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综述”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研究综述
    杨庆媛, 孙朝辉, 王笛, 陆纪宜, 杨人豪
    地理科学进展. 2025, 44(4): 657-669. doi: 10.18306/dlkxjz.2025.04.001 cstr: 32072.14.dlkxjz.2025.04.001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在乡村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数字乡村”已成为地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论文在对数字乡村的文献成果进行总结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数字乡村的定义和内涵,对国内外的研究前沿进行述评,并从知识生产的角度进行对比。梳理发现:① 国内以规范研究为主,着眼解决乡村发展的现实问题,促进政策优化。将数字乡村建设作为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的手段,研究关注点集中在如何利用数字乡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以及数字乡村发展引致的乡村重构等方面。② 国外以经验研究为主,更倾向解释微观社会现象。通过探讨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等具体现象,展现数字化在乡村转型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面向,着重探讨城乡“数字鸿沟”的形成及其对城乡协调发展的影响。未来中国地理学视角下数字乡村的研究可进一步关注以下方面:人地关系视角下数字乡村概念的再认知、多空间尺度视角下城乡“数字鸿沟”的量化测度、微观主体视角下的数字乡村发展以及基于地理学综合效应研究范式的“数字乡村建设”正负外部性揭示。

  • 研究综述
    龙井然, 张英男, 张旭博, 李静
    地理科学进展. 2025, 44(4): 670-683. doi: 10.18306/dlkxjz.2025.04.002 cstr: 32072.14.dlkxjz.2025.04.002

    基于自然解决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 NbS)是一种高效利用自然资源与保护生态系统并行的行动,可解决当今面临的来自社会、经济和环境方面的挑战,是国际上普遍认可的生态系统管理前沿方法之一。将基于自然解决方案应用于乡村空间重构,不仅能够有效缓解乡村发展面临的生态环境危机,还可进一步激发乡村发展潜力,促进乡村地域的全面振兴。论文梳理了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概念演进,并基于地方政府、村委会、村域经营主体和村民等不同利益主体视角,从生态空间、实体空间、经济空间和社会空间4个方面探讨了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乡村空间重构概念内涵。随后,分别从生态保护和生态景观优化、农村地区生产生活空间优化和土地整治与农业转型、自然景观商品化以及平衡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和期望等方面系统分析了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乡村生态空间、实体空间、经济空间和社会空间重构的研究进展。最后指出,未来可着重从NbS理念的本土化改造、多部门协同合作机制构建、资源与资金配置的优化策略探究、社会经济影响的阶段评估、社会经济效益量化方法的应用等方面深入开展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乡村空间重构研究。

  • 研究综述
    孙俊, 李秋赢, 杨玉玲, 肖意婷, 和峰燕, 何文
    地理科学进展. 2025, 44(3): 429-444. doi: 10.18306/dlkxjz.2025.03.001 cstr: 32072.14.dlkxjz.2025.03.001

    鉴于近今地理学史研究在中国的进展除部分领域外尚无系统总结,论文基于文献梳理,参考科学史研究思潮的演变,讨论了其主要进展及未来值得关注的主要问题。梳理表明:① 地理学史是中国地理学中一门具有标识度的学术领域,研究成果丰硕、领域覆盖面广、研究群体稳定;② 领域体系初步建构,形成了学科史、思想史、社会史、编史研究的研究体系,基本与科学史研究领域相对应;③ 地理学史研究思潮多样,基本与当代科学史主要思潮相切合,但对知识社会史、语境论、概念史、阅读史等科学史思潮的借鉴不够,新近地理学思潮下的研究成果较少;④ 研究对象的空间范围、分支领域、主体差异明显,主要体现为聚焦中国地理学史研究,在中国地图学史与近现代历史地理学史,中国近现代著名地理学研究机构、社团、学者方面成果丰硕,与之相应的其他空间范围、分支领域、主体的研究则有所弱化;⑤ 中国地理学史专门的研究集中在古代阶段,近代阶段逐渐兴起,现当代研究主要是进展回顾、综述文献。未来值得关注的主要问题包括:① 关注研究的薄弱对象,更为全面地展现中国地理学发展脉络,特别是近百年学科史;② 强化科学史中知识社会史、语境论、概念史、阅读史等思潮的借鉴,关注现当代地理学思潮下的地理学史研究;③ 留意现当代中国地理学史的社会价值阐释,拓展地理学的社会认知;④ 注重与国外地理学史研究的对话,提升中国学者地理学史研究的国际话语。

