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与环境”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气候变化与环境
    任治忠
    地理科学进展. 2011, 30(5): 563-568. doi: 10.11820/dlkxjz.2011.05.007 cstr: 32072.14.dlkxjz.2011.05.007
    Baidu(11)
    做好云南的环境保护不仅事关当地的可持续发展,而且有区域性乃至国际性的意义。尽管“十一五”期间云南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仍然面临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污染减排和东部污染转移以及跨境环境保护压力等严峻挑战;面临着严重的水环境、土壤重金属和农村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与外来物种侵入以及环境监管能力较弱等突出问题。需采取积极措施进行产业布局的环境调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加强以饮用水源和重点流域为重点的水污染防治、以二氧化硫及氮氧化物的减排为重点的大气污染治理、以危险废物安全处置为重点的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等污染防治工作;高度重视以生物多样性保护和重金属污染防治为重点的生态环境保护,提高环境风险的防范能力;积极创新环境管理政策及机制,加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全面提升环境管理水平。
  • 气候变化与环境
    宋春桥, 游松财, 刘高焕, 柯灵红, 钟新科
    地理科学进展. 2011, 30(5): 569-576. doi: 10.11820/dlkxjz.2011.05.008 cstr: 32072.14.dlkxjz.2011.05.008
    Baidu(60) CSCD(18)
    利用2010 年DOY 209 期的Terra/MODIS 16 d 合成的植被指数(EVI)产品数据MOD13 A2 和8 d 天合成的地表温度(LST)产品数据MOD11 A2,构建LST- EVI特征空间,从而得到了条件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反映的藏北土壤湿度空间分布图。结合野外同步土壤表层水含量测试数据,二者表现出较好的相关程度,并通过0.05 水平的显著性检验。对藏北地区土壤湿度的空间格局和分异规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藏北全区TVDI值呈正态分布,东部地区偏湿,中部地区多数为正常湿度,而西部TVDI直方图分布形状与全区相似,但偏旱;②藏北地区不同气候区划内土壤湿度分异较大,那曲高山谷地亚寒带半湿润区土壤湿度最高,其空间变异也最强烈,青南高原亚寒带半干旱区土壤干旱最严重;③研究区内土壤湿度空间分布受海拔影响较为明显,在海拔4500 m以下的地区土壤湿度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此后,土壤湿度随着海拔升高而升高。
  • 气候变化与环境
    吴绍洪,潘韬,戴尔阜
    地理科学进展. 2006, 25(3): 1-11. doi: 10.11820/dlkxjz.2006.03.001 cstr: 32072.14.dlkxjz.2006.03.001
    Baidu(96) CSCD(16)

    植物稳定同位素是近年来在地理学、生态学研究中逐步广泛应用的研究手段, 具有综合长 期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和联系不同系统成分的特点, 国际上已经展开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国内也有 相关研究。本文对国内外植物C、H、O 稳定同位素研究的回顾, 显示植物稳定同位素与环境因子, 如气温、湿度、降水、环境稳定同位素组成等密切相关。目前植物稳定同位素技术主要应用于历史 时期环境气候的重建, 恢复大气CO2 同位素组成以及CO2 浓度的变化趋势。本文根据植物稳定同 位素的特点和研究基础, 认为植物稳定同位素方法不仅可以用来重建历史时期气候, 而且在区域 环境差异及其生态效应研究上有着重要应用前景。

  • 气候变化与环境
    张玮,张镱锂,王兆锋,丁明军,杨续超,蔺学东,阎宇平
    地理科学进展. 2006, 25(3): 12-21. doi: 10.11820/dlkxjz.2006.03.002 cstr: 32072.14.dlkxjz.2006.03.002
    Baidu(81) CSCD(15)

