮和物理结皮往往同时存在、相互影响,目前缺乏对两类结皮发育关系的认识;2)土壤结皮的发育具有明显的过程复杂性和空间分异性,其生态作用在不同区域的表现不一,甚至有相反的情况发生;3)部分地区特别是黄土高原地区,相关研究工作起步较晚,迫切需要认识结皮对土壤侵蚀、生态水文等过程的作用。需加快相关研究进程,为精准侵蚀预报模型的构建提供理论依据,为合理保护与利用土壤结皮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 生态与环境
    刘兆存,秦耀辰,金生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防灾观点出发, 从河道的水动力学特性入手, 研究决定黄河下游河道水动力学特性的因素, 找到河道水 动力学特性和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 从水流运动和泥沙输移之间的关系出发, 分析黄河下游河道的泥 沙运动特性, 对于黄河下游河道的演化特性作了探讨, 对于治理黄河提出了建议。和黄河下游河道紧密联系的下游 滩区问题, 不仅仅是一个自然科学的问题, 而且是和社会、经济、环境、资源等问题相关的一个综合性问题, 本文从 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 给出了解决滩区问题的建议。

  • 遥感与模式应用
  • 遥感与模式应用
    李春晖,杨志峰,郑小康,庞爱萍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流域水资源开发阈值是流域水资源合理利用的基础和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的保证。随着水资源短缺引起的 问题日益突出, 人们对水资源开发阈值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 从最初的“水资源总量”、“可利用量”和“可供水量” 等, 到考虑生态需水和水质保护的水资源可利用量。本文在这些理念的基础上, 提出一种新的流域水资源开发阈值 及其计算模型, 即考虑水资源量、不可利用的洪水量、被污染水量、生态需水量及重复计算水量, 综合计算流域水资 源开发阈值。黄河流域作为我国水资源严重短缺地区, 水资源开发面临严峻挑战。以黄河流域为例, 运用该阈值模 型对黄河流域水资源开发阈值进行初步计算, 得到开发阈值多年平均约为238 亿m3, 占黄河天然径流量的40%左 右, 符合国际公认的流域水资源开发标准。

  • 遥感与模式应用
    赵文武,傅伯杰,郭旭东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不同尺度开展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的综合研究是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和热点问题。多尺度土 壤侵蚀评价指数作为新近提出的土壤侵蚀模型, 在跨尺度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的研究中具有良好应用前景。本文 基于多尺度土壤侵蚀评价指数计算公式及其因子内涵, 应用尺度转换的思想, 阐述了降雨侵蚀力、土壤可蚀性、作 物覆盖与管理因子、地形因子等不同评价因子在坡面、小流域、流域不同尺度上的计算方法与GIS 实现技术, 以期 服务于多尺度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研究的深入和多尺度土壤侵蚀评价指数的发展。

  • 遥感与模式应用
    熊隽,吴炳方,闫娜娜,胡明罡,孙敏章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提出的遥感蒸散模型的时间重建方法考虑了逐日蒸散可能的变化情况, 在阻抗- 彭曼单层模型的基础 上, 将图像去云处理与时间重建结合在一起, 先使用SEBS 能量平衡余项模型获得晴好日的地表阻抗信息, 选择了 叶面积指数LAI 作为反映植被表面阻抗的参量, 通过时间序列谐波分析(HANTS)获得逐日逐像元的LAI 信息, 将晴 好日的阻抗信息扩展至待定日, 并使用因子函数表达了极端温湿条件对植被叶面阻抗的限制作用。使用中科院禹 城站2003 年作物季的大型蒸渗仪数据对模型所得逐日蒸散结果进行了验证。在作物生长季, 模型结果相对于实测 结果表现出了良好的相关性(R2≈0.7), 远优于作为对比的蒸发比不变法。受单层模型假设局限, 方法在裸地及稀疏 植被上的结果还存在着较大的误差。

