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区域经济
    王承云, 张婷婷
    地理科学进展. 2012, 31(8): 989-996. doi: 10.11820/dlkxjz.2012.08.001 cstr: 32072.14.dlkxjz.2012.08.001
    Baidu(19) CSCD(2)
    本文旨在探讨研发产业的空间集聚规律和研发产业区域差异的空间特性, 揭示地理临近与产业网络形成及研发产业在城市体系间的内在关联。基于实地调查和R&D普查数据, 采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GIS 制图等方法, 以区位理论和城市空间结构为理论依据, 探讨了长三角地区16 城市研发产业的空间演化过程, 分析了研发产业的影响因子。研究表明:影响研发产业的主要因子依次为:产业发展综合实力因子、产业结构因子、产业竞争力因子、经济结构支持因子、经济发展水平因子、研发活跃度因子等6 大类因子。研究结果表明, 2000 年长三角地区研发产业空间结构的显著特征是集聚在以上海为中心的单极空间模式。之后发展到2007 年, 南京、杭州、苏州等城市研发产业发展呈快速增长态势, 空间上表现为由单极集中转向多极分散的趋势。研究认为:今后长三角地区研发产业区域差异格局将逐步形成, 呈现为以上海、南京、杭州为顶点的区域内部的三角形格局。
  • 区域经济
    余凤鸣, 张阳生, 周杜辉, 杜忠潮
    地理科学进展. 2012, 31(8): 997-1004. doi: 10.11820/dlkxjz.2012.08.002 cstr: 32072.14.dlkxjz.2012.08.002
    省际边缘区是区域经济空间分异研究中的一个新领域, 本文基于县(区)尺度, 选取衡量经济水平的14 个指标, 运用因子分析和ESDA-GIS相结合的方法揭示呼包鄂榆经济区的经济空间分异。分析结果表明:①数量上呈非均衡发展格局, 趋于强者日趋极化, 弱者日趋边缘化;②空间分布上呈现东—西递增, 南—北递减的分异趋势;③全局Moran’s I指数得分为0.3215, 表明区县经济发展有“趋同俱乐部”特征;④扩散型、极化型、“塌陷”型和“传染”型4 类空间关联类型的空间分布呈现一定的中心—外围式等级特征, 但并不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 经济投入、经济效率、人力资本和经济结构4因子的空间集中程度差异显著。
  • 区域经济
    曾春水, 蔺雪芹, 王开泳, 柳坤, 王婷
    地理科学进展. 2012, 31(8): 1005-1012. doi: 10.11820/dlkxjz.2012.08.003 cstr: 32072.14.dlkxjz.2012.08.003
    Baidu(31) CSCD(2)
    本文构建了中国地级市工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评价了中国286 个地级市工业竞争力水平, 研究了中国经济区的工业竞争力水平和空间格局特征。并尝试将集聚和外部联系作为空间要素引入生产函数模型, 探讨不同的工业发展水平下, 综合技术、资本、劳动力和空间各投入要素的贡献程度。研究表明:①经济区工业竞争力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东部沿海经济区、南部沿海经济区、北部沿海经济区、东北经济区、长江中游经济区、黄河中游经济区、西北经济区、西南经济区, 各经济区各具独特的空间格局特征。②把空间要素引入生产函数模型是可行的, 并验证了空间要素对产出具有重要影响, 但对于不同的工业发展水平的贡献强度存在差异。③随着工业水平的提高, 要素贡献程度的趋势分别是:综合技术先增大后减小, 劳动力持续减弱, 资本稳步增大, 空间要素则先减小后增大。④在现有工业投入结构下, 强和弱等级城市具有明显的投入规模报酬递增, 而较强和较弱等级没有明显的投入规模报酬递增。
  • 区域经济
    杨忍, 刘彦随, 刘玉
    地理科学进展. 2011, 30(10): 1247-1254. doi: 10.11820/dlkxjz.2011.10.007 cstr: 32072.14.dlkxjz.2011.10.007
    Baidu(56) CSCD(13)
