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表 详细信息

城市韧性研究进展与展望
赵瑞东, 方创琳, 刘海猛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10): 1717-1731.   DOI: 10.18306/dlkxjz.2020.10.011

评价方法 基本原理 优点 不足
综合指数法 对选取的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并利用综合加权求和、熵权系数、AHP、TOPSIS等确定指标权重,进而综合评价城市韧性程度 计算过程相对简单,且容易操作 在指标选取与权重确定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忽视要素间关系
函数模型法 在韧性概念的基础上,构建由暴露—敏感性和应对能力组成的函数模型,用暴露—敏感性与应对能力的比值计算韧性指数 明确了构成要素间的相互作用,能解释韧性的成因 对韧性概念及构成要素间的相互关系还未统一观点
阈值法 阈值是系统的边界或不同状态的连接点,通过CENTURY、GAP等模型可以测算出生态系统某些关键节点或状态转化时间 多适用于生态系统、社会—生态系统能力的测算 忽略了有机体的个体变异性,限制了其应用
社会网络
模型
网络结构韧性通常是城市网络结构对区域应对冲击并恢复、保持或改善原有系统特征和关键功能的影响力,借助Gephi对网络结构韧性进行评价 具有较强反映各利益人间及各组成系统间联系强度的能力 网络结构不能反映空间模拟情形,存在着获取数据、信息误差、联系不真实等缺陷
韧性成熟度模型(RMM) 城市经历的5个连续阶段(开始、中级、高级、强健、更高级),从城市在韧性建设过程中的最初开始,到实现卓越的韧性能力为止,提出相应策略 该模型适合于通过系统迭代过程及复杂问题相关的解释 在空间模拟上相对不足,只针对特定城市或某个复杂系统
情景分析法 由于韧性被假设为社会—生态的属性而难以测算,情景分析是设定一个或多个变化背景,来模拟其对城市各个系统结构、功能等影响的变化情形及路径选择 计算不同假设情景下多个因素同时作用的结果,进行空间模拟 主要针对如何降低某个扰动风险来设定的,对系统韧性和适应性等问题则关注不够
图层叠置法 根据城市韧性的构成要素分别制图,并将其进行空间叠置,典型的如区域物理韧性和社会韧性的图层叠置,形成地方整体韧性 实现了韧性评价结果的地图可视化和直观表达 评价结果难以反映不同要素对整体韧性的影响程度
表2 城市韧性评价方法
本文的其它图/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