  • 研究综述
    孟贵, 王开泳, 王甫园, 董瑶嘉
    地理科学进展. 2025, 44(3): 445-459. doi: 10.18306/dlkxjz.2025.03.002 cstr: 32072.14.dlkxjz.2025.03.002

    行政区划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行政区划调整已经成为优化行政管理体制、提高国家治理效能和促进区域空间优化重组等的重要抓手。其中,撤县(市)设区作为1997年来中国县级行政区划调整的主要组成部分,成为了行政区划相关研究中广受关注的热点话题。论文从撤县(市)设区的演进脉络、发生逻辑、评估方法和多重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分析。研究发现,中国撤县(市)设区数量经历了先波动增加后急速减少,又快速增加再逐步减少的变化过程,整体呈现“M”型,其中2000—2002年和2014—2016年是撤县(市)设区调整的高峰期;国家政策倾向提供了撤县(市)设区的必要条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是推动撤县(市)设区的直接动力,最终能否实现撤县(市)设区是多元主体博弈后的结果;撤县(市)设区的研究方法日趋多元,但相关基础理论和方法研究相对薄弱,与治理现代化的要求尚存较大差距;已有研究关于撤县(市)设区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结论不尽一致,而关于生态效益的影响相对较统一,即撤县(市)设区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综上,论文认为未来亟须加强行政区划设置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深入揭示撤县(市)设区对城市和区域发展的正负效应;强化撤县(市)设区的驱动机理分析并探究撤县(市)设区触发条件,为提高地方政府决策的科学性以及国家行政区划政策的优化调整提供参考。

  • 研究综述
    朱丽东, 王吉, 禹蕊斐, 李凤全, 游伊靖, 卢海欣
    地理科学进展. 2025, 44(2): 211-225. doi: 10.18306/dlkxjz.2025.02.001 cstr: 32072.14.dlkxjz.2025.02.001

    大陆化学风化作用是塑造地球表面形态、影响全球物质循环以及调节全球气候的关键过程之一,有效示踪地表风化过程一直是地学领域关注的焦点。锂及其同位素的化学性质独特,在示踪大陆硅酸盐风化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论文系统梳理文献,深度剖析实验模拟、风化剖面、流域尺度等领域化学风化过程中锂同位素的分馏行为和模式,在此基础上获得如下认识:① 表生环境下大陆风化过程具有复杂性,化学风化强度与δ7Li值之间呈非线性关系;② 已发表数据的集成研究表明,强风化地区风化物δ7Li值与Li含量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两种模式(Li含量变化有限,但δ7Li值分异却十分显著;δ7Li值分异有限,Li含量却存在一定的分异),其成因有待进一步研究;③ 中国南方红土区作为风化研究的理想区域,在探索锂同位素分馏机理与模式方面展示出潜力。论文认为,Li同位素体系化学风化示踪方面仍存在诸如对复杂过程的量化研究不足、多尺度集成研究有限、强风化产物锂同位素机理不明、尚未形成全球风化估算模型等问题。未来有必要继续加强实验室模拟、实证研究和多尺度集成研究,进一步拓展空白地区锂同位素机理探究的潜力,基于多同位素体系联用等途径印证Li同位素化学风化示踪的有效性。

  • 研究综述
    黄耿志, 柴力行
    地理科学进展. 2025, 44(2): 226-239. doi: 10.18306/dlkxjz.2025.02.002 cstr: 32072.14.dlkxjz.2025.02.002

