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进展  2016 , 35 (11): 1388-1396 https://doi.org/10.18306/dlkxjz.2016.11.009

Orginal Article

基于地理格网分级法提取的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

余亮, 孟晓丽

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Extracting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the traditional villages based on geographical grid classification method

YU Liang, MENG Xiaoli

Gold Mantis School of Architecture,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215123, Jiangsu, China

版权声明:  2016 地理科学进展 《地理科学进展》杂志 版权所有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71173)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余亮(1957-),男,上海人,教授,博士,从事城市及建筑空间信息、人居环境研究,E-mail:yuliang_163cn@163.com

展开

摘要

中国传统村落真实地记录了建筑、民俗民风和较原始的民居空间形态,是千百年来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活基础。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传统村落的存续受到了很大的挑战,为了更好地保护利用传统村落,对其进行多视角的研究尤为重要,除了微观层面的具体保护措施外,还应加强宏观层面的空间分布研究。地理格网是表达复杂地理现象、综合分析自然与人文数据、模拟地理系统功能与行为的基本方法。本文从百度影像地图提取村落坐标,并截取遥感影像作为村落点数据的判断补充,在此基础上,运用地理格网的分级法,对国家公布的三批中国传统村落(2555个)数据进行空间格局分析,结果表明:这些村落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南部,如落在一级格网Ⅰ18、Ⅰ19就分别有586、781个村落,占三批传统村落总数的96.6%。通过对二级和三级格网的村落分布离散性进行分析,使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数据结构更加系统和清晰有序,为合理构建其数据库提供了框架基础。

关键词: 地理格网 ; 分级法 ; 传统村落 ; 空间分布 ; 中国

Abstract

Chinese traditional villages provide the environment where humans live in harmony with nature for thousands of years. They record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folk custom, and residential forms. With the accelerating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the very existenc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have faced great challenges. To facilitate better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study them through multiple perspectives. In addition to specific protection measures at the micro-level, we should also strengthen the study of traditional village spatial distribution at the macro-level. Geographic grid is a basic method to express complex geographic phenomena, analyze natural and social data, and simulate the function and behavior of geographic systems. This study extracted the coordinates of villages from Baidu map and remote sensing images for the village location point data. Combined with geographic grid classification method, it analyze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the three published batches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total 2555), and found that these villages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southeastern China: 586 and 781 villages were found in the first-level grids 18 and 19, accounting for 96.6% of these traditional villages. By analyzing the discreteness of village distribution in the second-level and third-level grids, structure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se villages became clearer, and this provides the framework and foundation for constructing a traditional village database.

Keywords: geographic grid ; classification method ; traditional village ; spatial distribution ; China

0

PDF (917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收藏文章

本文引用格式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余亮, 孟晓丽. 基于地理格网分级法提取的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J]. , 2016, 35(11): 1388-1396 https://doi.org/10.18306/dlkxjz.2016.11.009

YU Liang, MENG Xiaoli. Extracting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the traditional villages based on geographical grid classification method[J]. 地理科学进展, 2016, 35(11): 1388-1396 https://doi.org/10.18306/dlkxjz.2016.11.009

1 引言

传统村落的形成和发展是人类和自然长期作用的结果,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形成和演变的历史过程,真实地记录了传统建筑风貌、优秀建筑艺术、传统民俗民风和原始空间形态,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与根基(陈甲全等, 2008)。传统村落亦称作古村落,是乡村居住和建筑在一定空间范围的聚合形式,遍布中国从东到西、从南到北的广阔土地,是一种因地制宜、自发生长,呈现丰富多样建筑形态的居住空间形式,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村落本身所具有的独立性、封闭性特征,加之交通、通讯不便以及自然环境的影响,村落在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时间里相对稳定地保持着历史原貌,并一直延续传承着能够引导自主发展更新的宗族文化观和朴素环境观(武启祥等, 2010)。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传统村落的消失悲剧不断上演,其存续受到了各方关注。为了更好地传承历史和保护利用传统村落,除从微观层面落实具体的保护措施外,还应加强从宏观层面对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梳理研究。

地理格网包括典型的经纬格网、栅格等。地理格网系统起源于早期的制图研究,并发展成为表达复杂地理现象、综合分析自然与人文数据、模拟地理系统功能与行为的基本方法(周成虎等, 2009)。由于地理格网应用范围广,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如姚永慧等(2006)的研究表明:格网地图与格网计算都是基于空间坐标系统来描述、分析、虚拟区域地理现象的有效方法,在空间格局分析应用中具有广阔的前景。国外一些学者对全球格网模型进行了研究,如Goodchild等(2012)叙述了地理格网在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地球中的作用;美国内政部介绍了一种具有法律效力的地理格网——美国公共土地测量系统(PLSS),其在维护土地产权的法律实践中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U.S. Department of the Interior, 2016);Kimerling等(1999)和Lee等(2000)介绍了一种新的地图投影方法,将传统的四边形区块分割方法改为三角形或六边形,降低了后续数值分析及地理统计建模的难度。众所周知,一般的人口、经济类数据多以行政单元为基础,以数量多寡加以衡量;自然数据则以自然单元为基础,由于不同的自然及社会条件影响,难免数据类型框架不统一,而地理格网的应用为多元数据的融合提供了方便统一的框架,为实现自然与人文数据的综合分析提供了新的统一基础(周成虎等, 2009),便于空间数据的分析比较以及可视化表达。传统村落的形成,不仅受经济、文化、传统和建筑等因素的影响,还受地形、地貌等自然因素的影响,研究中需搜集的数据量很大,应用地理格网可为传统村落的研究比较提供数据的归纳梳理平台。

