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与旅游地理”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城市与旅游地理
    金凤君, 刘鹤, 许旭
    地理科学进展. 2011, 30(4): 485-490. doi: 10.11820/dlkxjz.2011.04.012 cstr: 32072.14.dlkxjz.2011.04.012
    Baidu(31) CSCD(3)
    基于逆向重力模型及标准代数算法,利用城际O-D客流矩阵和铁路最短距离矩阵,测算了28 个省会城市和 直辖市的城市质量。在此基础上,采用相关系数及线性回归等统计方法,研究了人口、GDP等因素对城市质量的 影响。研究发现,城市质量总体上呈现由东向西递减的趋势,其等级结构呈现“纺锤体”特征。诸多影响因素中, 从业人员是刻度城市质量的最佳指标,交通枢纽的城市地位对“轴—辐”网络城市质量具有重要影响。城市质量 的线性拟合方面,复合指标比单一指标具有更好的解释力。
  • 城市与旅游地理
    秦志琴, 张平宇
    地理科学进展. 2011, 30(4): 491-497. doi: 10.11820/dlkxjz.2011.04.013 cstr: 32072.14.dlkxjz.2011.04.013
    Baidu(61) CSCD(1)
    辽宁沿海城市带是中国环渤海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该 区域城市群空间结构必然面临着转化与重组。本文以辽宁沿海城市带24 个大、中、小城市为空间单元,分别从城 市规模、经济发展水平、交通网络通达性3 方面讨论城市群集聚程度,并对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 城市规模等级差异明显,首位城市垄断性强。通过构建规模指数模型,将该区域24 个规模不等的城市分为4 级,同 级城市规模指数幅度变化不大,但是不同级别城市之间规模差异很明显。进一步运用首位度、分形理论等方法分 析城市规模分布的空间特征,发现该区域城市首位分布明显,城镇规模分布较为松散,人口空间分布差异程度较 大。②经济发展格局具有明显的层序性,空间集聚现象显著。经济空间结构呈现非均衡分布状态,而且各城市的 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较强的空间正相关关系,具有相似发展水平的城市在空间上具有显著的集聚及两极分化现 象,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集中布局于辽东半岛,而辽宁省西部以及东南部的经济极化现象较弱。③通达性空间分 异明显,交通网络仍有很大发展潜力。通达性最优区域集中分布在该区域的几何中心以及辽东半岛地区,辽西、辽 东南的通达性值普遍较高。④综合以上分析,发现辽宁沿海城市带空间结构为典型的条形核心—外围—边缘结 构,具有大连、锦州、营口3个强中心,其中大连的极化作用最强。
  • 城市与旅游地理
    刘曙华, 沈玉芳
    地理科学进展. 2011, 30(4): 498-503. doi: 10.11820/dlkxjz.2011.04.014 cstr: 32072.14.dlkxjz.2011.04.014
    Baidu(87) CSCD(4)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人文地理学开始从空间角度探讨生产性服务业的一些问题,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形成了 相关的理论和研究议题。其中从空间角度研究生产性服务业的理论主要分析其区位选择与空间分布,形成了中 心地理论、竞租理论、空间选择性扩散理论和集聚理论等理论,研究议题则涉及生产性服务业的区位选择与模式、 空间分布、生产性服务企业的空间行为以及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分布的城市效应和区域效应等。从整体上而言,关 于生产性服务的空间研究成果不断增多,研究领域不断拓展,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了理论和实证依据。但目前在 学术理论上还没有形成生产性服务业空间研究的整体框架与理论架构,其空间分布与行业功能差异分析有待深 入开展,微观层面服务企业的空间决策有待深入挖掘,对生产性服务生产与交易的性质及其与新经济空间动力学 的关系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 城市与旅游地理
    李仁杰, 路紫
    地理科学进展. 2011, 30(4): 504-512. doi: 10.11820/dlkxjz.2011.04.015 cstr: 32072.14.dlkxjz.2011.04.015
    主题公园的虚拟表述不仅要追求与实际景观的视觉接近,更要描述景观结构、演变以及人地关系等景观的 地理与生态内涵,但后一层次因缺少理论框架而少有研究。基于景观语义特征的虚拟地理环境思想可以很好的 整合两种层次的建模需求。本文以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为例,提出了示范园区的虚拟表达对象体系,构建了依据 景观特征语义的园区多细节层次模型(Layer of details, LOD),较好的表达整体和局部生态景观特征以及微观生态 景观要素的各类语义关系;并且通过不同尺度LOD和景观要素的组合表达,按照不同主题和功能构建虚拟场景和 游览过程模型。研究不仅解决了示范园生态教育普及、科技示范和生态旅游等多功能一体和园区规模、位置、生 态容量等限制之间的矛盾;同时说明基于景观特征语义的LOD模型可以较好地改进传统LOD只注重要素细节的 问题,并能准确表达地理和生态景观意义。多细节层次景观语义模型为虚拟地理环境思想的具体表达提供了方 法学案例,可以方便扩展至其他主题公园、虚拟旅游甚至地理学相关的多种领域。
  • 城市与旅游地理
    田光进,沙默泉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4): 387-395. doi: 10.11820/dlkxjz.2010.04.001 cstr: 32072.14.dlkxjz.2010.04.001
    Baidu(12) CSCD(4)