  • 经济地理与旅游地理
  • 经济地理与旅游地理
    文余源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外商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 理论与区位决策已成为多个学科的热点研究领域。自Hymer 垄断优势理论诞生以来, FDI 理论发展迅速, 1980 年代前, FDI 理论主要集中于对发达国家FDI 行为的研究, 并形 成了FDI 理论主流学说。之后新兴工业化国家FDI 的不断繁盛催生了研究发展中国家的FDI 理论。但无论发达国 家的主流FDI 理论还是发展中国家的新兴FDI 理论, 都只能在特定范围、特定时期某种程度上解释某些国家(地 区) 的FDI 行为。已有FDI 理论远没有满足现实需求, 系统和成熟的FDI 一般理论框架还有待建立。FDI 区位决策 研究有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分析两类。局部均衡分析早期注重传统因素对FDI 区位的影响, 近年更关注集聚经济 和区域一体化因素的作用。但如何精确测度集聚经济及将其与传统因素分离还有待深入研究。一般均衡分析理论 上是FDI 区位决策的理想研究框架, 但实际操作中存在缺乏理论基础和恰当的实证规范等问题。

  • 经济地理与旅游地理
    张广海,刘佳,王蕾,万荣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城市群发展已经成为城市竞争向区域协作战略转型的着力点, 但是国内以城市群为载体的旅游业发展与 旅游环境承载能力的相互关系研究相对不足。通过建立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 构造旅游环境可持续承载力测 度模型, 以定量描述区域旅游环境系统的承载潜力及旅游环境可持续承载状况, 提出了旅游环境承载力的量化测 度思路, 同时以山东半岛城市群为研究对象, 对其2000- 2005 年旅游环境承载力及承载状况进行评价和分析, 并采 用灰色预测法对区域旅游环境承载状况进行动态模拟预测, 进而提出改善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承载状况的区域优 化与调控对策。

  • 经济地理与旅游地理
    吕君,陈田,刘丽梅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旅游发展有时会给目的地带来负面影响, 为了诊断其整体发展水平, 采用“压力―状态―响应”框架模型, 以内蒙古自治区四子王旗为例, 来分析区域旅游生态系统的安全状态。从旅游生态环境压力、旅游生态环境质量和 旅游生态环境保护整治及建设能力3 个方面来考虑, 根据层次分析法原理及各评价指标间的相互关系, 构建层次 结构模型, 和23 个指标。经过对评价指标不安全指数值的计算和标准值的确定以及指标权重值的确定, 再利用各 指标的不安全度公式和总体生态系统不安全度公式计算出旅游生态系统处于较不安全状态, 并讨论了甄别各因子 对生态系统的限制程度的方法, 对区域旅游发展的生态系统安全分析具有现实意义。

  • 经济地理与旅游地理
    孟繁盈,许月卿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保障我国食物安全是我国一切建设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在我国农业基础资源日益紧缺以及加入WTO 的 国情下, 食物安全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回顾了食物安全概念的演变过程, 综述了我国在自然基础资源与食 物安全、食物安全现状及其评价、国际贸易和经济全球化对食物安全的影响以及食物安全预警和管理等方面的研 究进展, 并对未来我国食物安全研究进行了展望。研究表明: 今后我国食物安全研究应在以下方面需要加强: 在研 究内容上, 不仅重视食物数量保障, 更应注重食物质量安全、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综合食物安全风险评价与预警 等方面; 在研究视角上, 不仅重视宏观食物安全研究, 更应重视微观食物安全; 在研究方法和手段上, 应当充分运用 现代科学技术, 如网络技术、空间模拟技术以及3S 技术等, 进一步加强综合食物安全的定量和动态研究。

  • 经济地理与旅游地理
    薛露露,申思,刘瑜,张毅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距离的认知是人类建立认知空间框架的重要基础。本文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 对认知距离的特点进行了分析, 提出从数量认知距离与实际认知距离两种分析角度来分析这一概念。通过分别利用定义一元线性回归, 与 采用多维标度法(MDS)及二维回归(BR), 对认知距离的标量变形和向量变形进行定量分析。在此基础上, 以北京市 为例, 对北京市居民进行抽样调查。通过认知心理学实验的方式, 令被试估计城市主要地标两两之间的距离。对实 验结果分别将上述方法应用于计算北京市居民在标量变形和向量变形的定量化表示, 并进一步通过方差分析 (ANOVA)讨论了影响北京市居民对城市距离认知变形的因素, 包括年龄、居住地区等。