近年来,随着国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开展“美丽乡村”的评选工作,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保护不断提升,传统村落的研究呈升温之势。如谭伟明(2009)对古村落的文化和旅游价值以及开发保护进行了论述;汤蕾等(2009)和侯晓飞等(2014)从区域古村落的空间布局角度对旅游开发保护产业的作用进行评价;严赛(2014)以最邻近点指数为分类指标,分析了国家公布的两批1561个传统村落在各个区域的空间分布特点,特别是叙述了传统村落的评选方法及标准;刘大均等(2014)运用全局Moran's指数、局部Moran's指数、局部关联指数,探讨了1561个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康璟瑶等(2016)以公布的三批全国传统村落名录为对象,通过百度的API坐标拾取器获取村落点数据,形成中国传统村落分布图,以此分析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与地形、交通等相关因素的关系。以上研究除旅游开发方面研究和康璟瑶等(2016)的研究外,虽较多地介绍了传统村落的数据分布现象,但探讨数据应用和格网应用的方法不多。地理格网应用的直观便利性可使不同类型的数据通过格网加以归纳比较,明晰地理现象的数据框架和层次结构。如Li等(2015)对城市路径协议进行的优化描述;白凤文等(2012)阐述国家地理格网框架在城市建设及电子商务物流等的应用;张静等(2014)应用地理格网对地理国情信息统计分析进行的探索;杨振山等(2010)依据空间统计学原理,运用点和面数据探寻分析空间上的集中分布区域。这些研究表明:数据是地理格网应用的基础,骨架结构则是其核心。虽然杨振山等(2010)提到了点和面的数据特性,但没涉及格网。

影响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因素多而复杂,本文在认知传统村落点数据特征的基础上,以地理格网分级法分析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通过数据的分层使用和管理,能优化规范数据的框架结构,并可根据不同的研究应用需求,选择合理有效的格网级别(即格网尺度),为传统村落与自然及人文的空间分布规律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方法。

2 数据与方法

人类生存需居住,居住和民居因聚成村落,村落是民居的自然载体,而民居是一般村落中的最大人工构筑物,具有较为显著的空间形态特征,这里以此类传统民居的形态存在为村落的点位置依据。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传统的古村落消失、另一些变成了城中村,总体上传统村落的分布范围不断缩小,但不少传统村落因其顽强的生命力而保留下来,对文化传统的延续和研究具有重要作用。2012年起,国家住建部、文化部、财政部先后公布了三批全国范围的传统村落名录(其中第一批646个,第二批915个和第三批994个,不包含港澳台地区),为传统村落的保护继承提供了政策依据。传统村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不同地域的传统村落受气候、地貌、文化和民族传统等影响,使其位置和疏密等状况不一,分布数据的离散性也难以估计。本文以上述列入国家保护名录的2555个传统村落为对象,通过赋予地理坐标,建立地理格网的分级数据框架,梳理传统村落数据点与面的关系。研究分为3个层次,首先是传统村落的点数据提取,由于名录中的传统村落无位置显示,需要为其赋予坐标;其次用分级法划分并使点状的村落数据纳入格网,分析空间分布形态和分级后的格子特点;最后利用简便的离散性方法评价格网的空间数据分布特性,确认格网利用的有效性。

2.1 传统村落点数据提取

传统村落点数据坐标(经纬度)提取以百度影像地图为基础,其理由有以下2个方面:一是确保坐标的提取精度。无论村落面积还是点的数据特性,分级格网的最小格网为250 km×250 km。为便于分析,分辨率的选择主要考虑了与二级格网(500 km× 500 km)对半整数倍的关系,特别是与点的尺度相比,在不考虑个别区域村落点间距离可能存在较近的情况下,尺度的对比相当大,即便因提取稍有偏差使其结果与官方公布的位置稍有差异,但可认为这种偏差很小,不致于影响点在格网中的基本格局;二是坐标提取的手工操作方便性。完整的传统村落数据由地理坐标和影像数据组成,考虑到一般组成传统村落的民居多于一栋,且呈面状分布排列,故以该传统村落影像图形的几何中心为村落坐标,在地图上提取传统村落坐标的同时,还截取遥感影像作为补充。依据目测判断,实际上可分为以下3种情况进行坐标的判断提取:

(1) 从地图的文字提示中直接获得传统村落的坐标信息,不需遥感影像辅助。

(2) 从地图中获得传统村落较清晰的遥感影像,通过判断传统村落的几何中心来获取坐标信息,易产生以下2种情况:

①对于传统民居分布较均衡且民居形体较协调规整的传统小村落,提取平面几何中心为该村落的经纬度坐标,图1a1-1a2表示了杭州市桐庐县富春江镇石舍村的提取判断过程。

图1   坐标点选取示意图

Fig.1   Schematic diagram of coordinate point determination

②对于传统村落较大、村落中各种建筑类型多而复杂使之难以判断的情况,则结合民居的整体协调程度判断民居的大约营造年代,将坐标点落在较为古老而形体统一的建筑几何中心上,这是因为受当时的技术等条件影响,一定空间范围内的传统民居形体会相对统一协调,图1b1-1b2为东莞市寮步镇西溪村的提取过程。

(3) 地图上查不到该村落的坐标信息,也无参考的遥感影像,则以传统村落所在的上一级行政单位的坐标作为该村落的地理坐标。上级坐标代替的村落与直接查到村落的坐标情况如图2所示。