    本文以2000、2004、2008 中国31 个省际农村发展指标面板数据,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的方法,对新时期中国农村发展状态的区域差异进行综合分析。从空间格局来看,东、中、西三大地带的农村发展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农村发展的差异格局并未发生明显变化,东部>中部>东北>西部的格局依旧存在,农村的发展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一致性,自然资源禀赋与历史经济发展水平是中国农村发展区域差异基础,农村主体特征与区域发展阶段是导致农村发展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偏向性的政府政策与全球性因素是强化区域差异的重要动力,而各地差异性的农村产业转型过程,是助推中国农村发展区域差异的核心机制。2000、2004 和2008 年中国农村发展差异度分别为0.356、0.413、0.386,这表明,自2000 年以来区域农村发展差异先拉大后缩小,总体上呈现扩大趋势,这是长期以来区域发展外部环境与农村自我发展能力综合作用的结果。从2000-2008 年中国农村发展“重心”移动的轨迹可以看出,中国农村发展的重心落在安徽省内,农村发展水平东西差异明显,2000-2004 年,中国农村发展水平的重心向北移动,北方地区的农村发展速度较快;2004-2008 年,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部署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稳步推进,中国农村发展水平的东西差异有了一定缓和,重心向西南方向移动。
  • 区域经济
    张蕾, 陈雯, 宋正娜
    地理科学进展. 2011, 30(10): 1255-1262. doi: 10.11820/dlkxjz.2011.10.008 cstr: 32072.14.dlkxjz.2011.10.008
    针对空港经济区相关研究一直依附于临空经济发展研究的现状,在分析空港经济区与临空经济区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明确了空港经济区概念,提出空港经济区范围界定方法:① 紧邻机场区域的建成区形成与否是判别空港经济区是否形成的依据之一;② 参照国内外成熟空港建设经验,对5 km半径范围和15分钟时间覆盖区域分别进行圈层划分,进而计算各圈层内部各类临空指向产业比重,由此确定空港经济区所在圈层;③ 根据企业空间布局,对基础圈层进行一定变形,并结合实证地区实际情况,对比分析同心圆圈层分析与时间半径分析结果,以确定空港经济区最终范围。对长三角枢纽机场的实证研究表明,上海虹桥国际机场已经形成以机场为中心,外延2 km的空港经济区,可达性分析表明,这一范围大致为空港交通走廊沿线6 分钟车程内的高可达性地区。而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和无锡硕放国际机场由于周边区域产业的临空指向性较弱,尚未形成空港经济区。
  • 区域经济
    刘建国, 李国平, 张军涛
    地理科学进展. 2011, 30(10): 1263-1275. doi: 10.11820/dlkxjz.2011.10.009 cstr: 32072.14.dlkxjz.2011.10.009
    Baidu(76) CSCD(5)
    全要素生产率是经济增长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当今经济学界的热门话题之一。近年来,国内外诸多学者对生产率的研究已经从对劳动生产率、资本生产率等的单纯测算发展到了对全要素生产率的综合考量,而且一些新模型和方法的运用也将生产率的研究推上了一个全新的高度。文章从理论方法和实证研究两个层面对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发现已有研究存在几个不足:首先,目前关于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论研究不足;其次,缺少国家层面、以及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层面对经济效率状态,和其动态演进系统而全面的实证研究; 第三,提升经济效率的政策体系研究相对薄弱;最后,在研究方法上也有待创新,缺乏经济学、地理学等多学科间的渗透和融合。总之,不足之处也可能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 区域经济
    马仁锋, 吴杨, 沈玉芳
    地理科学进展. 2011, 30(10): 1276-1288. doi: 10.11820/dlkxjz.2011.10.010 cstr: 32072.14.dlkxjz.2011.10.010
