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进展  2016 , 35 (6): 724-736 https://doi.org/10.18306/dlkxjz.2016.06.006

生态文明与旅游专栏

环境伦理观与可持续旅游行为研究进展

徐菲菲12, 何云梦1

1.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旅游学系,南京 210096
2. 江苏省道德发展高端智库,南京 210096

A review of environmental ethics and sustainable tourism behavior

XU Feifei12*, HE Yunmeng1

1. Tourism Department, School of Humanities, Southeast University,Nanjing 210096, China
2. Think-Tank of Ethics in Jiangsu,Nanjing 210096, China

版权声明:  2016 地理科学进展 《地理科学进展》杂志 版权所有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571133)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5CKS014)江苏省道德发展高端智库(2242016S30041)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2242015R30020)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徐菲菲(1974-),女,江苏南京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人地互动、环境行为与可持续旅游等方面研究,E-mail: 101011780@seu.edu.cn

展开

摘要

环境伦理观是促进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核心理念,对可持续旅游行为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本文通过对中英文主流数据库期刊的文献回顾,对环境伦理观的理论内涵、影响因素以及环境伦理观对可持续旅游行为的影响进行系统梳理。结果表明:环境伦理观的概念体系主要包括环境道德、环境情感和环境信念三要素。现有研究往往不区分环境道德和环境信念,对环境情感的度量往往缺乏统一标准,导致研究结果不一致。对环境伦理观具有直接影响力的是价值观理论,社会文化因素、宗教因素、教育水平、媒体和广告影响、政策、国内和国际移民经历等因素也有一定的作用。西方对环境伦理观与可持续旅游行为进行了大量的定性和定量研究,而国内以概念性研究居多,既有研究中往往仅关注旅游中的环境行为,对可持续旅游行为关注较少,缺乏对这一特定行为的概念界定,因此,未来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研究:①对环境伦理观理论内涵的度量;②对环境伦理观影响因素的研究;③对可持续旅游行为的界定和度量;④文化因素对于环境伦理观和可持续旅游行为的影响;⑤运用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探求环境伦理观对可持续旅游行为的作用机理和影响,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证研究。

关键词: 环境伦理 ; 环境道德 ; 环境信念 ; 环境情感 ; 可持续旅游 ; 研究进展

Abstract

Environmental ethics is a key concept in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nature relationship. Sustainable tourism has become a research focus in the past decades, but researchers argue that mainstream tourism is still far from sustainable as any movements towards sustainable tourism behavior depends on further advancement in environmental ethics. Through extensive and critical literature review based on the main database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conceptual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ethic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environmental ethics, and the effect of environmental ethics on sustainable tourism behavior.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conceptual framework of environmental ethics includes environmental morality, environmental attachment, and environmental belief. Most studies did not differentiate environmental ethics and environmental belief. The New Environmental Paradigm (NEP) by Dunlap et al. is often used to examine environmental ethics and environmental belief, but there is a lack of consistency in the measurement of environmental attachment, therefore, different research findings are reported for environmental attachment. The most direct influencing factors to environmental ethics is value system as it deeply influences attitude, belief, norm, and behavior. Due to different value systems, people often have different attitudes towards the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 management. Value Basis Theory (Stern and Dietz 1994) and Value-Belief-Norm (Stern et al. 1999) are often used in explaining environmental attitudes. Social-cultural factors are also key in shaping environmental ethics but this is often a under researched area. Other factors including religion, education, media, policy, and migration experiences within countries and abroad all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a person’s environmental ethics. Among the studies on environmental ethics and sustainable tourism, environmental attitude and environmental behavior in the tourism context have become a research focus. A variety of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have been used by western researchers, while Chinese scholars mainly focus on conceptual studies. Current studies frequently focus on environmental behavior while less consideration is given to the principles of sustainability, justice, and harmony in sustainable tourism. Future studies could focus on the following areas: (1) the measurement of the connotations of environmental ethics; (2)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environmental ethics; (3) the conceptual definition and measurement of sustainable tourism behavior; (4) 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factors on environmental ethics and sustainable tourism behavior; and (5) the influencing mechanism and effect of environmental ethics on sustainable tourism behavior using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methods, contributing to the conceptual development and case studies of advancing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Keywords: environmental ethics ; environmental morality ; environmental belief ; environmental attachment ; sustainable tourism ; research progress