    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确定的时代和不稳定的生活开始浮现,不稳定性(precarity)作为一个概念在近20年迅速成为西方人文地理学备受关注的话题。论文首先基于西方社会科学的经典文献,阐释了不稳定性在劳动状况、本体论经验和阶层范畴三个层面的基本内涵,进而梳理了西方人文地理学关于不稳定性的研究脉络,发现不稳定性的地理学研究具有显著的批判主义思维,聚焦关注结构化的不稳定性环境对人的影响以及人在这一环境下的响应,并形成了两条研究主线:一是研究特定历史条件下劳动状况的不稳定性,关注不稳定劳动就业产生的结构化机制与不稳定无产者(the precariat)的能动性;二是研究作为人类生命本体论经验的不稳定性,关注宏观地缘政治和日常城市生活政治产生的不稳定性对居民的影响及引发的政治后果。最后,提出可结合新兴经济、经济新常态、国际政治形势和弹性资本积累等时代背景开展中国语境下的不稳定性地理学研究。综述有助于促进国内人文地理进入不稳定性研究领域,为认识不稳定性带来的社会风险和实现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做好研究准备。

  • 研究综述
    曹广忠, 胡明峰, 刘涛
    地理科学进展. 2025, 44(1): 77-87. doi: 10.18306/dlkxjz.2025.01.006 cstr: 32072.14.dlkxjz.2025.01.006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迁移流动日渐活跃并受到不同学科的广泛关注。基于地理学视角对相关研究进行梳理,有助于增强学科间对话,深入理解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迁移流动的时空过程、影响因素和效应。论文通过总结少数民族人口迁移相关理论,构建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迁移流动的整体性分析框架。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迁移流动的积极性不断提升且内部差异显著,总体呈现由乡进城、自西向东和省内迁移流动为主的格局特征;少数民族人口迁移流动的影响因素既有全国人口的共性,也体现了民族特征的作用;作为特定群体的地理空间行为过程,少数民族人口迁移流动通过城镇化促进了民族间的交往与融合,但其对民族地区发展的影响仍需更多的研究关注。未来研究的重点领域包括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城市体系中的选择和分布、民族特征在人口迁移决策中的作用机制、迁移流动对民族地区及个体的影响效应等。

  • 研究综述
    吴俊伯, 罗震东, 乔艺波
    地理科学进展. 2025, 44(1): 88-102. doi: 10.18306/dlkxjz.2025.01.007 cstr: 32072.14.dlkxjz.2025.01.007

    城乡接合部的经济空间是地理学、社会学、城乡规划学等学科长期关注的重要议题。论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相关国际研究为参照,系统梳理了中国城乡接合部经济空间研究的阶段与进展:包含城镇化起步期的国外理论借鉴、城镇化加速期的现实问题关注、城镇化中后期的多元价值探讨三个阶段。城乡接合部经济空间呈现出经济类型的包容混杂、形态演化的动态破碎与经济动能的二元并存三个特征。城乡接合部经济空间演化存在两种路径:第一种由自上而下力量主导,呈现“城郊农业—集中大型工业—高新技术产业”路径;第二种在自下而上的推动下,前期呈现“城郊农业—乡镇工业”路径,后期因区域差异分化出不同分支。演化机制方面,城镇化是城乡接合部经济空间演化的根本动力;技术要素是其演化的核心因素;政府、市场、社会在其演化过程中均起到关键作用。最后,基于上述综述提出城乡接合部经济空间未来研究有尺度与区域差异、后工业时代特征、跨边界网络特征、治理引导等4个维度的研究方向。

  • 研究综述
    阿荣娜, 王龙杰, 王学基, 孙九霞
    地理科学进展. 2024, 43(12): 2352-2364. doi: 10.18306/dlkxjz.2024.12.003 cstr: 32072.14.dlkxjz.2024.12.003