    产业区是20 世纪80 年代以来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领域之一,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场所及产物和城市空间类型之一,其形成与发展引起了国内外学界高度关注。梳理文献发现产业区研究主要集中在:本质探究、形成机理、演化时间过程及未来趋向等方面,然现有研究存在如下问题:①未能形成产业区演化研究的理论框架; ②研究视角虽较为多元,但大都孤立地讨论产业区演化,研究思路过于追求学科特色而缺乏综合性研究逻辑,无法将其嵌入城市与区域发展之中;③鲜有关注以生产性服务业、创意产业为主导的产业区演化。针对现有问题, 借鉴演化经济地理学从产业区演化的动力来源、时—空过程、景观表征入手,界定了产业区演化的概念和内涵,构建了产业区演化研究范式,并针对后工业社会创意产业区或创意集群的演化现象,提出了研究建议。
  • 区域经济
    刘艳华, 徐勇, 刘毅
    地理科学进展. 2011, 30(5): 627-634. doi: 10.11820/dlkxjz.2011.05.016 cstr: 32072.14.dlkxjz.2011.05.016
    Baidu(32) CSCD(4)
    探索式空间数据分析(ESDA)方法可以很好地揭示区域经济增长特征及其与空间环境的关系,是深入了解和把握区域经济的空间分布和演化规律的有效手段之一。本文基于ESDA方法,利用黄土高原地区284 个县市级行政单元1990、2000 和2007 年3 期的人均GDP数据,分析了黄土高原地区经济增长的空间分布格局和动态演变特征,验证了ESDA方法在揭示社会经济发展空间分异和演变规律方面的作用。分析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地区的人均GDP分布表现出了显著的高值和低值集聚(空间正相关)特征,且其空间分异状况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目前黄土高原地区的经济增长仍以不平衡增长为主,短期内高水平地区高速增长趋势仍将继续,而低水平地区很难实现经济增长的快速提高;黄土高原地区存在着常态化的城市产业集聚推动型和机遇性的资源开发拉动型两种增长类型,后者对人均GDP水平的拉动效应更强,然而却容易造成产业畸形单一,经济增长缺乏可持续性、稳定性和抗干扰性。
  • 区域经济
    王磊, 蔡运龙
    地理科学进展. 2011, 30(5): 635-640. doi: 10.11820/dlkxjz.2011.05.017 cstr: 32072.14.dlkxjz.2011.05.017
    人口调查统计以行政区划为基本单元,数据精度不能满足较高分辨率的空间结构分析,也难以在地理综合研究中与自然地理要素数据相匹配。因此,人口密度空间化成为地理学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本文基于贵州省猫跳河流域的乡镇人口数据,采用GIS空间分析技术与统计学方法,分析了人口密度与空间因子的关系;并采用多元回归的方法建立了人口密度数据空间化模型,在GIS平台中实现了人口密度的降尺度空间化模拟。建立的多元回归模型拟合精度达到0.577,且模拟结果与实际人口数据比较线性拟合斜率接近1,效果比较理想。研究结果表明:影响该地区人口密度的主导空间因子为建设用地指数、耕地指数与到道路的平均距离。
  • 区域经济
    李伯华, 刘沛林, 张博野, 田亚平
    地理科学进展. 2011, 30(4): 452-462. doi: 10.11820/dlkxjz.2011.04.008 cstr: 32072.14.dlkxjz.2011.04.008
    Baidu(15)
    农户消费活动空间是乡村空间结构的一种表现和组成部分,在受到乡村已有的物质空间和社会空间结构影 响的同时,也不断塑造并形成新的乡村空间结构。在对湖北黄冈二程镇8 个村100 家农户的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基础 上,总结了农户消费行为空间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和影响机制。研究结构表明:10 年来,农户消费的平均空间距离 总体上有缩短趋势;农户消费不同类型商品的地点和圈层结构变化呈现不同特点;农户消费行为的空间等级结构有 较大变化,除家用电器的消费空间等级没有变化外,其他商品的消费空间等级均发生了较大变化,总体趋势是消费 空间等级下移;影响农户消费行为空间结构演变的因素很多,归纳起来有制度因素、交通条件和个人消费需求偏好 等;农村与城市居民的消费行为空间结构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也存在较大差异性。
  • 区域经济
    唐宏, 杨德刚, 张新焕, 王国刚
    地理科学进展. 2011, 30(4): 463-469. doi: 10.11820/dlkxjz.2011.04.009 cstr: 32072.14.dlkxjz.2011.04.009