0

PDF (675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收藏文章

本文引用格式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徐菲菲, 何云梦. 环境伦理观与可持续旅游行为研究进展[J]. , 2016, 35(6): 724-736 https://doi.org/10.18306/dlkxjz.2016.06.006

XU Feifei, HE Yunmeng. A review of environmental ethics and sustainable tourism behavior[J]. 地理科学进展, 2016, 35(6): 724-736 https://doi.org/10.18306/dlkxjz.2016.06.006

1 引言

伴随着全球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和中国旅游业的高速增长,旅游业在促进地区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同时,也对环境资源带来了很多消极的影响,如水污染、空气污染、噪音污染等。解决环境问题一方面要靠先进的科技手段,另一方面则要调整人和环境的相处关系(郭来喜, 1997; Zheng et al, 2012)。黄震方(2001)指出,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人们缺乏必要的环境道德意识。而环境伦理观是指导人类环境行为的哲学观,是促进环境和谐发展的核心理念,学者们指出通过科学的环境伦理观,实现可持续生存的旅游道德准则,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必然选择(高军波 2006; 胡细涓 2006; Holden 2008)。加强环境伦理观与可持续旅游行为的研究,对建立和完善环境伦理机制,从根本上增强人们的可持续旅游意识和环保观念,进一步促进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推动中国旅游业的永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对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库两大主流中文数据库以及外文文献库Elsevier Science全文数据库、Sage全文数据库、Wiley Interscience数据库、Taylor & Francis全文数据库、ProQuest Digital Dissertation英文文献数据库进行检索。分别以“旅游”(全文)+“环境伦理”(关键词);“旅游”(全文)+“环境信念”(关键词);“旅游”(全文)+“环境道德”(关键词);“旅游”(全文)+“环境情感”(关键词)和“可持续旅游行为”为关键词,对上述各数据库中的文章进行搜索(截至2015年),剔除重复的文献,共检出453篇中英文文献(其中中文282篇,英文171篇)。然后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了系统梳理,对环境伦理观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环境伦理观的概念体系、影响因素,环境伦理对可持续旅游行为的主要作用等进行综述。对文献中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研究视角等进行总结,对其在旅游业的应用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研究方向,以便对环境伦理与可持续发展形成更加全面、系统的认识,为国内外学者开展环境伦理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相应的理论基础,同时为旅游目的地更好地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旅游地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实践指导。

2 环境伦理观是可持续发展的哲学观

环境伦理观是对人和自然之间道德关系的认知(杨通进, 1999; 吴绍洪等, 2007; Burns et al, 2011),在人地关系的认知中起着重要作用(罗尔斯顿, 2000; Zheng et al, 2012)。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环境伦理学得到广泛的发展(徐嵩龄, 1999)。罗尔斯顿将环境伦理观分类为:人类中心论、生物中心论、深生态学理论、神学环境伦理、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等不同类型。其中以人类中心论和生物中心论为主要代表,在环境管理方面得到广泛应用(Campbell, 1983; 余谋昌, 2001; Connell et al, 2009; Milfont et al, 2010)。一些学者比较赞同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认为其整合了人类中心论和非人类中心论,提出环境公正是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的社会道德原则的主要内容,强调公平、发展、持续、和谐(潘玉君等, 2002; 胡细涓, 2006)。

