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韦直林. 关于黄河下游治理方略的一点浅见. 人民黄河, 2004, 26(6):17~18.
[2] 谢鉴衡. 新中国成立50 年黄河泥沙研究的进展. 人民 黄河, 2000, 22(1):18~21.
[3] 尹学良, 梁志勇, 陈金荣. 黄河下游的过去和未来. 水科 学进展, 2000, 11(2):113~118.
[4] 张仁. 对于黄河下游治理方略的几点建议. 人民黄河, 2004, 26(5):1~3.
[5] 赵业安, 周文浩. “黄河下游河道演变基本规律”研究综 述. 人民黄河, 1996, (9)(total 133):4~9.
[6] 王兆印, 林秉南. 中国泥沙研究的几个问题. 泥沙研究, 2003, (4):73~81.
[7] 张红武, 姚文艺, 张俊华, 钱意颖. 黄科院90 年代泥沙 研究进展. 泥沙研究, 1999, (6):37~41.
[8] 钱宁, 万兆惠. 高含沙水流运动研究述评. 水利学报, 1985, (5):27~34.
[9] 钱宁, 万兆惠, 钱意颖. 黄河的高含沙水流问题. 科学 通报, 1979, (9):368~371.
[10] 舒安平, 刘青泉, 费祥俊. 高低含沙水流流速分布的统一 规律. 水利学报, 2006, 37(10):1175~1180.
[11] 张浩, 任增海. 明渠高含沙水流阻力规律探讨. 中国科 学, 1982, (4): 571~577.
[12] 王明甫. 高含沙水流的水流结构及运动机理. 中国科学, 1987, (5): 550~560.
[13] 乐培九. 高含沙紊流的阻力及其输沙特性. 泥沙研究, 1986, (2): 17~25.
[14] 刘晓燕. 黄河下游主槽断面恢复目标及相应水沙条件研 究. 科学通报, 2006, 51: 176~182.
[15] 舒安平, 张科利, 费祥俊. 高含沙水流紊动能量转化与耗 散规律. 水利学报, 2007, 38(4): 383~388.
[16] 刘兆存, 李勇, 金生. 明渠流动若干特性初探. 力学季 刊, 2007, 28(2): 293~298.
[17] 钱宁, 万兆惠. 泥沙运动力学.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6.
[18] 吴德一. 从挟沙水流能量方程论重力理论. 水利水电研 究论文集, 北京, 1983, 51: 115~123.
[19] 窦希萍, 张幸农. 南科院近十年泥沙研究工作综述. 泥沙 研究, 1999, (6): 17~20.
[20] 黄亦芬, 窦国仁. 均质高浓度紊流的时均结构和阻力系 数. 水利水运科学研究, 1989, (1): 1~12.
[21] 杨吉山, 许炯心. 不同水沙条件下黄河下游二级悬河的 发展过程. 地理学报, 2006, 61(1): 66~76.
[22] 钱正英. 关于黄河下游河道治理的两个问题. 人民黄河, 2004, 26(4): 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