图2   传统村落坐标统计图

Fig.2   Coordinates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根据以上方法提取到的传统村落坐标数据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第一、二、三批传统村落中直接查到坐标和提取几何中心获取坐标的村落数分别占当批公布村落总数的79%、64%、82%;用上级坐标代替的村落数占比分别为21%、36%和18%,三批的平均值约为25%,数量相对较少,可认为对研究整体结果影响不大。三批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情况见图3

表1   三批传统村落中获得坐标的各村落统计

Tab.1   Coordinates identification of villages in the three batches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上级坐标代替的村落直接查到坐标的村落取几何中心获取
坐标的村落
第一批/个13446448
第二批/个33251964
第三批/个17779918

新窗口打开

图3   中国传统村落示意图

Fig.3   Loca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China

2.2 地理格网分级

经纬度格网在描述传统村落位置分布时简单明了,但由于中国的疆域跨度大,使用经纬度格网时,不同位置的格网大小存在较大的差异,不利于建立一个可比较的统一标准。本文采用投影后的地理坐标格网,参照GB/T12409—2009《地理格网》标准,基于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采用高斯—克里格投影。高斯—克里格投影的平面直角坐标与经纬格网有严密的数学关系,可根据高斯正反算公式得到经纬度坐标所对应的平面坐标,也可根据平面坐标换算得到经纬度坐标值,并且该平面直角坐标系统是中国系列比例尺地形图所采用的坐标系统,因而该系统有大量的基础测绘成果数据和广泛的应用基础。

中国大陆东西跨度约为5200 km,南北约为5500 km,为便于研究的梳理标记和分级管理,划分不按经纬度,而按方格的整数距离,格网尺度可分为以下三级:一级格网为1000 km×1000 km,共25个格子,单个格子面积为100万km2,以Ⅰ标记;二级格网基于一级格网,大小为500 km×500 km,共100个格子,单个格子面积为25万km2,以Ⅱ标记;三级格网大小为250 km×250 km,共400个格子,单个格子面积为6.25万km2,以Ⅲ标记。格网以左上角的点作为格网的起始点,起始点坐标约为66°E、49°N,以此为起始点的格网可将中国整个大陆地区较为精确地包络在内。生成格网后,从左上角开始依次为格网编号,一级格网依次编号为Ⅰ1、Ⅰ2……Ⅰ25,二级格网依次编号为Ⅱ1、Ⅱ2……Ⅱ100,三级格网依次编号为Ⅲ1、Ⅲ2……Ⅲ400,格网情况如图4所示。

图4   中国传统村落格网示意图

Fig.4   Sketch map of geographical grid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China

3 格网分级的传统村落分布及有效性

3.1 格网分级的传统村落分布

全国2555个传统村落的点数据按行政区划进行统计分析后可知,云南、贵州的传统村落数较多,占到10%以上;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宁夏和天津的村落数较少,均不足10个(图5),第一批数据中没有辽宁、吉林的传统村落,第二批数据中没有天津、辽宁、上海、海南的传统村落,第三批数据中没有天津、上海、宁夏的传统村落,村落数的不均匀分布说明,传统村落选取并非依据行政区划,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图5   中国各省市传统村落分布

Fig.5   Distribu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at provincial level in China

从上述格网分级的传统村落位置看,一级格网中,村落集中落点在中国的东南部,主要落在Ⅰ18、Ⅰ19和Ⅰ20等的格子中,其中村落最多的是Ⅰ19,有781个格子(图6)。分别计算三批传统村落在一级格网中的分布状况可知,三批传统村落数据在一级格网中的分布情况也大致相同。同时,计算了一级格网中的传统村落密度(图7),可知Ⅰ19中的村落密度最大,进一步对密度较大的Ⅰ14、Ⅰ15、Ⅰ18和Ⅰ19详细观察发现,这4个一级格子的传统村落点数超过了全部村落数的一半,说明三批传统村落大部分处于东南部,而中国东南部恰是人口分布密集地区,可认为村落点的数量与人口分布情况密切相关。其中,Ⅰ14中的村落分布较均匀,Ⅰ15中的传统村落集中分布在格子的右下角,Ⅰ18与Ⅰ19中村落的分布情况较相似(图8)。

图6   一级格网中传统村落分布

Fig.6   Distribu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in the first-level grids

图7   一级格网中传统村落数

Fig.7   The number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the first-level grids

图8   一级格网中传统村落空间分布

Fig.8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raditionalvillages in the first-level grids

3.2 格网分级离散性与有效格子

格子和其中的点数据构成了格网的整体,如以单格子为例,显然因为点的位置关系(不考虑数量和其他条件),会形成图9所示的3种模式特征,其中除图9a的格子内无点数据外,一般希望点数据分布均匀(图9c);但实际状况并非全部如此,多数格子中村落点的分布并不均匀(图9b),有时集中分布在格子的一侧,一些格网中的村落点集中分布在水平方向,另一些则在垂直方向较为密集。图9的3种模式基本可概括格子点和面的关系,不同级的格子内的数据特性可按上述规则划分。为此,选择代表性的几个格子评价不同级的格网有效性。同时,通过构建( xi, yi)坐标的标准差来描述格子中传统村落数据的离散趋势(张志杰, 2008)。格子中传统村落坐标( xi, yi)标准差的计算式为:

Sx=i=1n(xi-x)2n-1(1)

Sy=i=1n(yi-y)2n-1(2)

式中:SxSy分别表示水平、垂直方向的离散程度;xiyii点(即为格网编号)的坐标;xy为坐标的平均值;n为点的数量。

图9   格网内点数据的不同分布状态

Fig.9   Patterns of distribu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within the grids