可持续发展思想是20世纪80年代末从西方社会发端的,其主要原则包括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强调生态、经济、社会的最大效益。世界自然资源保护联盟在80年代提出的“世界保育策略(World Conservation Strategy)”开创了可持续思潮的奠基石。1987年以布伦特兰为主席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进行了界定(Landorf, 2009),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与可持续性的区别和联系,即可持续发展是个过程,而可持续性是目标(Blewitt, 2008)。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环境管理思想,其提出后受到社会各界重视并广泛传播。学者们指出解决环境问题除了要靠先进的科技手段,更重要的则要调整好人和环境的相互关系(Zheng et al, 2012)。而环境伦理观作为人类环境行为的哲学观,对人类如何利用环境,如何处理环境问题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Holden(2008)甚至断言:如果没有科学的环境伦理观指导人们的行为,高科技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有研究认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就是环境伦理观指导下的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郑度, 2005; Zheng et al, 2012)。Stern等(1999)指出,为了改变人们的环境行为,必须要从人们的世界观、信念等进行探索。潘玉君等(2002)探讨了环境伦理如何规范人类行为的基本原则:如正义原则、公正原则、权利平等原则、合作原则。

可见,各国学者们一致认为,环境伦理观是人类环境行为的哲学观,对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3 环境伦理观概念体系

纵观环境伦理观的相关文献,其对环境伦理观理论内涵和概念体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环境道德

环境道德是指个人对采取某种环境行为是对或错,道德或不道德的一种感知(张玉玲等, 2014)。Schwart等(1977)指出,个人道德规范对亲社会行为有很好的解释作用,并对亲环境行为有着显著的影响。很多研究证明,个人道德规范作为中介变量,可有效地激发环境保护行为。Schwartz(1992)进而提出了个体规范激活理论,该理论认为亲环境行为受个人道德规范决定,而个人规范又由个体的后果认知(自我意识到某种状况会对他人带来危害)和责任归属感(自我可以采取行动来规避危害)所决定。个人规范被激活后,个体会采取有益于他人的亲环境行为。学者们运用上述理论进行实证研究后发现个人规范激活理论对环境保护行为有重要的影响(Black et al, 1985; Guagnano et al, 1995; Schulzt et al, 1999)。Hines等(1987)的研究指出,具有道德责任感的个体通常会实施负责任的环境行为。Stern(2000)的‘价值—信念—规范’理论也将道德规范视为影响环境行为的重要因素。Tanner(1999)和Thøgersen(1996)认为公民道德规范对环境行为有很强的约束作用。杨通进(1998)指出,人类中心论者和生物中心论者存在明显不同的环境道德规范:人类中心论者认为人类可控制自然,他们将自然视为可为人类所用的资源,自然仅具有工具性价值,经济增长对人类发展来说是必须的;而生物中心论者承认自然的内在价值,认为自然万物和人类享有同等的权利,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3.2 环境情感

环境情感是环境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Hungerford et al, 1986)。环境情感,又称为环境敏感度(Hungerford et al, 1980; 孙岩等, 2012),主要指个体对环境的发现、欣赏和同情(Goudie, 2013)。进化论心理学者们认为人类是从自然环境中进化而来,因此人们对自然环境富有情感,即Wilson(1984)提出的‘亲生命性’理论。Kaplan(1992)通过对30个环境美学的相关研究分析指出,相对于人工环境而言,人们在情感上更偏好自然环境。有研究指出,人类与自然的情感连接可以用来缓解压力(Mayer et al, 2004; Howell et al, 2011)。

近年来,学者们开始关注环境情感及其与环境关注和环境行为的关系(Kaltenborn et al, 2002; Schultz et al, 2004; Curtin, 2005)。Sivek等(1990)研究发现,环境情感对于环境行为变异量的解释程度很高;许世璋(2003)发现环境情感直接或间接影响环境行为;王建明等(2011)研究发现资源环境情感、社会责任意识对人们生态文明行为存在直接效应。

但是,众多研究中对于环境情感的度量缺乏统一标准。有学者主张用地方感来检验人地环境情感,认为地方依赖、地方认同、地方依恋代表了人对环境的一种情感联系(Tuan, 1974; Golledge, 1997)。但这些研究并不区分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不能很好地反映人和自然复杂的动态情感过程和多维度的情感连接。并且由于研究方法和研究案例区的不同,不同学者的研究结果迥异(Scannell, 2010)。有的研究提出地方感对环保行为有作用(Ramikisoon et al, 2012),而有的研究发现地方感对环境行为的影响甚微,甚至没有关联(Badenas et al, 2002)。总体说来,现有研究对环境情感的度量缺乏统一标准。