    Baidu(36) CSCD(4)
    基于农户访谈和问卷调查,对新疆三工河流域生态移民前后农户生产生活和土地利用等问题进行调查,以 了解生态移民政策的成效,并探讨政策执行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对该区域及其他地区继续实施生态移民提供借 鉴。研究结果显示:① 2007 年前后搬迁农户的类型具有一定差异性,农户生态移民意愿与户主文化程度无关,与 户主年龄和家庭人口数有一定关系,家庭人口较少的农户趋于先搬迁,后迁农户则更趋于年轻化;② 搬迁后农户 主要经济来源有所变化,从事种植业与经商的农户数量变化不大,畜牧业农户略有减少,旅游业农户比重大幅下 降;③ 因耕地质量差异,农户耕种结构也有所变化,由种植玉米为主变为以小麦为主,搬迁后政府给予一定程度 的补助;④ 从事畜牧业农户数量有所下降,牲畜饲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放养率大幅下降,圈养时间显著延长,草 场超载情况明显改善。总体而言,生态移民后三工河谷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但由于管理制度与政策落实不到 位,移民农户经济收入难以保障,其移民态度不够积极。政府应该做好相关稳民政策,提供扶持措施,以提高农户 移民的积极性。
  • 区域经济
    王静, 张小雷, 杜宏茹
    地理科学进展. 2011, 30(4): 470-478. doi: 10.11820/dlkxjz.2011.04.010 cstr: 32072.14.dlkxjz.2011.04.010
    Baidu(75) CSCD(14)
    通过ESDA空间分析,研究1985 年以来新疆县域经济格局在空间上的变化及其特征。结果表明:1985 年以 来新疆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表现出较弱的空间自相关性,但集聚作用总体不断增强。热点区的空间结构主要集中 在以奎—克—乌为核心的圈形结构,2000 年以后热点区显著增加,不断向北疆中部、东疆以及南疆东北部集聚;南 疆西南部处于经济发展的冷点区,有不断向东延伸至阿克苏地区的趋势。新疆县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格局表现为 更多的不稳定性和异质性,集聚水平较低,集聚态势总体有所减弱;经济增长热点区的切换较为频繁,地理集中不 明显,有从北疆中部向东疆哈密地区、南疆西南部喀什地区转移的趋势;经济增长冷点区主要集中在南疆阿克苏 地区和田地区西部,县级尺度的经济与增长的区域差异呈现相反的演变趋势。从经济发展的时空特征上看,多峰 值是新疆经济空间格局演化的显著特征;经济空间格局的自组织性较强,但有减弱的趋势;空间格局演变中的随 机成分较低,而由结构化分异引起的空间差异十分显著,东南—西北方向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较小,东北方向经 济发展的异质性则十分明显,空间差异较大。
  • 区域经济
    王情, 岳天祥, 范泽孟, 孙晓芳, 辛晓平
    地理科学进展. 2011, 30(4): 479-484. doi: 10.11820/dlkxjz.2011.04.011 cstr: 32072.14.dlkxjz.2011.04.011
    Baidu(14)
    江西省是我国的粮食大省,对未来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江西省1980-2005 年的各类食 物产量变化趋势,并结合食物营养转化式和不同生活水平的食物营养需求标准,对江西省食物营养供给总量和供 需平衡进行时空格局分析,得出:①稻谷产量约占江西粮食总产量的95%,并一直保持增长趋势,而油料、大豆、薯 类和甘蔗产量1998 年以后均有下降趋势。②江西省的食物营养供给总量较为富余。2005 年食物热量、脂肪和蛋 白质的产量分别达到80.76×1012 kcal、222.67 万t 和137.68 万t,按照小康的生活标准,分别可供养9794、7532 和 5588 万人,均高于江西省2005 年的实际人口。③江西省食物营养供给呈稳步增长趋势,1980-2005 年食物脂肪供 给增加了7.40 倍,热量和蛋白质分别增加了0.84 倍和1.30 倍。④江西省食物供给结构不均衡——食物热量的供 给能力最强,90%的县市供给盈余,蛋白质次之,食物脂肪的供给能力相对最弱,2000 年以后仍有1/2 以上县市供 给不足。应优化食物种植结构,重视油脂类作物的种植,提高食物脂肪的供给能力。⑤江西省食物供给能力较强 区域主要分布在水土资源条件较好的鄱阳湖周边区域及赣江流域的部分县市。加强这些地区的耕地保护,对确 保未来食物供给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 区域经济