    节奏分析(rhythmanalysis)作为地理学研究中的重要理论,在国际学术界已受到广泛关注,在中国学术界尚未得到充分重视。论文系统地梳理了节奏分析的概念与理论内涵,系统回顾了国外地理学界在主体、地方和移动三个维度的节奏研究,展现了节奏分析在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空间相互作用中的独特视角。进一步探讨了节奏分析研究的两种理论视角:地方性的时间(a localized time)和时间化的地方(a temporalized place),阐释了它们在研究重点上的差异与联系。最后,节奏分析作为一种人本主义研究视角,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国时代背景下的生活节奏、文化节奏与生态节奏等议题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节奏分析理论的本土化和时代化将为中国人文地理实践的理论创新提供科学指导,对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研究综述
    王宏宇, 马亮, 黄言, 林坚
    地理科学进展. 2024, 43(12): 2365-2381. doi: 10.18306/dlkxjz.2024.12.004 cstr: 32072.14.dlkxjz.2024.12.004

    作为可持续的低碳出行模式,城市积极交通出行在实现“双碳”目标和“健康中国”战略过程中具有显著的积极意义。积极交通出行如何影响居民健康状况,受到地理和规划学者的广泛关注。然而,有关其影响心理健康与福祉的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鉴于此,论文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期刊文献,系统总结了城市积极交通出行影响居民心理健康与福祉的作用效应。结果表明,大部分研究证实了积极交通出行对心理健康与福祉的正面影响,但也强调不同人群和空间之间的影响效应存在异质性。此外,论文归纳出积极交通出行影响心理健康与福祉的5种主要路径,包括:① 内在特征的直接作用;② 生理功能的中介作用;③ 物理环境的调节作用;④ 社会环境的中介作用;⑤ 心理状态对积极出行的反馈作用。研究结果为通过规划手段和政策措施促进积极交通出行、推动中国健康城市研究和发展提供了启示。

  • 研究综述
    申悦
    地理科学进展. 2024, 43(11): 2124-2135. doi: 10.18306/dlkxjz.2024.11.002 cstr: 32072.14.dlkxjz.2024.11.002

    家庭是城市空间重构与社会经济转型的重要载体,是从个体到社区和城市必不可少的中间层次。已有研究开始关注家庭视角的时空间行为,但更多将家庭的特征和分工作为背景和解释性因素,对于家庭内部成员间的相互作用与联系考虑得相对较少,尚未厘清家庭成员行为互动的影响机理和效应,难以为家庭视角下的社会问题的解决和生活空间的优化提供有效抓手。论文从日常生活和时空间行为出发,聚焦家庭与家庭成员的行为互动,构建研究框架。首先,构建“时间—空间—社会”的研究框架,提炼家庭成员的行为互动模式;其次,结合中国的社会经济背景,深入揭示家庭成员行为互动的影响机理与效应;最后,以家庭生活质量提升为导向,提出面向家庭友好的生活空间优化方案。研究旨在补充城市时空间行为研究中的家庭尺度,推进行为地理学研究转向个体间的互动;为生育、养老等社会问题提供新的思路,为社区生活圈和城市空间的优化提供科学指引,推进城市规划和社会治理走向“家庭友好”。

  • 研究综述
    罗增良, 董雯雯, 王伦澈, 丁相毅, 黄河清, 吴云龙, 钟玉龙
    地理科学进展. 2024, 43(11): 2136-2146. doi: 10.18306/dlkxjz.2024.11.003 cstr: 32072.14.dlkxjz.2024.11.003