3.3 环境信念

环境信念是一种世界观,是个体对于人类和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一种信念,主要包括人们对于环境问题可能引起的后果的假设,以及可以采取的措施。学者们的研究更多的是将其与环境道德、环境规范等结合起来共同探讨。如Stern的“价值—信念—规范”理论、Dunlap等(2000)的“新生态范式”模型、Hungerford等(1980)的“环境素养模型”中均涉及环境信念。学者们认为环境信念是环境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或间接对环境行为起作用(Dunlap et al, 1978)。对环境信念的测度通常采用Dunlap等(2000)提出的“新生态范式”(New Environmental Paradigm, NEP)模型,认为人类是众多地球生物的一种,人类活动是由环境以及社会文化因素决定的,人类依靠环境及其资源,这种观点同“社会控制范式”(DSP)是对立的。Dunlap等(2000)设计并检验了一套量表来衡量人类对环境的破坏能力、人类社会增长极限的信念、人类统治自然的能力。新生态范式之所以被广泛应用于测量环境态度、环境信念、环境价值观,也在一定程度反映了这些概念的内在模糊性。Schultz等(1999)运用新生态范式对14个国家进行了实证研究,证明包含环境信念在内的NEP与环保行为有关联。Thompson等(1994)的研究指出,由于人们的环境信念不同,导致环保主义者、公众和钓鱼者对游憩资源的使用存在矛盾。Jurowski等(1995)对美国和匈牙利2个国家的实证研究表明,环境伦理态度、信念与环保行为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Husted等(2014)运用NEP模型研究顾客购买环保产品的支付意愿发现,环境伦理观与环保产品购买之间存在线性关系。Kang等(2012)对美国酒店顾客环境态度、信念与环保设施费用的支付意愿之间关系的研究表明,顾客环境意识水平越高,其环保支付意愿越高。众多的研究表明,新生态范式模型已广泛应用于各种后期的实证研究,尽管该模型存在维度不清的缺陷,它仍然是一种可以有效测量环境信念和预测环保行为的模型。

近年来,国内学者开始关注环境信念的研究。罗艳菊等(2012)运用包含环境信念在内的NEP量表,将海口居民的环境伦理态度分为近生态中心主义和近人类中心主义两类,而近生态中心主义者具有明显的环境友好行为意向;王国猛等(2010)研究指出,环境信念通过环境态度这一中介变量对消费者绿色购买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4 环境伦理观的影响因素

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价值取向问题,对于环境伦理观具有直接影响力的是价值观。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于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看法。价值观通常影响人们对于环境问题的看法以及环境伦理观的形成(Rokeach, 1973)。持有不同价值观的人在资源利用和环境问题上也会持不同的态度(Xu et al, 2014)。Kortenkamp等(2001)指出,价值观是影响态度、信念、规范和行为的最根本因素,对人类行为有着强大的解释力和影响力。Schwartz等(1992)最早提出价值观分类体系,认为自我超越和自我提升是衡量价值观与环境问题关系的2个维度。Stern(2000)进而提出价值观包括利己主义、利他主义和生态主义,Oreg等(2006)、Jansson等(2011)运用Stern的三维价值观理论进行了实证研究。Stern等(1994)的‘价值基础’理论以及Stern(2000)的‘价值—信念—规范’(VBN)理论认为,一个人的价值观直接影响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其结果是影响环境保护行为。Holden(2008)也提出了类似的看法,认为人们对于环境价值的认识会影响到环境资源如何被利用。Thøgersen等(2002)检验了消费行为的可持续发展观,认为价值取向和行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Schultz等(2005)指出价值观直接影响人们的环境态度。在户外休闲领域的研究也表明,环境价值观也会影响到休闲行为,如Macnaghten等(1998)和King等(2013)提出,人对环境的价值观将会影响到人们的户外运动行为方式。大量的研究成果表明,对环境伦理观具有最直接影响的因素是价值观。

环境伦理观的其他影响因素还包括社会文化因素、宗教因素、教育水平、媒体和广告影响、政策、国内和国际移民经历等(Ewert, 2005; 崔凤等, 2010),其中最重要的是社会文化因素(Xu et al, 2014)。

