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旅游地理”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文化与旅游地理
    钱丽芸, 朱竑
    地理科学进展. 2011, 30(10): 1289-1297. doi: 10.11820/dlkxjz.2011.10.011 cstr: 32072.14.dlkxjz.2011.10.011
    国家级研究基金资助是目前国内学科领域内最高级别的研究支持。自1991 年以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分别资助文化地理学科16 项和47 项基金项目,促进了近20 年来中国文化地理学发表成果的增长。论文通过文本分析法,研究国家基金资助下的中国文化地理学科发展区域分布现状、研究特点与质量。研究发现受基金资助的学者产出效率大致呈现上升态势;学科申请依托的学科门类逐渐向社会科学转向,学科间的交叉呈现多元化特征。课题依托单位几乎集中在几个重点院校,呈现圈层放射状分布。研究区域大致覆盖东部, 中西部地区研究少,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多次被作为文化研究对象。在学科内部,获得基金资助的作者之间具有一定的学科内在关联。研究反映了近20 年来中国文化地理研究的学术轨迹和发展趋向,有助于中国文化地理学者了解和把握中国文化地理学发展趋势及相关基金项目的申请。
  • 文化与旅游地理
    李双双, 延军平
    地理科学进展. 2011, 30(10): 1298-1304. doi: 10.11820/dlkxjz.2011.10.012 cstr: 32072.14.dlkxjz.2011.10.012
    Baidu(21) CSCD(4)
    针对人才地理学对具有特殊专业或学科背景人才研究明显缺失的问题,选取具有地理学背景的教授、研究员为研究对象,对中国当代地理教授、研究员时空格局进行分析,揭示影响其数量、年龄结构及分布特征的因素。 结果表明:当代地理教授、研究员地域分布不均衡,南方多于北方,沿海多于内陆。东部多于中部,西部最少。青年地理教授、研究员本区比例则呈现东部少于中部,中部少于西部的特征。工作地区域聚集和空间分异现象明显。其特点反映了中国当代地理教授、研究员地域分异,除受经济地理环境、政治、文化等一系列因素影响外,还有其自身形成原因。
  • 文化与旅游地理
    朱芳, 苏勤
    地理科学进展. 2011, 30(10): 1305-1311. doi: 10.11820/dlkxjz.2011.10.013 cstr: 32072.14.dlkxjz.2011.10.013
    Baidu(9) CSCD(2)
    高尔夫旅游是高尔夫运动与旅游资源结合的产物,近年来随着人们收入的增长而得到蓬勃的发展。本文通过对国外关于高尔夫旅游研究文献的分析,发现国外学者对高尔夫旅游的研究涉入时间较早,其相关研究较为深入细致,主要包括对高尔夫旅游基础概念的探讨、高尔夫旅游者决策行为的影响因子分析、高尔夫旅游对经济、社会、环境影响的研究以及高尔夫旅游管理模式的提出等4 个方面。而在研究方法方面,国外主要采用多学科综合方法,注重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相结合,选取知名高尔夫球场/俱乐部作为案例地,获取一手数据资料进行分析, 以模型构建与数理统计的研究结果来支撑定性的描述。最后就国外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归纳,以期对中国高尔夫旅游的发展提供借鉴。
  • 文化与旅游地理
    白凯, 赵安周
    地理科学进展. 2011, 30(10): 1312-1320. doi: 10.11820/dlkxjz.2011.10.014 cstr: 32072.14.dlkxjz.2011.10.014
    Baidu(45) CSCD(8)
    “意象”是近年来多学科研究追踪的热点命题之一。本文在重点文献回顾基础上,就城市意象和旅游目的地意象的研究发展脉络及方法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回顾与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二者的产生、发展与国际、国家的整体发展水平与人类的社会性需求存在密切联系,而这种社会性需求也决定了其研究的基本发展方向。就城市意象和旅游目的地意象研究本身来看,二者在研究的核心聚焦内容、研究的基本指向、研究方法与研究发展的外生动力上都基本趋于一致;在研究涉及群体与研究学科视角上存在明显的差别。同时,为了推进城市意象与旅游目的地意象研究的深化,提出了应关注“意象”的地方感研究与提升研究技术的具体建议。
  • 文化与旅游地理
    韦智超, 牛亚菲, 陈田
    地理科学进展. 2011, 30(10): 1321-1328. doi: 10.11820/dlkxjz.2011.10.015 cstr: 32072.14.dlkxjz.2011.10.015
    流域不仅是有序的自然地理空间也是内部密切关联的社会经济空间,二者叠合构成区域开发的重要地域单元。在流域开发中,旅游业的地位不断提升,成为流域开发的升级产业。本文集合国内外流域开发的学术研究与流域开发在发展阶段及空间布局上的基本实践规律,概括出基于流域空间的旅游发展的基本规律,集中探讨了流域发展中必经的时间断面特征,即经济发展的梯度差与生态环境的梯度差的表现及对旅游供需空间格局的影响,以此作为前提,给出理想情况下的线性旅游供需格局的空间模型,并进一步给出城市影响下流域旅游空间的重构模型。由模型分析了西江经济带现状的旅游供需格局,发现西江经济带中旅游供给基本上遵循流域特征的前提性假设,而旅游需求则呈现倒U字型格局,区内大城市在上游和中游地区的出现客观上加速了上游地区旅游业的发展进程,未来一段时期内西江经济带最主要的内生性增长力量为区域内的中游至下游的部分区段。