Ⅰ14格子中分布的传统村落数量多,且与Ⅰ15、Ⅰ18等传统村落数量较多的格子相比,Ⅰ14中的传统村落分布整体较均匀,村落点分布状态类似图9c,所划分的下一级的4个二级格网的传统村落数量相近,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以Ⅰ14为例对二级格网的传统村落离散性作分析,计有Ⅱ47、Ⅱ48、Ⅱ57和Ⅱ58的4个二级格子,分别有118、105、89和115个传统村落。Ⅱ47和Ⅱ58格子中的传统村落分布较均匀,传统村落点分布状态似图9c,且传统村落数较多;Ⅱ48中的传统村落分布情况与Ⅰ15相似,聚集分布在格子一侧,另一侧分布的传统村落较少,分布状态如图9b;Ⅱ57中的传统村落则集中分布在格子左下角(图10)。

图10   Ⅰ14中传统村落分布

Fig.10   Distribu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gridⅠ14

进而,基于上述部分二级格网的传统村落分布特点可知,Ⅱ48、Ⅱ57这2个格子在整体二级格网的传统村落分布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Ⅱ48中的传统村落分布较集中,Ⅱ57的分布均匀,故选择Ⅱ48及Ⅱ57作更细的三级格网分析。对于Ⅱ48来说,三级格子Ⅲ175、Ⅲ176、Ⅲ195和Ⅲ196,分别有65、12、27和1个传统村落,传统村落数量相差较大;Ⅱ57中的三级格子有Ⅲ215、Ⅲ216、Ⅲ235和Ⅲ236,分别有39、18、17和41个传统村落,分布较均匀(图11)。计算Ⅱ47、Ⅱ48、Ⅱ57、Ⅱ58中传统村落的SxSy值(表2),可知Ⅱ48在x方向的离散程度最大,Ⅱ47在y方向的离散程度最大,Ⅱ57在x方向分布较集中。

图11   Ⅰ14中三级格网的传统村落分布

Fig.11   Distribu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third-level grids ofⅠ14

表2   Ⅰ14中村落坐标标准差

Tab.2   Standard deviation of coordinates of villages in grid Ⅰ14

格子编号SxSy
Ⅱ471.211.41
Ⅱ481.901.04
Ⅱ570.841.38
Ⅱ581.740.93

新窗口打开

从以上的分析可知,由于不同的地理条件影响,实际上传统古村落的空间数据分布并不均匀,有些格子没有传统村落落在其中;若以所有的格网作为数据框架,势必在数据的叠加和使用过程中容易造成存储空间浪费,使计算效率不高。因此从有效合理的角度出发需要判断格网的村落点数,按点数多少进行格网整合计算,这是有效格子的现实意义。以此考虑,全部格网的有效格子比例为:一级格网有17个,占一级总数的68%(无点格子为32%);二级格网为41个,占41%;三级格网为88个,占22%。另外亦可说明一级中的有效格子进行下一级划分后不一定都是有效的二级格网,会出现没有传统村落点的二级格子,对二级格网进行下一级划分时亦如此。

4 结语与展望

本文首先利用百度地图提取传统村落点数据坐标,考虑了传统村落中一般传统民居分布的特点,分成3种现象进行了处理,使原本不显示坐标的传统村落名录能够显示空间分布状态,提取的三批传统村落坐标数占其总数的75%。

其次,研究深化了格网在点或面数据上的不同应用特点,尽管两者的数据通过格网包络,使数据变为有序和边界明确,但表现有所不同。点数据在格网范围内,能够完全被规整包络;面数据则多为类似LUCC的栅格类型,有可分辨的边界,且可用面积指标描述规范,但用格网规整包络多个栅格型的面数据时,会有不同的栅格面穿插,与点数据的应用不同。如姚永慧等(2006)利用TM影像的森林资源分布图,通过计算格网内栅格景观类型的面积占比分析贵州景观的空间格局特点。

再者,强调了格网分级的实效性,以地理格网分级法对国家公布的三批传统村落空间分布进行分析,可知村落的大部分集中在东南部,落在一级格网的Ⅰ18、Ⅰ19和Ⅰ20等格子中,占三批村落个数总数的96.6%,其中Ⅰ14、Ⅰ15、Ⅰ18和Ⅰ19中的村落数较多,其空间分布与实际情况较符,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同时,以Ⅰ14为例对其二级和三级格网的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离散性进行了分析,可将格网分级法应用到传统村落研究中,能较直观地分析不同级格网的传统村落分布情况,并可根据取样等目的有效地选择不同级和分布状态的传统村落数据,无疑提升了研究应用的实效性。

通过上述研究可进一步发现,一方面在国家公布的三批传统村落数据中,如仅以行政区划考察,传统村落数据的均匀性不高,尚不能代表中国传统村落实际的空间分布情况,因此在后续研究中需要继续更新补充新的传统村落数据,如本文提取村落坐标,尝试了从上级行政单位坐标代替村落坐标,其数量占全体村落坐标的1/4,如能进一步在地图上显示或提供那部分村落的坐标位置,必将提升格网研究的有效性;另一方面,有些地理格网没有传统村落存在,例如Ⅰ1和Ⅰ3等,基于这些一级格网生成的二级以及三级格网将没有意义,为此可进一步明确格网分级后的有效格子数量,除对无传统村落数据格子的原因考察外,还可考察有效格子数据内的村落分布特点,以构建分门别类的对应措施,提高数据的存储和计算效率,使传统村落的研究更加全面深入。

致谢:瞿颖、赵雨婷、冯雪、雷悦和袁萧奕等本科生参与了村落数据的提取,在此深表谢意!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白凤文, 许华燕. 2012.

国家地理格网在数字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J]. 测绘通报, (4): 92-94.