文化因素对于旅游行为的影响一直是一个热点问题。学者们从跨文化心理学视角出发,认为文化是影响人们旅游行为的重要因素(Engel et al, 1978; Mouthino, 1987; Reisinger et al, 2002)。Hofstede(2007)的“文化维度模型”常常被用于研究和解释跨文化的问题。不少学者运用Hofstede的文化维度模型检验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游客消费行为的异同(Pizam et al, 1995; Xu et al, 2009)。学者们发现不同文化背景下游客态度、行为存在明显差异(张文建, 2004; 马耀峰, 2008; 张宏梅等, 2009; 程绍文等, 2010)。Schein(1992)曾指出,文化因素对旅游消费行为的影响也包括对人地关系的认知。Holden(2008)指出不同的文化团体通常对待大自然的态度迥异。传统西方社会认为大自然与人是分离的,自然环境可以并且应该受人类控制(Sofield et al, 2007);而传统亚洲社会文化则认为自然环境与人是和谐共处的。

社会文化因素对于环境伦理、环境态度和环境行为的影响研究是相对薄弱的环节,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环境心理学、环境社会学等领域。旅游领域仅有少量的文献探讨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差异。如Sofield等(2011)从概念上比较了东西方不同文化对于大自然态度的认知差异;Wen等(2008)从宗教文化等角度探讨了中西方对于自然角色的认知和演变;张玉玲等(2014)对中国不同地方文化背景下的青城山、都江堰两地居民的个人规范、日常环保习惯进行对比,发现地方文化对其环保习惯等具有显著差异。总体说来,旅游领域的研究成果有待丰富。学者们对其关注不够,研究方法也主要以概念分析为主,迫切需要借鉴环境心理学等领域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和成果。潘玉君等(2002)指出,由于文化(价值观、个人规范与环境信念等)是影响人类行为最根本的因素之一,并且其具有显著的地方差异,环境伦理观在东西方也有着不同的逻辑基础。熊若蔚(1996)指出,人的环境行为研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从地理学的角度,围绕生态环境问题,在研究相互影响的社会行为的同时,还进一步研究因生态环境的差异带来人的感知、态度及环境行为的异同”。因此,有必要对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环境伦理对游客可持续旅游行为的影响效应模式进行归纳比较。

5 环境伦理是可持续旅游的基础

随着可持续发展观的深入人心,各行业纷纷将其引入自己的领域,可持续发展在旅游业中的引入与应用引发了可持续旅游的热潮。1993年,《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JOST)杂志在英国创刊表明了可持续发展这一研究领域在旅游学科中的重要地位。同年,世界旅游组织(WTO)又提出“旅游可持续发展”理念,认为其“既要能满足当代旅游目的地与旅游者的需要,又要能满足未来旅游目的地和旅游者的需要”。但是,学者们批评这一定义过于宽泛和含糊,并且过分强调以旅游为中心(tourism centric),对于不同阶段不同情况下的需求缺乏明确的界定。Hardy等(2001)率先从旅游需求的角度解释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理;Lansing等(2007)则认为旅游可持续发展应是一种伦理的选择,并尝试从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3个基本维度做出伦理的解释。尽管学者们争论到底该用“可持续旅游”还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术语(Tosun, 2000),McCool(2009)认为旅游业本身并不具有可持续性,而是全社会朝向可持续发展所作努力的一部分;Clarke(1997)提出可持续旅游是所有旅游部门要努力达成的目标。

旅游伦理道德问题日益受到学者们重视。2001年,世界旅游组织提出旅游业的道德规范。Holden(2008)指出环境伦理对于旅游政策的制订具有重要的影响,持有生态中心论的决策者更倾向于环境保护;Park等(2008)指出旅游业中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的制订受决策者环境伦理观的影响,持有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的决策者们更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