    利用1981~2001 年美国NASA Pathfinder NOAA/NDVI 数据, 以1∶100 万植被图为基础, 结 合气温降水资料、DEM数据和2000 年人口空间化数据, 研究了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植被变化 空间格局和海拔梯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①1981~2001 年珠峰自然保护区植被变化以 稳定为主, 有5.09%的区域发生严重退化, 13.34%的区域发生退化, 54.31%的区域保持稳定, 26.31%的区域变好以及0.95%的区域植被显著变好。退化和严重退化区域主要分布在保护区南 部, 国境沿线; 植被变好地区集中分布在保护区北部, 雅鲁藏布江南岸。稳定区域位于退化区域和 变好区域之间。植被退化区域主要分布在海拔2400m ~ 4000m 带上。②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和灌 丛构成了区域植被退化的主体。③从空间上看, 主要是气温变化对植被变化有影响。在海拔梯度 上, 气温变化和坡度共同影响植被变化。④在珠峰自然保护区内, 人类不合理的资源利用方式造 成了部分地区的植被退化。

  • 气候变化与环境
    梁丽乔,闫敏华,邓伟,李丽娟
    地理科学进展. 2006, 25(3): 22-31. doi: 10.11820/dlkxjz.2006.03.003 cstr: 32072.14.dlkxjz.2006.03.003
    Baidu(77) CSCD(19)

    采用松嫩平原西部34 个气象站1951~2000 年5 个气象要素资料, 运用FAO Penman- Monteith 方程计算参考作物蒸散量, 建立了各站与区域蒸散量序列。运用气候数理统计方法对蒸 散量序列时空变化特征进行诊断分析, 并以点、面相结合的方式揭示气候突变规律。结果表明, 蒸 散量基本上以西南部沙地为高值中心向东北呈带状递减; 近50 年区域蒸散量略呈增加趋势, 研 究区北部的蒸散量增加贡献最大; 区域蒸散量以1962 和1982 年为转折点, 呈明显的阶段性变 化; 在50 年的演变过程中, 区域蒸散量被检测到2 次增加突变和1 次减少突变, 典型站突变发生 时间与区域突变基本相符, 但突变性质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

  • 气候变化与环境
    殷志强,秦小光,刘嘉麒,裘善文
    地理科学进展. 2006, 25(3): 32-38. doi: 10.11820/dlkxjz.2006.03.004 cstr: 32072.14.dlkxjz.2006.03.004
    Baidu(90) CSCD(10)

    扎龙湿地位于黑龙江省西部, 为乌裕尔河下游尾闾湖形成的苇草湖沼。作者通过野外调 查、表土样品粒度对比和遥感影像分析, 探讨了湿地形成演化的地质环境背景, 分析了扎龙湿地 与嫩江、沙地的成因联系。研究认为齐齐哈尔- 大庆沙地由北西走向的纵向沙垄和低洼盐碱带组 成, 与科尔沁沙地一起构成了一个NE 向展布的沙带, 可能主要形成于末次冰期时期。其后嫩江 进入沙地, 对沙地进行改造, 在扎龙地区留下众多牛轭湖。后期由于构造抬升嫩江河道西迁, 乌裕 尔河成为内流河, 其尾闾湖最后演化成为现在的扎龙湿地。因此扎龙地区的环境演化过程为: 风 成沙地形成→嫩江改造、破坏沙地→嫩江西迁、乌裕尔河分流→扎龙尾闾湖形成→扎龙尾闾湖退 化、湿地形成。因此扎龙湿地与连环湖是在风成沙丘上形成的沼泽地, 是整个嫩江流域生态环境 最脆弱的一个关键区。一旦湿地消失, 将导致这个地区的盐碱化和沙漠化, 对附近的齐齐哈尔和 大庆两市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 气候变化与环境
    张莉,王五一,廖永丰
    地理科学进展. 2006, 25(3): 39-47. doi: 10.11820/dlkxjz.2006.03.005 cstr: 32072.14.dlkxjz.2006.03.005
    Baidu(76) CSCD(9)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 城市大气污染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潜在影响正日益引起世界 各国的普遍关注。尤其是污染物产生的健康效应评估是当前研究的热点。目前空气质量健康影响 评估采用的主要方法是风险评估。完整的环境健康风险评估框架包括危害鉴别, 剂量—效应关系 评价, 暴露评价和风险表征四个环节。作者对城市空气质量数值模拟、人口暴露、大气污染物毒理 及其健康效应的研究现状分别阐述, 从研究尺度, 研究方法和健康效应的量化指标角度剖析了目 前研究存在的局限性, 提出未来研究的趋向及需重点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