URL      摘要

论述地理格网作为一种空间定位参照系,适用于数字城市地理信息数据的定位。国家地理格网具有扩展性强、数据模型简单、能准确表达位置、能根据实际需要控制格网精度、特别适于地理编码等优点,可广泛应用于电子政务及城市公共管理、电子商务及物流、位置服务,以及地理国情监测等数字城市建设的诸多方面。

[Bai F W, Xu H Y.2012.

The applications of national geographic grid in digital city construction

[J]. Bulletin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4): 92-94.]

URL      摘要

论述地理格网作为一种空间定位参照系,适用于数字城市地理信息数据的定位。国家地理格网具有扩展性强、数据模型简单、能准确表达位置、能根据实际需要控制格网精度、特别适于地理编码等优点,可广泛应用于电子政务及城市公共管理、电子商务及物流、位置服务,以及地理国情监测等数字城市建设的诸多方面。
[2] 陈甲全, 张义丰, 陈美景. 2008.

古村落研究综述

[J]. 安徽农业科学, 36(23): 10103-10105.

https://doi.org/10.3969/j.issn.0517-6611.2008.23.125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古村落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因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经济价值,成为研究热点。探讨了古村落的认定标准、古村落的价值体系和古村落的空间布局特征,对古村落目前的研究进行了点评,并指出了古村落研究的发展方向。

[Chen J Q, Zhang Y F, Chen M J.2008.

Review of Chinese ancient village research

[J]. 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 36(23): 10103-10105.]

https://doi.org/10.3969/j.issn.0517-6611.2008.23.125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古村落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因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经济价值,成为研究热点。探讨了古村落的认定标准、古村落的价值体系和古村落的空间布局特征,对古村落目前的研究进行了点评,并指出了古村落研究的发展方向。
[3] 侯晓飞, 邵秀英. 2014.

山西省古村落空间分布对旅游开发与保护的启示

[J].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8(4): 112-115.

[Hou X F, Shao X Y.2014.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ancient villages and the inspir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of tourism in Shanxi Province

[J]. Journal of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8(4): 112-115.]

[4] 康璟瑶, 章锦河, 胡欢, . 2016.

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J]. 地理科学进展, 35(7): 839-850.

URL      摘要

传统村落是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本文以2012年以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的3批共2555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通过GIS技术与方法,分析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探讨传统村落分布与地形、人口、经济、交通、城市格局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区域差异明显,并已形成四大集聚区;2不同海拔高程地区传统村落的留存保护情况有所不同,高海拔地区传统村落分布较多;3地区人口是传统村落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但并不具有明显的相关关系;4地区经济发展与传统村落的保护在理论上并不矛盾,各地应寻找保护传统村落的合适路径;5交通发达程度与传统村落数量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负相关关系;6现存的传统村落多分布在城市边缘或远离城市中心的地区。

[Kang J Y, Zhang J H, Hu H, et al.2016.

Analysis o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villages

[J]. Progress in Geography, 35(7): 839-850.]

URL      摘要

传统村落是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本文以2012年以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的3批共2555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通过GIS技术与方法,分析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探讨传统村落分布与地形、人口、经济、交通、城市格局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区域差异明显,并已形成四大集聚区;2不同海拔高程地区传统村落的留存保护情况有所不同,高海拔地区传统村落分布较多;3地区人口是传统村落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但并不具有明显的相关关系;4地区经济发展与传统村落的保护在理论上并不矛盾,各地应寻找保护传统村落的合适路径;5交通发达程度与传统村落数量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负相关关系;6现存的传统村落多分布在城市边缘或远离城市中心的地区。
[5] 刘大均, 胡静, 陈君子, . 2014.

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4(4): 157-16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2104.2014.04.02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传统村落是地域文化、民俗风情的重要载体,具有较强的历史价值、 文化价值、美学价值、旅游价值,在反映传统文化遗产方面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本研究运用空间分析法,对全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空间自相关性进 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全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密度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核心—边缘结构较为突出,存在滇西北、黔东南、中原以及皖南—浙西等4 个明显的集聚区,受地理环境因素影响较大.②全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省际差异较为明显,云南、贵州2个地区的国家传统村落数量占全国传统村落数量的38%, 内蒙古、新疆、西藏、宁夏、辽宁等10个地区的国家传统村落数量仅占全国传统村落数量的3%.此外,全国传统村落呈南多、北少的空间分布特征,东、中、西 三大地带差异明显,西南地区的传统村落分布最为集中,长江中游地区次之.③全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空间分布并非表现出完全的随机 性,而是传统村落分布规模相似地区在空间上趋于集聚,两极分化现象明显.④全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呈现出明显的热点区一次热点区一次冷点区一冷点区由南向北 的梯度分布格局,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其中,热点区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冷点区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表现出明显的南北差异.

[Liu D J, Hu J, Chen J Z, et al.2014.

The study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China

[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4(4): 157-16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2104.2014.04.02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传统村落是地域文化、民俗风情的重要载体,具有较强的历史价值、 文化价值、美学价值、旅游价值,在反映传统文化遗产方面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本研究运用空间分析法,对全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空间自相关性进 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全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密度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核心—边缘结构较为突出,存在滇西北、黔东南、中原以及皖南—浙西等4 个明显的集聚区,受地理环境因素影响较大.②全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省际差异较为明显,云南、贵州2个地区的国家传统村落数量占全国传统村落数量的38%, 内蒙古、新疆、西藏、宁夏、辽宁等10个地区的国家传统村落数量仅占全国传统村落数量的3%.此外,全国传统村落呈南多、北少的空间分布特征,东、中、西 三大地带差异明显,西南地区的传统村落分布最为集中,长江中游地区次之.③全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空间分布并非表现出完全的随机 性,而是传统村落分布规模相似地区在空间上趋于集聚,两极分化现象明显.④全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呈现出明显的热点区一次热点区一次冷点区一冷点区由南向北 的梯度分布格局,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其中,热点区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冷点区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表现出明显的南北差异.
[6] 谭伟明. 2009.