    GRACE卫星反演的水储量信息为研究水循环过程提供了高精度数据,但如何把GRACE卫星水储量数据同化到现有分布式水文模型的径流模拟过程,已成为限制GRACE数据应用于水文模型、提高径流模拟精度的关键科学问题。论文在综述国内外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归纳总结GRACE水储量数据同化的常用方法、现有数据同化方式的原理及优缺点,以及不同数据同化方式提高水文模型精度的程度。进而,总结GRACE水储量数据同化存在的难点问题,并展望可能的破解途径。梳理结果表明,GRACE水储量数据同化面临的难点问题包括水文模型精细的建模需求与GRACE数据粗糙时空分辨率的矛盾问题,以及水文模型单独模拟水储量分量与GRACE数据表示陆表总的水储量变化的矛盾问题;综合前人在不同流域的研究结果表明,通过GRACE水储量数据同化,水文模型水储量模拟值的均方根误差减少了约5%~40%,相关性系数提高了约10%~50%,但径流模拟精度的提高幅度比较有限,相关性系数提高了约2%~16%。研究结果将为推动GRACE卫星水储量数据同化的水文模型开发及应用研究提供理论和方法参考。

  • 研究综述
    张旭辉, 黄震方, 程东亚
    地理科学进展. 2024, 43(10): 2067-2078. doi: 10.18306/dlkxjz.2024.10.012 cstr: 32072.14.dlkxjz.2024.10.012

    场景理论为深化文旅融合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论文将“场景理论”作为理论分析工具,总结了文旅场景的研究价值,阐述了文旅场景理论内涵与理论逻辑,展望了文旅场景研究方向。研究发现:① 文旅场景的研究价值体现在将文旅产业置于同一个动态完整的系统,形成的差异化场景有利于实施非均质化的文旅融合发展策略。② 文旅场景理论内涵包括4个部分:具象的物质是文旅场景存在的重要基础,文旅场景蕴含了独特的文化价值内涵,文化价值观是文旅场景的核心组成部分,文旅场景的构建成为文旅融合发展的动力引擎。③ 文旅场景的理论逻辑由“地方原生性”—“符号感知性”—“价值表达性”三个维度的相互作用而形成。④ 文旅场景未来研究应关注文旅场景的理论内涵与时代价值、文旅场景的文化价值表达方式、文旅场景的模式识别与运行机制以及文旅场景的数字技术应用。研究可为促进文旅融合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场景应用参考。

  • 研究综述
    邬崇钰, 刘爱利
    地理科学进展. 2024, 43(10): 2079-2089. doi: 10.18306/dlkxjz.2024.10.013 cstr: 32072.14.dlkxjz.2024.10.013

    移动性是旅游活动的典型特征。在新移动性范式下,移动成为旅游的核心,对旅游现象的探究也需要借助移动性的研究方法。作为一种移动性的新方法,民族志在文化知识生产上所发挥的作用使其愈加成为当下旅游研究中的重要方法选择。然而,已有研究大多仅使用了民族志的方法,缺乏在理论和方法层面对民族志的应用和知识生产的具体过程、使用原则等做出详细阐释。基于此,论文聚焦于移动性视角,首先从理论层面对移动性和民族志进行回顾,重点探究民族志与移动性视角下旅游研究的关系和意义。其次,继续对民族志应用于旅游研究中关注的核心议题、类别选择及使用原则展开论述。最后,研究表明:① 与定量研究方法、传统定性研究方法以及与传统民族志这三个方面来对比,民族志为移动性视角下的旅游研究提供了新方法和新选择;② 民族志的局限与不足之处也使其受到一定质疑,且争论的重点聚焦于两个方面,一是研究者能否保持价值中立的客观性问题,二是研究所涉及的隐私与伦理问题;③ 作为移动性视角下旅游研究的新方法,纵使民族志存在争议,但就方法本身而言,民族志还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和推广空间,未来应进一步扩展民族志的关注内容和应用方向,克服民族志的方法局限,将民族志应用于更广阔的旅游研究之中。

  • 研究综述
    徐少杰, 王开泳, 王甫园
    地理科学进展. 2024, 43(10): 2090-2106. doi: 10.18306/dlkxjz.2024.10.014 cstr: 32072.14.dlkxjz.2024.10.014