环境伦理是可持续旅游的基础(郑度, 2005)。环境伦理观决定了我们的环境态度,也决定了我们对环境的利用方式(Stern et al, 1994; Holden 2008)。可持续旅游所强调的代际公平,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等理念从根本上说,和环境伦理观中的代际伦理思想具有高度的整合性(卞显红, 2002)。近年来,国内关于环境伦理与可持续发展的文献开始涌现,但研究内容主要针对基础理论、宏观对策建议、环境道德教育等,对于旅游者的环境伦理研究相对较少。已有研究包括:黄震方(2001)从生态旅游角度,提出生态旅游与环境伦理之间存在互相促进的辩证关系;程绍文等(2010)研究发现,持保护主义环境伦理观的自然保护区居民更支持国家公园的自然保护及可持续发展;张海霞等(2010)对美国国家公园的研究指出,可持续的环境伦理观的培育是美国自然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众多研究表明,环境伦理观对可持续旅游有重要的影响。

5.1 可持续旅游行为

经过近30年的发展,可持续旅游已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Connell et al, 2009),学者们不断提出新的研究思路与视角,如科学技术与可持续旅游(Lee, 2001),气候变化与可持续旅游(Scott, 2011; Weaver, 2011),土地利用(Kytzia et al, 2011)、体育事件(Gibson et al, 2012)、目的地营销技巧(Dolnicar et al, 2008)与可持续旅游等。但有关可持续旅游行为的研究则少之又少,以“可持续旅游行为”作为关键词检索,几大数据库仅有25篇文献;大量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为“环保行为”“环境行为”“负责任行为”(Blamey et al, 1997; McKercher et al, 2002; Choi et al, 2005; Weaver et al, 2007; Boley et al, 2013)。

目前学术界对于环境行为尚没有明确而一致的定义,广义的环境行为是指“能够影响生态环境品质或者环境保护的行为。可以是正面的行为,也可以是负面的行为,但多指前者”(武春友等, 2006)。此外,部分学者如Poortinga等(2004)提出的“环境行为”(environmental behavior)、Gatersleben等(2002)提出的“积极的环境行为”(pro environmental behavior)、Stern(2000)提出的“具有环境意义的行为”(environmentally significant behavior)、Hines等(1987)提出的“负责任的环境行为”(responsible environmental behavior)、Kaiser等(1999)提出的“生态行为”(ecological behavior)等,名称各异内涵却大体相同。在现有研究中,国外学者Hines、Hungerford、Stern的观点较有代表性。Stern(2000)从行为的意向和影响2个维度界定“具有环境意义的行为”:意向导向的定义强调行为者是否具有环保的动机,影响导向强调行为将会对环境造成何种后果。Hines等(1987)则认为“负责任的环境行为”是一种基于个人责任感和价值观的有意识行为,目的在于能够避免或解决环境问题。范钧等(2014)指出,“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主动减少负面环境影响或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行为就是环境责任行为”。Choi等(2005)指出,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主体,倡导可持续旅游行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及旅游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环境伦理观念的深入人心,对旅游者可持续旅游行为的研究将成为一个重点发展方向(Swarbrooke, 1999; Robinson et al, 2000)。可持续旅游行为是否等同于环境行为、生态旅游行为、负责任的环境行为,对可持续旅游行为到底如何界定?值得后续研究关注。

5.2 环境伦理观对可持续旅游行为的影响

环境伦理观是可持续发展的哲学基础,也是可持续旅游的指导思想,其对可持续旅游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西方文献中有关环境伦理观对可持续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环境心理学、环境社会学、环境伦理学等领域,旅游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旅游者、自然旅游者的环境保护态度(Bramwell et al, 2013)。Manning等(1996)对美国游客的研究发现环境伦理影响人们对于荒野区管理的态度;Light(2002)、Fennel等(2010)研究发现环境伦理影响旅游者的环境使用态度;Xu等(2014)发现环境伦理观直接影响人们对于旅游与环境的态度,进而影响人们对可持续旅游的态度;Bramwell等(2013)指出,人是社会习惯和社会规律的产物,人的行为是社会制度的再现,他们呼吁为了进一步推动可持续旅游的研究,迫切需要系统地探讨价值观和伦理观对可持续旅游行为的影响。