我国古村落旅游研究综述

[J]. 贵州教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 25(11): 48-5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7798.2009.11.015      URL      摘要

国内学者对古村落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古村落因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经济价值,成为近年来旅游研究的热点之一。国内古村落旅游研究经历了初始阶段与起步阶段的探索后,古村落逐渐成为旅游研究的重要课题,其发展速度很快,研究方向全面展开,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古村落旅游资源研究和古村落旅游开发研究、古村落旅游保护研究和古村落旅游影响研究。通过探讨古村落的价值、研究内容和布局,对古村落目前的研究进行总结,并指出古村落研究存在的不足。

[Tan W M.2009.

A study of ancient village tourism in China

[J]. Journal of Guizhou Education Institute: Social Science, 25(11): 48-5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7798.2009.11.015      URL      摘要

国内学者对古村落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古村落因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经济价值,成为近年来旅游研究的热点之一。国内古村落旅游研究经历了初始阶段与起步阶段的探索后,古村落逐渐成为旅游研究的重要课题,其发展速度很快,研究方向全面展开,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古村落旅游资源研究和古村落旅游开发研究、古村落旅游保护研究和古村落旅游影响研究。通过探讨古村落的价值、研究内容和布局,对古村落目前的研究进行总结,并指出古村落研究存在的不足。
[7] 汤蕾, 陈沧杰, 姜劲松. 2009.

苏州西山三个古村落特色空间格局保护与产业发展研究

[J]. 国际城市规划, 24(2): 112-11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9493.2009.02.020      URL      摘要

古村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根基,是历史信息的真实记载,新农村建设中的古村落保护是当前规 划界面-庙的一个紧迫而严峻的新课题。在苏州西山镇三个古村落的保护与村庄建设规划中,我们对古村落特色空间格局的保护与延续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其特色 空间格局下的村落产业发展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策划,改变了以往只对单个古村落进行物质空间保护的思路,而是根据各村落的区位联系和产业特色,提出了古村落 区域整体保护策略,希望形成具有强大优势的“古村落区域”,实现“在保护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更好地保护”的良性循环。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使得 古村落空间资源的配置与利用更加合理、公平、有效,使得新农村建设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切实保护古村落的人文精神与地域文化。

[Tang L, Chen C J, Jiang J S.2009.

The protection of characteristic space pattern and the research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f three ancient villages in Xishan, Suzhou

[J]. Urban Planning International, 24(2): 112-11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9493.2009.02.020      URL      摘要

古村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根基,是历史信息的真实记载,新农村建设中的古村落保护是当前规 划界面-庙的一个紧迫而严峻的新课题。在苏州西山镇三个古村落的保护与村庄建设规划中,我们对古村落特色空间格局的保护与延续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其特色 空间格局下的村落产业发展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策划,改变了以往只对单个古村落进行物质空间保护的思路,而是根据各村落的区位联系和产业特色,提出了古村落 区域整体保护策略,希望形成具有强大优势的“古村落区域”,实现“在保护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更好地保护”的良性循环。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使得 古村落空间资源的配置与利用更加合理、公平、有效,使得新农村建设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切实保护古村落的人文精神与地域文化。
[8] 武启祥, 韩林飞, 朱连奇, . 2010.

江西婺源古村落空间布局探析

[J]. 规划师, 26(4): 84-8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0022.2010.04.014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以婺源古村落为研究对象,从自然空间、人工空间及其相互关系三个层面对婺源古村落的空间布局进行刮析,研究其形态背后的古村落自我更新机制,有利于为古村落的延续发展提供合理的空间发展策略,保证古村落形态的完整和统一.

[Wu Q X, Han L F, Zhu L Q, et al.2010.

Layout analyses of Wuyuan ancient villages

[J]. Planners, 26(4): 84-8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0022.2010.04.014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以婺源古村落为研究对象,从自然空间、人工空间及其相互关系三个层面对婺源古村落的空间布局进行刮析,研究其形态背后的古村落自我更新机制,有利于为古村落的延续发展提供合理的空间发展策略,保证古村落形态的完整和统一.
[9] 严赛. 2014.

中国传统村落分布的特点及其原因分析

[J]. 大理学院学报, 13(9): 25-2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2345.2014.09.006      URL      摘要

中国传统村落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从2012年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三部联合开始评选中国传统村落,到目前为止已有两批共1 561个传统村落入选名录。评选标准主要分村落传统指标、村落选址和格局指标,以及村落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指标。中国的传统村落在省际分布和区域分布上具有明显的不均衡性,空间分布类型上北方地区以凝聚型为主、南方地区以均匀型为主。这种分布特点的原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自然因素从地理环境和民族村落的分布来分析,而人为因素从当地人们的保护意识和当地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来综合考虑。

[Yan S.2014.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 and cause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villages' distribution

[J]. Journal of Dali University, 13(9): 25-2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2345.2014.09.006      URL      摘要

中国传统村落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从2012年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三部联合开始评选中国传统村落,到目前为止已有两批共1 561个传统村落入选名录。评选标准主要分村落传统指标、村落选址和格局指标,以及村落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指标。中国的传统村落在省际分布和区域分布上具有明显的不均衡性,空间分布类型上北方地区以凝聚型为主、南方地区以均匀型为主。这种分布特点的原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自然因素从地理环境和民族村落的分布来分析,而人为因素从当地人们的保护意识和当地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来综合考虑。
[10] 杨振山, 蔡建明. 2010.

