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流动性影响下的区域与城市空间重构”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专栏:流动性影响下的区域与城市空间重构
    曹贤忠, 吕磊
    地理科学进展. 2025, 44(1): 1-16. doi: 10.18306/dlkxjz.2025.01.001 cstr: 32072.14.dlkxjz.2025.01.001

    创新网络与区域经济韧性是经济地理学者关注的热点议题,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探究数字技术创新网络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长三角41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利用2010—2021年合作创新专利和经济社会发展数据,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经济韧性测度指标体系,刻画了长三角城市数字技术创新网络及经济韧性时空演化特征,实证检验了数字技术创新网络结构特征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① 长三角城市数字技术创新合作联系程度日益提高,且逐渐演化形成“核心—边缘”结构和凝聚子群结构。长三角城市经济韧性均呈现逐年稳步上升态势,但空间差异逐渐增大。② 长三角城市数字技术创新网络的度数中心度和接近中心度对城市经济韧性的提升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而中介中心度则对经济韧性产生负面影响,稳健性检验也表明该结论成立。③ 相较于中心城市,边缘城市的数字技术创新网络对其经济韧性提升影响更大,且中介中心度更加显著,这一效应与核心城市差异较大。研究结果对于厘清数字技术创新网络和经济韧性之间的关系、探索提升区域经济韧性的路径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 专栏:流动性影响下的区域与城市空间重构
    单卓然, 徐苗, 袁满
    地理科学进展. 2025, 44(1): 17-33. doi: 10.18306/dlkxjz.2025.01.002 cstr: 32072.14.dlkxjz.2025.01.002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已成为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研究其生产供应关系对于优化新质生产力布局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0—2023年中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核心企业—供应商数据,论文采用帕累托分析、k-核分析等方法,从生产供应联系、生产供应网络、生产供应组团三大维度探究中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生产供应关系的空间演化特征。结果显示:① 企业联系数量和强度递增,700~1800 km是全国尺度上智能制造装备企业生产供应联系的普遍距离。城际生产供应联系格局由双核心放射形、三角形演变为弓箭形,城际生产供应联系的优势流存在相似与差异。企业间强生产供应联系逐渐从市内转向城际,外向性城市的数量快速增长。② 10余年间中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城际生产供应网络的结构日益紧密和复杂。2015年后基于城际生产供应网络的城市等级体系由“金字塔”迈向扁平化。③ 中国智能制造装备生产供应组团的数量由21个增至29个。长三角生产供应组团始终保持领先,珠三角、京津冀和山东半岛生产供应组团稳步发展,长江中游和成渝地区生产供应组团地位显著提升。组团内部的节点关联格局可分为单中心、一核多副、两核多副、多中心和低水平均衡5种,10余年间各生产供应组团内的节点关联格局产生时空异质分化。

  • 专栏:流动性影响下的区域与城市空间重构
    张扬, 杨成超, 王兴平, 张广霞, 李娟
    地理科学进展. 2025, 44(1): 34-48. doi: 10.18306/dlkxjz.2025.01.003 cstr: 32072.14.dlkxjz.2025.01.003

    随着中国与东南亚等地区经贸合作更加紧密,加快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提升物流发展质量和效率,对于推动中国西部内陆地区经济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西部陆海新通道核心覆盖区30个城市单元为研究区,基于长时间序列统计数据,应用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西部陆海新通道主通道建成后各城市铁路、高速公路物流量,利用改进引力模型模拟未来通道能力条件下各城市间物流联系量,并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开展西部陆海新通道建成前后铁路、高速公路物流网络结构比较分析。研究表明:① 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有助于缩短核心覆盖区城市间铁路和高速公路距离,提高各城市的货运总量;② 西部陆海新通道建成后,防城港、昆明等面向东南亚的海港、陆港城市与重庆及各省会城市间的物流联系得以较大程度强化,并促进各类货物流向一般地级市,物流网络格局呈现层级化和一体化发展的特点;③ 无论是距离缩减效应、货运量变化还是物流网络结构变化,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建设对铁路物流网络的影响均强于高速公路物流网络。通过对比新道建设前后陆路物流网络格局变化,可为优化通道布局、升级物流网络及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 专栏:流动性影响下的区域与城市空间重构
    马宇薇, 浩飞龙, 魏冶, 王士君
    地理科学进展. 2025, 44(1): 49-63. doi: 10.18306/dlkxjz.2025.01.004 cstr: 32072.14.dlkxjz.2025.01.004

    功能多中心是城市群本质特征的反映,也是构建分工协作、功能完善的新型城镇化格局的重要举措。论文以中国19个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基于腾讯人口迁徙数据,分析了城市群在全国与区域尺度上的人口流动网络结构特征与功能多中心时空演化特征,并进一步探讨功能多中心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 中国城市群整体的区域功能多中心指数大于全国功能多中心指数,并朝多中心方向发展;优化提升、发展壮大和培育发展三种发展类型城市群的全国与区域功能多中心指数均存在较大差距。② 大部分城市群的区域功能多中心指数大于全国功能多中心指数,符合尺度越大多中心指数越小的规律性;各城市群的功能多中心类型稳定,但演化方向具有差异性。此外,城市群功能多中心类型与城市群发展类型并没有明显的关系,城市群功能多中心类型具有复杂性。③ 人均GDP的提高降低了全国功能多中心指数,并且与区域功能多中心指数呈现“U”型关联;二三产业总值之比提高促进了全国功能多中心指数的提升;常住人口规模增加和互联网用户比重降低促进了区域功能多中心指数的提升。研究结果可为城市群空间结构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相关参考。

  • 专栏:流动性影响下的区域与城市空间重构
    周颖, 郑文升, 王晓芳
    地理科学进展. 2025, 44(1): 64-76. doi: 10.18306/dlkxjz.2025.01.005 cstr: 32072.14.dlkxjz.2025.01.005

    在全球化、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并行背景下,中国城镇体系的层级结构与流动网络相互交织、交互作用。论文基于改进的引力场模型以及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城镇层级与人口流动(“层级—流”)交互下的武汉城市圈经济效能。研究发现:武汉城市圈城镇经济效能呈现显著的中心—外围格局,“武汉—鄂州—黄石—黄冈(武鄂黄黄)”经济高效能轴带初步形成。城镇经济总量会随着城市规模等级的提高实现超线性增长,但城镇经济规模以及效能差距有缩小趋势。人口跨尺度流动能促进城镇经济效能的增长,不同维度城镇层级对城镇经济效能的影响存在异质性。规模层级对城镇经济效能的影响是消极的,但大城市人口流的加剧能削弱规模不经济;功能层级对城镇经济效能具有促进作用,而且其能通过跨尺度人口流动进一步促进集聚经济;行政层级能促进城镇经济的高效能增长,高行政层级城镇人口流的加剧会促进层级扩散,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行政层级的集聚效应。“层级—流”交互拓展了城镇经济增长的研究视角,深化了对不同层级单元经济高效能增长机理的认知,为都市圈城镇经济协调高效能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