    行政中心迁移研究融汇了地理、历史、经济、政治、环境等众多学科视角,探究其历史发展脉络与未来演进趋势,对于提升行政区划设置的科学性、规范性、有效性,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论文通过文献梳理和文献计量,系统分析了国内外的相关文献,阐明了行政中心迁移的概念属性、研究主题演进、主要研究成果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发现,行政中心迁移的研究服务于国家战略发展,其研究成果与国家政策形成存在互动关系,有效促进了行政区划研究领域的深化与拓展。此外,行政中心迁移研究领域展现出的历史连续性及跨学科特质,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视角与方法。鉴于国际与国内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及行政体制的差异,国际经验对我国而言,意味着需要依据中国特定的国情,运用辩证方法,开拓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路径。在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应加强对行政中心迁移的效应评估和机理分析,注重对迁移方案的科学评估,并利用跨学科研究的优势,不断深化理论与方法论的探索,通过有效的行政区划手段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提升国家空间治理效能。

  • 研究综述
    邢祖哥, 贺灿飞
    地理科学进展. 2024, 43(9): 1839-1852. doi: 10.18306/dlkxjz.2024.09.012 cstr: 32072.14.dlkxjz.2024.09.012
    PDF全文 (235) HTML (1021)   可视化   收藏

    21世纪以来,全球区域不平衡发展现象不断加剧,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形成严峻挑战。区域不平衡是经济地理学的经典命题,其概念与研究框架不断被更新,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是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然而现有研究对区域不平衡研究的系统认知不足。基于此,论文梳理了国外区域不平衡研究发展历程和视角转向,通过国外趋势与国内外对比分析,提出区域不平衡研究方向展望。研究发现:① 区域不平衡研究经历了早期萌芽阶段(19世纪末以前)、单一视角阶段(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期)、二元视角阶段(20世纪中期至20世纪末)和动态视角阶段(21世纪以来)4个阶段,研究视角从趋同、趋异转向动态开放;② 随着区域融入全球化程度日益上升,区域不平衡研究发生了由经济不平衡转向多维度不平衡、从静态均衡到外生冲击、由地方化到“全球—地方”互动的视角转变,研究广度和深度不断提升;③ 当前区域不平衡研究范式变化趋势体现为衡量方法的改进、与现代经济地理学流派的融合和对尺度效应的关注;④ 未来区域不平衡研究亟需融合借鉴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探索区域不平衡的内外因素协同作用、动态演化趋势和周期效应、多尺度力量交互和多元主体互馈机制等问题。

  • 研究综述
    曹智, 黄奕嘉
    地理科学进展. 2024, 43(9): 1853-1864. doi: 10.18306/dlkxjz.2024.09.013 cstr: 32072.14.dlkxjz.2024.09.013

    土地是城乡发展的空间基础和物质载体,实现乡村土地利用优化成为破解乡村土地问题、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在城镇化中后期,城乡治理进入“深水区”,乡村土地利用优化需要以系统性研究为支撑。论文从系统科学视角构建乡村地域系统“要素—结构—功能”理论认知及机理分析框架,全面梳理乡村土地利用问题,并结合问题类型提出乡村土地利用优化路径。研究发现:① 乡村地域系统由水、土、气、生、岩石、矿物等内核性要素和资金、技术、信息、数据等外缘性要素,以及人、基础设施等双重属性要素构成,不同数量和品质的要素形成乡村地域系统结构,其本体结构与主体结构相互影响、相互塑造,并承担调节乡村要素、优化乡村结构、提升乡村功能的双向传导作用。② 当前土地利用问题包括资源与环境结构制约发展用地需求的本体结构约束问题、社会结构中政策和组织体系与更高水平的经济结构发展需求不匹配制约土地利用效率和质量的主体结构失衡问题、本体结构客观支撑条件与社会经济组织利用不协调影响土地持续利用的综合性问题。③ 土地利用优化策略包括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策略、空间优化管理提升策略和土地生态价值转化策略。研究可为破解乡村土地问题、提升乡村土地利用效益,推进乡村转型振兴提供参考。