空间统计学进展及其在经济地理研究中的应用

[J]. 地理科学进展, 29(6): 757-768.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0.06.016      Magsci      摘要

<p>空间统计是20 世纪90 年代以后在经济地理,尤其是城市和区域研究领域中发展起来的重要研究方法。这 一方法考虑到事物发展的空间依赖性,大大革新了原有经典统计,并借助于地理信息技术增强了可视化效果,丰富 了在城市和区域研究中对空间的认识和预期。本文简明地综述了空间统计主要领域和内容,指出探索式空间分析, 局部空间统计和空间回归模型是空间统计与经济地理研究主要的结合点,代表了未来发展趋势;并就空间尺度、空 间权重矩阵、边缘效应和解释谬误等方面着重阐述了应用时应注意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近年来空间统计在社会 经济要素集聚、土地利用和城市空间结构、交通和房方产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回顾,总结其主要应用方面和价值。 空间统计将会大大提高对城市微观尺度的研究,为城市研究的基本理论假设和社会经济发展机理提供重要研究手 段,但对数据库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p>

[Yang Z S, Cai J M.2010.

Progress of spatial statistics and its application in economic geography

[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9(6): 757-768.]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0.06.016      Magsci      摘要

<p>空间统计是20 世纪90 年代以后在经济地理,尤其是城市和区域研究领域中发展起来的重要研究方法。这 一方法考虑到事物发展的空间依赖性,大大革新了原有经典统计,并借助于地理信息技术增强了可视化效果,丰富 了在城市和区域研究中对空间的认识和预期。本文简明地综述了空间统计主要领域和内容,指出探索式空间分析, 局部空间统计和空间回归模型是空间统计与经济地理研究主要的结合点,代表了未来发展趋势;并就空间尺度、空 间权重矩阵、边缘效应和解释谬误等方面着重阐述了应用时应注意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近年来空间统计在社会 经济要素集聚、土地利用和城市空间结构、交通和房方产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回顾,总结其主要应用方面和价值。 空间统计将会大大提高对城市微观尺度的研究,为城市研究的基本理论假设和社会经济发展机理提供重要研究手 段,但对数据库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p>
[11] 姚永慧, 张百平, 罗扬, . 2006.

格网计算法在空间格局分析中的应用: 以贵州景观空间格局分析为例

[J]. 地球信息科学, 8(1): 73-7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560-8999.2006.01.016      URL      摘要

格网地图与格网计算都是基于空间坐标系统来描述、分析、虚拟区域地理现象的有效方法之一。在空间格局分析应用中具有广阔的前景。景观类型的格网地图不仅能反映它们的空间分布,还能反映它们各自占据的生态空间情况。同时,格网地图还能将景观的空间异质性定量化、空间化和图形可视化表达。在格网地图和格网分析法的基础上,可以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半方差分析等空间统计分析方法对景观的空间格局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Yao Y H, Zhang B P, Luo Y, et al.2006.

The application of grid computing method to the research of spatial pattern: An analysis of karst landscape pattern in Guizhou

[J]. Geo-Information Science, 8(1): 73-7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560-8999.2006.01.016      URL      摘要

格网地图与格网计算都是基于空间坐标系统来描述、分析、虚拟区域地理现象的有效方法之一。在空间格局分析应用中具有广阔的前景。景观类型的格网地图不仅能反映它们的空间分布,还能反映它们各自占据的生态空间情况。同时,格网地图还能将景观的空间异质性定量化、空间化和图形可视化表达。在格网地图和格网分析法的基础上,可以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半方差分析等空间统计分析方法对景观的空间格局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12] 张静, 兀伟, 吴家付. 2014.

基于地理格网的地理国情信息统计分析初探

[J]. 测绘技术装备, 16(1): 74-7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4950.2014.01.023      URL      摘要

地理格网是对地球表面按一定数学规则进行科学划分而形成的格网系统和建立统一格网与编码索引体系的技术。基于地理格网对地理国情信息按几何类型进行统计与分析,形成了以格网为基础的地理国情信息,实现地理国情信息以不同格网单元为基础的空间分布统计与研究。

[Zhang J, Wu W, Wu J F.2014.

Geographic information geographic situation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grid-based

[J]. Geomatics Technology and Equipment, 16(1): 74-7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4950.2014.01.023      URL      摘要

地理格网是对地球表面按一定数学规则进行科学划分而形成的格网系统和建立统一格网与编码索引体系的技术。基于地理格网对地理国情信息按几何类型进行统计与分析,形成了以格网为基础的地理国情信息,实现地理国情信息以不同格网单元为基础的空间分布统计与研究。
[13] 张志杰, 彭文祥, 周艺彪, . 2008.

空间点模式分析中离散趋势的描述研究及应用

[J]. 中国卫生统计, 25(5): 470-47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3674.2008.05.007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目的 探讨空间点模式分析中描述离散趋势的统计指标的计算方法及应用价值.方法 借鉴经典统计学中描述离散趋势的统计指标思想和犯罪学中犯罪事件的描述性分析方法,提出了空间点模式分析中描述离散趋势的常用统计指标,并以 2001~2006年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的急性血吸虫病例为例,介绍其应用价值.结果 获得了空间点模式分析中描述离散趋势的常用统计指标的计算方法、应用条件及应用价值.结论 空间点模式分析中描述离散趋势的统计指标可以作为经典统计学统计描述的有利补充,二者结合能更完整地描述空间数据.