  • 文化与旅游地理
    王圣云
    地理科学进展. 2011, 30(6): 739-745. doi: 10.11820/dlkxjz.2011.06.012 cstr: 32072.14.dlkxjz.2011.06.012
    Baidu(15) CSCD(1)
    福祉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学科,人文地理学的哲学思想和方法论是福祉地理学赖以依存的基础,人文地理学的研究范式和研究框架深刻影响着福祉地理学。史密斯提出的福利地理学分析框架是研究福祉地理学的重要基石。但是,由于福祉概念的复杂性、地理哲学多元化、研究手段多样化以及发展观演变等因素,有必要分析福祉地理学的哲学基础、研究方法和研究特点,重构福祉地理学的研究框架。福祉地理学的哲学基础(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伦理)和研究方法(实证主义、人文主义和结构主义)是构建福祉地理学综合研究框架的前提。基于此,本文构建了一个融合哲学基础、时空维度和伦理性为一体的福祉地理学研究新框架:由福祉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伦理性构成的体系为“主轴”,以时空维度为“辅轴”的福祉地理学WOSTEEM框架。
  • 文化与旅游地理
    肖随丽, 贾黎明, 汪平, 李江婧
    地理科学进展. 2011, 30(6): 746-752. doi: 10.11820/dlkxjz.2011.06.013 cstr: 32072.14.dlkxjz.2011.06.013
    Baidu(64) CSCD(5)
    20 世纪中叶,到森林中休闲游憩的人数剧增,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同时为游客提供高质量的游憩体验,美国林务局的管理者和专家发展了游憩机会谱(ROS)理念和管理框架,其主要以游憩需求为导向,依据“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管理环境”指标对游憩区进行分类分级,编制游憩机会清单,对资源进行清查、规划和管理。本文在介绍ROS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北京市民森林游憩的需求特征和森林游憩区当前的管理体制和开发利用现状,筛选出“自然程度”、“偏远程度”、“游客密度”和“管理强度”4 个评价指标,分析提出了北京山地森林游憩机会谱,将北京城郊山地森林游憩区分为城郊开发区域、城郊自然区域、乡村开发区域、乡村自然区域和半原始区域五个游憩机会等级,并结合目前的北京市游憩资源的利用和管理现状,用GIS作图直观展示了各游憩机会的分布,分析比较了各游憩机会的供需状况,为北京城郊森林游憩的规划和管理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 文化与旅游地理
    马丽君, 孙根年, 杨睿, 龙茂兴
    地理科学进展. 2011, 30(6): 753-759. doi: 10.11820/dlkxjz.2011.06.014 cstr: 32072.14.dlkxjz.2011.06.014
    Baidu(48) CSCD(6)
    本文在系统收集城市气候及游客网络关注度数据的基础上,对30 个城市气候舒适度和游客网络关注度的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并利用综合舒适指数、经济发展水平、旅游资源丰度、节假日虚拟因子,采用OLS方法建立了游客网络关注度与气候舒适度的时空相关模型,结果显示:①气候舒适度的时空变化主要受地理纬度的影响,按城市气候舒适指数的年内变化,可以将30 个城市划分为倒“V”形、倒“U”形、“M”形和宽“U”形4 种类型;②游客网络关注度的时空变化主要受气候舒适度、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按游客网络关注度年内变化,可以将30个城市划分为3 种类型:倒“V”形、“W”形和“M”形;③气候舒适度是影响游客网络关注度年内变化的重要因素,长春、北京、西宁和海口游客网络关注度月指数的气候弹性系数分别为0.542%、0.46%、1.182%和0.8%;④气候舒适度是影响游客网络关注度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气候综合舒适度指数每变化1 个单位,游客网络关注度将增加(或减少)0.641 万次。
  • 文化与旅游地理
    葛军, 刘家明
    地理科学进展. 2011, 30(6): 760-765. doi: 10.11820/dlkxjz.2011.06.015 cstr: 32072.14.dlkxjz.2011.06.015
    Baidu(137) CSCD(6)
    本文利用静态、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以2001-2008 年广东省和全国统计年鉴为主要数据来源,对广东省国际旅游产业结构及竞争力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广东省国际旅游产业各部门中,住宿业、饮食销售业和文化娱乐产业与全国相比有竞争优势;而长途交通、邮政通信和景区游览产业竞争力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广东省国际旅游业并未出现明显的产业结构升级现象,需求收入弹性较高的部门,如商品销售、文化娱乐和邮政电讯等部门从长时期看,并没有明显的升级趋势;相反,住宿、交通、饮食等需求收入弹性小的部门,现有的产业结构对这些部门的增长仍有很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