  • 土地利用
  • 土地利用
    肖鲁湘,张增祥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农牧交错带是我国传统农业区域与牧业区域相交汇的地带, 是我国生态环境的一条过渡带和生态安全的 重要屏障, 为此国内外学者对农牧交错带做了大量的研究, 但是迄今为止对于农牧交错带边界的认识尚未达成共 识。不同学者划分方法不一, 划分标准和指标不一致, 导致划分的农牧交错带在空间上差异很大, 因此有必要对农 牧交错带的边界做进一步的研究。农牧交错带的分布主要受降水等自然因素的限制, 但也与人类对土地利用的方 式密切相关, 因此它更是作为一种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现状存在的。本文在总结以前农牧交错带边界判定研究中主 要用到的方法及存在不足的基础上, 建议从土地利用的角度考虑农牧交错带, 并就边界确定的研究方法做了探讨。

  • 土地利用
    孔祥斌,张凤荣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土地利用通过改变陆地表面形态和土地利用强度对全球的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满足 人类物质需求和保证生态多功能方面进行有效权衡是全球科学家关注的问题。中国处在快速的经济发展转变过程 中, 研究中国的土地利用变化对于全球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变化将产生巨大的影响。本文从中国不同经济发展阶 段的农户特征出发, 率先提出了中国农户土地利用的四个阶段, 分析了四个阶段的土地利用特征及其对于粮食生 产和生态安全的影响。在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下, 中国农户存在“物质生存型”、“物质生产和利润优化型”、“利 润最大化”和“景观效用最大化”四个阶段。在“物质生存型”阶段, 农户土地利用满足家庭物质消费需求, 土地利用 集约化程度低, 粮食安全水平低, 农地的多功能得到发挥; 在第二个阶段, 农户土地利用处于“物质生产和利润优化 阶段”, 农户土地利用集约度化程度提高, 农地的生产功能不断得到强化, 农地的其他功能不断弱化, 此时的粮食生 产接近粮食的技术生产水平, 却是中国目前粮食安全的保障; 在农户土地利用的“利润最大化”阶段, 农户土地利用 转型以效益为核心, 耕地粮食水平与耕地的技术生产水平差异巨大, 但是耕地的生产潜力最大, 通过土地产权制度 创新, 可以实现耕地生产能力, 耕地的生产功能强化, 而耕地的其他功能弱化; 在农户土地利用的“景观效用最大 化”阶段, 农户土地利用目标以发挥农地的多功能为主, 而弱化了其生产功能。由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存在 的长期性, 农户的四种类型将长期存在, 根据农户土地利用阶段性特征, 进行农户土地利用预期转型特征, 制定既 可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又可以保障全球生态安全的政策。

  • 土地利用
    曹子剑,张凤荣,姜广辉,孟繁盈,金明丽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北京市平谷区2006 年集体土地调查的数据为基础, 运用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对不同区域条件 下农村居民点用地内部结构特征进行分析, 进而揭示农村居民点用地内部结构的地域分异规律, 研究结果表明: 生 产力水平的不同使农村居民点用地内部结构形成不同的地域特点, 就内部结构多样性指数而言, 半山区>平原区> 山区, 就集中性指数而言, 山区>平原区>半山区。同时, 各区域农村居民点内部不同用地类型的区位意义指数也在 发生规律性变化: 就宅基地而言, 山区>平原区>半山区, 就企业用地而言, 半山区>山区>平原区, 就公共管理与公共 服务用地而言, 半山区>山区>平原区, 就空闲地而言, 平原区>山区>半山区。今后新农村建设过程中, 要从各区域社 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统筹城乡发展, 着力于合理安排城乡产业用地布局, 并体现土地集约利用的方向; 同 时, 还应根据区域特点的不同采取不同村镇规模控制标准, 提出各自农村居民点用地的调整模式与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