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与区域文旅高质量发展”专栏
王佳红, 袁媛, 杨洪波, 石金莲, 周茂林, 黄先开
城—郊生态旅游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区居民对郊区生态旅游的地理偏好、需求以及选择行为,科学分析其网络结构特征对于优化城郊地区的生态旅游资源配置、异质联动与网络化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北京市为例,利用手机信令数据追踪中心城区居民在郊区的生态旅游足迹,基于社会网络理论构建京郊生态旅游流网络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地理空间分析法探究其核心—边缘、关键节点、凝聚子群的空间分布特征及集聚联动模式。研究结果表明:① 京郊生态旅游流网络呈现出明显的层级结构特征,核心节点(78个)表现出“近郊密远郊疏、西部密东部疏”的空间分异特征,与边缘节点(95个)之间形成近邻集聚、微弱扩散的“二八依存”联动模式;② 关键节点(34个)分别在点度、接近、中介中心度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相互之间生态旅游流联系紧密且双向互动频繁,形成了“环—带、点—轴、横向一体化、纵向一体化”的集聚联动模式和辐射京郊的循环动力系统;③ 各凝聚子群(4个)总体上遵循地理邻近原则,形成了“多核集聚、纵向扩散”“单核集聚、圈层扩散”“双核集聚、横向扩散”“链式集聚、组团扩散”的“农田+林地+草原+水域”联动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探索核心乡镇与近邻边缘乡镇之间优势互补一体化发展路径,增强关键节点之间的合作共赢及辐射带动其他节点的溢出效应,引导相似资源禀赋寻求差异化、不同资源禀赋充分联动的网络化优良供给格局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