  • 研究综述
    安丰平, 高金龙, 朱欣怡, 张溪彧
    地理科学进展. 2024, 43(9): 1865-1877. doi: 10.18306/dlkxjz.2024.09.014 cstr: 32072.14.dlkxjz.2024.09.014

    乡村地区的螺旋式衰落逐渐成为全球乡村发展面临的共同挑战,而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乡村发展模式的选择。论文系统梳理回顾了乡村发展模式的演替过程,认为乡村新内生发展模式根植于地方又面向外部,能够实现“上下联动、内外共生”,更符合新时代乡村发展内涵,展示出较强的综合性和整体性,为当下乡村发展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基于结构二重性视角构建乡村新内生发展模式的实证框架,重点总结了乡村新内生发展模式在主体与网络层面的主要实证研究,指出现有研究仍无法解决特定现实命题和理论命题上的操作性问题,缺少系统性行动框架指引;因此未来可从多学科视角展开乡村新内生发展的行动框架及评价研究,探索乡村新内生发展的差异化转型路径及机制,以便更好地指导乡村地理学者推进乡村新内生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 研究综述
    李琪, 胡晓亮, 张小林, 李红波
    地理科学进展. 2024, 43(9): 1878-1890. doi: 10.18306/dlkxjz.2024.09.015 cstr: 32072.14.dlkxjz.2024.09.015

    近年来,随着中国城乡差距的不断缩小,如何实现城乡融合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人文地理学界讨论的热点话题,然而已有研究仍缺乏对城乡融合发展参与主体的探讨。近些年,日本学界与政界提出“田园回归”理念,关注人的主体性,提倡以城市乡村化为前提的城乡融合发展主体多元化,并以此尝试构建新型城乡关系。论文首先介绍了田园回归的提出背景及概念内涵。随后,从主体视角出发,通过对日本相关政策、时代背景、重大历史事件及社会舆论等内容的梳理,分析了田园回归理念下日本城乡融合发展的多元主体变迁过程,总结出“定居人口→移居人口→交流人口→关系人口”的变迁路径,表明参与日本城乡融合发展事业的相关社会群体范围在不断扩大。此外,田园回归理念还践行不以经济增长为唯一目标的发展观,注重社会主体价值的实现,为中国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 研究综述
    方远平, 张峰, 阮爱婷, 毕斗斗
    地理科学进展. 2024, 43(8): 1617-1632. doi: 10.18306/dlkxjz.2024.08.012 cstr: 32072.14.dlkxjz.2024.08.012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KIBS)作为提供知识和技术服务的产业,被视为创新和经济发展的关键驱动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知识经济的崛起和产业结构高级化,国内外学者开始关注KIBS的空间分布与知识扩散过程,以及在促进产业融合、区域创新、经济转型等方面的重要作用。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推动了KIBS在国家及区域创新、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等地理学领域的应用研究。然而,在当前全球化新形势和经济地理学新研究范式下,学术界对KIBS与经济地理学各研究范式的融合、KIBS对新信息技术革命及新质生产力的影响机制、KIBS对全球—地方互动视角下产业升级与区域转型、全球—地方生产网络、多尺度创新空间重构等的影响机制等研究相对不足。针对上述问题,论文梳理了国内外KIBS在地理学领域的关键研究文献,概括KIBS的时空分布特征,利用文献计量软件CiteSpace 6.2.R6对该领域的研究热点进行可视化分析,系统总结KIBS的研究热点内容与研究动态趋势。结合全球化新形势及中国经济地理的现实问题,提出未来KIBS地理学研究应关注全球化新趋势下KIBS与区域发展转型、KIBS与新质生产力及国际—区域科创中心、全球—地方互动视角下KIBS与全球—地方创新网络研究、KIBS与多尺度创新空间耦合研究的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