    利用2004年数字城市数据,研究了广州大都市区产业内部、产业之间的空间关系,比较了广州大都市区中心城区和新城区各种产业的空间格局.将广州大都市区行业分为制造业、批发和运输、零售、生产服务业、房地产业、管理服务、教育、医疗保健及社会扶助和娱乐设施等10类.利用1 km2格网画出了各行业点状密度,并通过分区产业百分比及区位商分析了各产业企业的空间分布,中心城区的主导产业是管理服务、房地产、零售及金融保险等服务行业,而在新城区其主导功能是制造业、批发与运输及生产服务业等.利用平均最邻近距离分析广州大都市区中心城区和新城区各产业内企业之间的空间关系,广州大都市区各产业企业都呈凝聚分布,在中心城区金融行业分布最集中,其次是房地产、生产服务业、娱乐、管理服务等.利用邻近性指数分析了各产业之间的空间关系,发现生产服务业和管理服务业、教育和医疗保健与社会扶助、娱乐和零售等邻近性较大.

  • 城市与旅游地理
    鲍振洪,李朝奎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4): 396-402. doi: 10.11820/dlkxjz.2010.04.002 cstr: 32072.14.dlkxjz.2010.04.002
    Baidu(107) CSCD(9)

    容积率是描述城市土地开发强度的重要指标,在人地矛盾日益尖锐的今天,“高容积、低密度”的城市开发思想得到人们的青睐,然而当该政策实施于实践中时,却暴露出很多的问题,如交通堵塞、日照不足、易发火灾等,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合理确定建筑容积率成为当前研究的焦点.文章从容积率的概念、特征、影响因素等方面入手,对城市规划中的容积率进行研究和分析,包括容积率对地价的影响、现状容积率的估算和规划容积率的确定.比较了城市地价评估中容积率修正系数确定方法的优缺点,阐述了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在城市现状容积率估算中的应用及进展,探索了一条确定合理容积率的有效途径——综合平衡法.通过对容积率研究脉络的梳理,得出环境容量限制将是制约容积率提高的瓶颈,试图探索一种基于3DCM日照分析模型的极限容积率的求取方法.

  • 城市与旅游地理
    吕 君,吴必虎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4): 403-410. doi: 10.11820/dlkxjz.2010.04.003 cstr: 32072.14.dlkxjz.2010.04.003
    Baidu(26) CSCD(1)

    草原旅游发展在我国逐渐成为热点,研究文献不断出现.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发展战略、旅游经济研究、地方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地管理、旅游环境影响、旅游资源一般理论、旅游产品研究、旅游美学研究、旅游文化研究、目的地营销、旅游纪念品和旅游法规等领域.研究具有明显的时段性,作者所在地域与研究区域具有高度一致性,研究内容过于集中,研究方法以定性描述为主.今后要注意规范旅游研究方法,注重多学科交叉相融,细化研究领域,拓展研究方向.

  • 城市与旅游地理
    李瑞,殷红梅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4): 411-421. doi: 10.11820/dlkxjz.2010.04.004 cstr: 32072.14.dlkxjz.2010.04.004
    Baidu(104) CSCD(4)

    综观近10年来(1999—2008年)中国旅游学研究领域,发现自2003年起,民族村寨旅游的研究文献呈现快速增长趋势,民族村寨旅游已成为今后我国旅游理论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本文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为文献检索来源,尝试采用主观筛选法和Pearson Correlation分析法相结合,对近10年来(1999-2008年)我国民族村寨旅游研究的12篇硕、博论文和81篇重要文献进行科学综述.通过分析发现以下特点:①研究文献来源于核心期刊和CSSCI来源期刊数量较少;②研究文献主要发表在高校学报类、民族类和经济类期刊上,在社科类、旅游类、地理类和农业类期刊上发表的研究文献数量也占有一定比例;③研究文献中案例研究为主导且所涉及的研究区域主要集中在我国中西部地区的湖南、贵州、云南、四川、广西等省和自治区,理论研究文献较少;④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发展、开发、社区参与、市场化、产权、文化、定量和其他领域且各自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其中发展和开发研究文献占主体地位;⑤研究方法以定性研究为主,缺乏定量研究等.最后,基于本文综述研究和笔者长期深入贵州少数民族村寨实地调研,初步展望今后我国民族村寨旅游的8个重要研究动向,以期引起学者们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