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发展与土地利用”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农村发展与土地利用
    汤青, 徐勇, 李扬
    地理科学进展. 2013, 32(2): 161-169. doi: 10.11820/dlkxjz.2013.02.002 cstr: 32072.14.dlkxjz.2013.02.002
    Baidu(101)
    农户可持续生计问题是黄土高原自实施生态退耕政策以来备受关注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通过构建可持续生计效益评价模型, 对农户可持续生计效益进行了分级评价, 并分析了不同类型农户的可持续生计效益差异。结果表明:① 具有较高可持续生计效益指数的农户生计收入构成趋向于多元化, 不同生计策略收入所占比重也趋向平均化, 而生计效益指数较低的农户主要依赖于外出打工、卖粮菜等个别生计策略;② 各类型农户的人均生计效益指数和人均年收入排序呈现出:发展果园型>做小生意型>外出打工型>大棚种植型>舍饲养殖型。基于可持续生计效益评价并结合主体功能区战略, 提出4 种黄土高原未来生计策略:① 推进人口城镇化, 有序引导生态脆弱地区人口外迁;② 促进农地流转, 扩大农业生产规模;③ 拓展生计策略, 增强收入来源多样性;④ 加强技术培训, 提高农户非农生计可持续性。
  • 农村发展与土地利用
    张佰林, 杨庆媛, 苏康传, 王兆林, 冯应斌
    地理科学进展. 2013, 32(2): 170-180. doi: 10.11820/dlkxjz.2013.02.003 cstr: 32072.14.dlkxjz.2013.02.003
    Baidu(79) CSCD(20)
    对重庆市贫困与生态脆弱区的云阳县、石柱土家族自治县376 户农户调研基础上, 将农户划为纯农户、农业主导户、非农主导户和弃农农户, 基于生计视角对农户转户退耕决策进行了解释。结果表明:①重庆市农户兼业普遍, 兼业是农户重要的生计策略;从纯农户到弃农农户, 农户生计资产依次递增, 尤其是人力资产、金融资产和社会资产。②随着兼业程度提高, 农户生计策略逐渐多元化。纯农户生计高度依赖土地;农业主导户开始选择非农兼业;非农主导户生计多样化指数最高;弃农农户生计已经转移到非农产业。③生计是影响农户转户退耕决策的关键因素:纯农户生计资产匮乏, 决策受政策导向明显;作为理性经济人, 对土地经济收益的依赖使农业主导户转户退耕意愿不明显, 对政策响应平淡;非农主导户将权衡转户退耕的补偿与损失, 政策响应模糊;弃农农户资产丰富, 对转户退耕决策响应积极。基于户籍制度改革和可持续生计视角, 本文提出了理性政府行为的3 大对策, 即:建立转户退耕的社保及补偿、激励机制;基于农户生计视角, 实施各种工程措施及惠民政策, 促进农户生计策略多元化;针对不同区位的农户实施差别化的政策。
  • 农村发展与土地利用
    杨忍, 刘彦随, 郭丽英, 李玉恒
    地理科学进展. 2013, 32(2): 181-190. doi: 10.11820/dlkxjz.2013.02.004 cstr: 32072.14.dlkxjz.2013.02.004
    Baidu(63) CSCD(27)
    利用环渤海地区分县社会经济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 采用神经网络确定权重的方法, 对该区分县农村空心化程度和耕地利用集约度进行综合测评, 并以山东省为例, 进行两者耦合规律探索。结果表明:① 环渤海地区农村空心化区域差异明显。高度空心化且进入稳定期的地区主要集中在“C”型沿海地区;平原传统农区, 农村空心化正处空心化的成长、兴盛期;农村空心化低值区主要集中落后山区。② 耕地利用集约度时空差异明显。辽中平原粮食主产区、冀中南粮食主产区、鲁西鲁南粮食主产区集约度较高;低集约度主要集中在太行山区、长白山区、沂蒙山区、坝上高原等落后地区。③ 农村空心化与耕地利用集约度变化存在着耦合联动关系。空心化出现、成长期, 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农村地区隐性失业问题得以解决, 耕地利用集约度不断提升;农村空心化发展至兴盛期, 农村地域发展面临主体弱化, 耕地利用集约度有所下降;至空心化稳定期, 健全的土地流转机制和农业现代化的持续推进, 耕地利用集约度将反弹上升, 最终趋于波动稳定。
  • 农村发展与土地利用
    刘晓娜, 封志明, 姜鲁光
    地理科学进展. 2013, 32(2): 191-202. doi: 10.11820/dlkxjz.2013.02.005 cstr: 32072.14.dlkxjz.2013.02.005
    论文系统评述了中老缅泰“黄金四角”地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分类与制图、LUCC的空间格局与驱动力以及环境效应研究进展。研究表明:现有LUCC研究相对零星分散, 整体性、综合性以及对比性区域研究不足;LUCC分类与制图多源于全球和大尺度研究, 高精度区域性分类与制图研究较少, 时空尺度已无法满足区域性研究需求;罂粟地、轮歇地、橡胶林地3 种典型地类研究参差不齐, 遥感识别方法与时空分析研究不足;LUCC格局和过程变化分析多关注某些地类, 整体性空间格局及国别时空对比研究不足;LUCC驱动力研究多停留在局部区域, 整体研究较为薄弱;LUCC土壤环境效应研究丰富, 水、大气以及生态环境效应研究则相对不足。研究认为, 应加强LUCC的不同时空尺度对比研究、拓展LUCC研究内容、深化LUCC综合研究方法, 同时要重视对边境、贫穷地区的LUCC研究;提出应开展中老缅泰交界地区LUCC国别对比研究, 既可丰富LUCC基础数据库, 也可为这一地区的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