国内学者们研究发现环境伦理与旅游环境行为也存在明显的关联。王建明等(2011)发现社会责任意识对消费者生态文明行为存在直接效应;祁秋寅等(2009)以九寨沟为例探讨了环境道德对环境行为倾向有影响;孙岩等(2012)发现环境态度中环境道德是影响中国城市居民环境行为的重要变量之一;邵立娟等(2013)通过聚类分析将旅游者分为生态中心者、立场中立者和立场模糊者,不同伦理观念旅游者的环境行为之间存在差异,并以生态中心者的环境关注度最高;徐寅等(2010)通过定性研究分析指出环境价值观对于村民环境行为有指向性影响;沈立军(2008)通过对大学生的调查发现,环境价值观对环境行为既有直接影响,也通过环境态度对环境行为产生间接影响。

对环境行为具有直接影响力的是态度类因素,包括价值观、道德、信念等(Lee et al, 2005; Gössling et al, 2009; 黄小乐, 2009)。这一现象可以由罗森伯格和霍夫兰德态度媒介三要素论来解释,该理论强调行为是一种可测量的从属变量,态度是刺激(可测量的独立变量)与反应之间的媒介变量,因此态度对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Rosenberg et al, 1960)。如Bjerke等(2006)对挪威居民环境态度与户外娱乐兴趣之间关系的研究指出,欣赏型和消费型活动的游客具有显著不同的环境态度。Hudson等(2001)研究发现,游客支付意愿与旅游花费、收入水平和环境意识有关,且不同文化的游客之间存在差异;Wolch等(2004)的研究认为居民的环境态度影响其在海滩旅游的时间;吕君等(2009)对内蒙古旅游者的实证研究发现态度是影响环境意识的重要因素,直接或间接影响环境行为倾向。环境行为的其他影响因素包括个人影响力、社区期望、广告、政府规定、其他法律规定、金钱成本、个人能力和个人习惯等(McKercher et al, 2002)。

相对于国外日趋成熟的游客环境态度行为方面的研究而言,国内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环境意识评价与环境意识影响因素(吴桂英, 2014)。与国外研究采用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不同,国内研究方法以“简单的定量描述和主观构造评价量表为主”(祁秋寅等, 2009)。回归分析、因子分析、结构方程模型、荟萃分析以及多元尺度分析等是定量分析中常用的工具,而访谈法、观察法、焦点小组法、日志法、实验法(包括控制组实验法)等在定性分析中使用较多。相对于西方较为具体的微观研究而言,目前国内对于环境伦理的研究多数内容仍限于概念层面的阐述,研究方法以定性描述为主,定量方法相对较少;对于环境伦理观具体如何影响可持续发展缺乏实证研究,尤其对于环境伦理观从观念到行为的实证研究较少,而Zheng等(2012)认为在环境伦理学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中,实证研究必不可少。

6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通过对以上中西方文献的系统梳理和分析发现,对于环境伦理观的研究基本可以形成以下观点:

(1) 环境伦理观是人和自然之间道德关系的认知。社会学、哲学、心理学等各学科从各自角度对环境伦理观进行了深入探讨。旅游人地关系是旅游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黄震方等, 2015),而环境伦理观在人地关系的认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促进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核心理念,对旅游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值得我们从地理学角度进行关注。

(2) 环境伦理观的核心体系包括环境道德、环境情感和环境信念。有些学者认为环境道德和环境信念有类似之处,通常环境道德指的是个人道德规范,对环境行为道德和不道德的感知;而环境信念是一种世界观,是个体对于人类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的一种信念。

(3) 人是社会环境的产物,环境伦理观的影响因素既有个人因素,也有社会因素,包括个人价值观,社会文化因素、宗教因素、教育水平、媒体和广告、朋友圈、环境政策、国内和国际移民经历等,其中对环境观最具影响力的是价值观和社会文化因素。