[Zhang Z J, Peng W X, Zhou Y B, et al, 2008.

Study and application on the statistical indices to describe the tendency of dispersion in the spatial point pattern analysis

[J]. Chinese Journal of Health Statistics, 25(5): 470-47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3674.2008.05.007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目的 探讨空间点模式分析中描述离散趋势的统计指标的计算方法及应用价值.方法 借鉴经典统计学中描述离散趋势的统计指标思想和犯罪学中犯罪事件的描述性分析方法,提出了空间点模式分析中描述离散趋势的常用统计指标,并以 2001~2006年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的急性血吸虫病例为例,介绍其应用价值.结果 获得了空间点模式分析中描述离散趋势的常用统计指标的计算方法、应用条件及应用价值.结论 空间点模式分析中描述离散趋势的统计指标可以作为经典统计学统计描述的有利补充,二者结合能更完整地描述空间数据.
[14] 周成虎, 欧阳, 马廷. 2009.

地理格网模型研究进展

[J]. 地理科学进展, 28(5): 657-662.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09.05.002      Magsci      [本文引用: 2]      摘要

<p>地理格网系统起源于早期的制图研究,并发展成为表达复杂地理现象、综合分析自然与人文数据、模拟地理系统功能与行为的基本方法。地理格网系统的组成包括格元、格边和格点,格元代表了区域面状特征,格点确定了格元的基本位置和点状特征,格边用于度量格元间的通量关系。在现代地球测量技术驱动下,地理格网系统的功能从传统的地图定位框架与地理现象表达,进一步拓展出多源地理空间数据融合、地理综合分析等新功能。研究椭球空间下的地理格网系统构建模型、误差分布、地学计算等是地理格网系统研究的前沿和基础性科学问题。</p>

[Zhou C H, Ou Y, Ma T.2009.

Progresses of geographical grid systems researches

[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8(5): 657-662.]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09.05.002      Magsci      [本文引用: 2]      摘要

<p>地理格网系统起源于早期的制图研究,并发展成为表达复杂地理现象、综合分析自然与人文数据、模拟地理系统功能与行为的基本方法。地理格网系统的组成包括格元、格边和格点,格元代表了区域面状特征,格点确定了格元的基本位置和点状特征,格边用于度量格元间的通量关系。在现代地球测量技术驱动下,地理格网系统的功能从传统的地图定位框架与地理现象表达,进一步拓展出多源地理空间数据融合、地理综合分析等新功能。研究椭球空间下的地理格网系统构建模型、误差分布、地学计算等是地理格网系统研究的前沿和基础性科学问题。</p>
[15] Goodchild M F, Guo H, Annoni A, et al.2012.

Next-generation digital earth

[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09(28): 11088-11094.

[16] Kimerling J A, Sahr K, White D, et al.1999.

Comparing geometrical properties of global grids

[J]. Cartography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 26(4): 271-288.

https://doi.org/10.1559/152304099782294186      URL      摘要

Transforming raw observations into geometrically regular global grids is a fundamental data processing and storage problem underlying much of our global data analysis. The basic geometry of traditionally employed quadrilateral-based point or area grids, while well suited to array storage and matrix manipulation, may inherently hinder numerical and geostatistical modeling efforts. Several scientists have noted the superior performance of triangular point grids and associated triangular cells that can be aggregated into hexagonal surface tessellations, yet, no thorough evaluation of discrete global grid alternatives has been conducted. We present results from a global grid comparison study that focused on recursive tiling of polyhedral faces projected onto the globe. A set of evaluation criteria for global partitioning methods were developed. Of these, metrics for spheroidal surface area, compactness, and centerpoint spacing were found to be of particular importance. We present examples of these metrics applied to compare different recursive map projection-based and quadrilateral spherical partitionings. One map projection approach, the Icosahedral Snyder Equal Area (ISEA), shows particular promise due to its production of equal area triangular and hexagonal cells on the spheroid at all levels of recursive partitioning.
[17] Lee M, Samet H.2000.

Navigating through triangle meshes implemented as linear quadtrees

[J]. ACM Transactions on Graphics, 19(2): 79-121.

https://doi.org/10.1145/343593.343598      URL      摘要

CiteSeerX - Scientific documents that cite the following paper: Navigating through Triangle Meshes Implemented as Linear Quadtrees
[18] Li W Z, Lin F, Zhou J L, et al.2015.

DTN routing with fixed stations based on the geographic grid approach in an urban environment

[J]. Wireless Personal Communications, 82(4): 2033-2049.

https://doi.org/10.1007/s11277-015-2330-5      URL      摘要

The various applications of Delay Tolerant Networking (DTNs) require a suitable routing protocol for urban environment. In general, the mobile node trajectory is associate with its social relations and regular life in urban areas, and existing DTN routing protocols cannot incorporate in urban environments. This study aims to improve the key targets, such as delivery ratio, latency and network overhead ratio, in urban environments by describing a routing algorithm based on Geographic Grid (GeoGrid). GeoGrid is suitable for a sensory data collection system in which a part of the mobile nodes generate data, and mobile relay nodes transport the data to a fixed sink station. Simulation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to verify the performance of the proposed GeoGrid under an urban scenario, and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GeoGrid outperforms both Epidemic and Prophet routing algorithms in successful delivery ratio, average delivery latency, and network overhead ratio.
[19] U.S. Department of the Interior. 2016.

The Public Land Survey System(PLSS): National atlas of United States

[EB/OL]. 2016-09-27[2016-11-01]. .

URL      [本文引用: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