(4) 环境伦理观对可持续旅游具有重要的影响。由于人的行为受态度、价值观的影响,要推动可持续旅游行为的根本转变,必须进行环境伦理观的转变。西方学者通过大量实证研究,形成了诸如Stern等(1994)的“价值基础”理论、“价值—信念—规范”(VBN)理论(Stern, 2000)以及Rosenberg等(1960)的态度行为三要素,这些成熟的理论被用于研究环境伦理、环境态度和环境行为的关系。而对于环境伦理观如何具体影响可持续旅游行为还有待深入研究。

(5) 旅游行为不同于生活行为,由于离开了日常生活环境和社交圈,旅游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利己价值观更为明显,而利己价值观指导下的旅游情境中的环境行为是否不同于日常环境行为,相关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6) 现有对可持续旅游行为的研究相对较少,大部分相关研究集中在环境行为,环保行为等,而可持续旅游行为是否等同于环境行为尚缺乏进一步探究。

(7) 既往研究中主要借鉴了环境社会学、环境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方法既有定性方法(包括深度访谈、小组焦点访谈、实验法),也有定量方法(包括多元统计、结构方程模型等),还有混合研究方法。而国内研究中现有的研究方法以定性和解释性描述居多,西方学者使用较多的多元统计方法在国内研究中使用较少,尤其是一些实验心理学等研究方法创新尚显不够。

6.2 研究展望

根据上文对环境伦理与可持续旅游的相关研究成果系统梳理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未来对环境伦理与可持续旅游的研究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对环境伦理观理论内涵的度量。如何确定环境伦理、环境情感、环境信念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理清三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特别是既有文献中往往不严格区分环境道德和环境信念,如何区分这两者,对于情感、关怀、信念、道德等这些相对抽象的环境伦理要素如何进行衡量将成为未来相关研究的重点。

(2) 对环境伦理观影响因素的研究。人是社会环境的产物,环境伦理观是社会文化构建的结果。对于环境伦理观的影响因素,既有个人因素,如教育水平、经济收入、环保意识、家庭因素等,也有社会文化因素,如媒体、宗教、朋友圈等。对这些复杂的因素深入系统的梳理或许可成为未来环境伦理的研究方向。在旅游研究中,强调社会、文化、地方性等要素的社会构建正逐渐成为旅游业研究的新视角。

(3) 科学界定可持续旅游行为,并构建量表。可持续旅游行为是否等同于环境行为、生态旅游、负责任的旅游行为,如何对可持续旅游行为进行度量,构建具有普适性的可持续旅游行为量表,将是研究重点之一。

(4) 文化因素对于环境伦理观和可持续旅游行为的影响。目前环境伦理观对可持续旅游作用机理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尽管国外部分学者分析了环境伦理对人们的环境态度和环境行为的影响,总体来说,跨地域、跨文化的区域对比研究不多,尤其是具有显著地域文化差异的旅游者群体驱动机制的比较研究更少。国内部分学者对环境伦理观与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描述和解释性研究,但针对可持续旅游行为作用机理的研究并不多见,尤其缺乏实证研究。有必要对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不同类型旅游者的作用过程、影响特征和效应规律进行深入探讨,建立具有理论创新和普适性意义的影响效应模型。

(5) 研究方法的突破。借鉴环境心理学、环境社会学、环境哲学等方法,引入控制组实验法、深度访谈法,观察法以及多元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可持续旅游发展行为进行度量,也将是未来研究方向。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卞显红, 王国聘, 黄震方, . 2002.

评生态环境伦理学

[J]. 生态经济, (2): 37-45.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知识经济是21世纪的一种主要经济形式.从农业的发展史来看,知识的获取和科技的进步对农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知识经济时代的农业是一种以知识作为主要资源的农业,同时也是一种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农业.主要表现形式为农业智能化、信息化和生物技术的广泛应用.本文同时提出了传统农业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战略.

[Bian X H, Wang G P, Huang Z F, et al.2002.

On the ecology-environment ethics i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ourism

[J]. Ecological Economy, (2): 38-45.]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知识经济是21世纪的一种主要经济形式.从农业的发展史来看,知识的获取和科技的进步对农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知识经济时代的农业是一种以知识作为主要资源的农业,同时也是一种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农业.主要表现形式为农业智能化、信息化和生物技术的广泛应用.本文同时提出了传统农业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战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