    王圣云,沈玉芳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8): 899-905. doi: 10.11820/dlkxjz.2010.08.001 cstr: 32072.14.dlkxjz.2010.08.001
    Baidu(45) CSCD(9)

    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和地理学对福祉皆有研究。福祉反映的是人们良好的生活状态,在日益重视社会建设的中国,民生福祉是人文地理学研究不可忽视的重要命题。本文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概括了福祉地理学的研究特点,梳理出国内外福祉地理学研究按GDP扩展、地域社会指标以及满意度和幸福感等展开的3条主要路径,并从健康与福祉、区位与福祉、生态环境与福祉、居住与福祉以及地方、文化与福祉等视角概述了福祉地理学的最新研究进展,最后对福祉地理学的研究提出展望:要进行跨学科合作;将主观和客观2种研究方法相结合;研究框架要进行重构;深化健康的福祉地理学研究;拓展人居地理学的研究以及推进福祉的地方与文化研究等。

  • 区域经济
    宗会明,周素红,闫小培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8): 906-912. doi: 10.11820/dlkxjz.2010.08.002 cstr: 32072.14.dlkxjz.2010.08.002
    Baidu(42) CSCD(4)

    随着全球生产网络和现代物流研究的兴起,物流对于提升地区和企业的竞争力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现阶段的物流研究主要集中于管理学和交通地理学2个学科。管理学侧重于研究物流组织和企业物流效率的提高,缺乏整体和空间的视角,而交通地理学则侧重于以货物流通为代表的传统物流研究,对于现代供应链及物流组织研究不够,二者各有研究优势和不足。经济地理学对物流活动的研究经历了传统物流活动研究、物流活动被遗忘、物流研究的被重新认识和发现3个阶段。在当今经济地理学“社会、制度、文化转向”背景下,经济地理学将在日益复杂的现代物流网络研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现代物流活动的相关研究,主要是由交通地理学者借鉴经济地理学理论对物流活动进行的研究,及经济地理学者对生产领域研究时对物流活动不经意的涉及,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全球生产网络下现代物流的性质和作用,现代物流组织结构研究,现代物流活动的空间表现及发展动力机制4个领域,总体而言尚处于研究起步阶段。最后,文章提出了对当代中国经济地理学对物流活动研究的几点启示。

  • 区域经济
    杨威,金凤君,王成金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8): 913-919. doi: 10.11820/dlkxjz.2010.08.003 cstr: 32072.14.dlkxjz.2010.08.003

    以两广地区35地市为例,构建了工业资源环境协调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投影寻踪方法分别计算出了35地市工业、资源、环境子系统的评价指数。在此基础上,利用回归拟合,通过协调度计算模型,对两广地区工业资源环境协调性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①工业发展、资源投入与工业环境污染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两广地区各地市工业发展、资源投入与工业环境污染具有显著差异,广东各地市工业发展、资源投入与工业环境污染强度总体高于广西各地市。②工业资源环境协调性与经济发展呈一定的负相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其协调性越差。两广地区各地市工业资源环境协调性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广东各地市工业资源环境协调性总体不如广西,其中珠江三角洲地区协调性最差;广西省内部各地市协调性差异不显著,而广东各地市协调性差异显著。③协调是相对的概念,工业资源环境协调性没有绝对标准,分析协调性必须结合区域的实际情况进行判断。虽然广西各地市工业资源环境协调性“较好”,但仅是一种低水平的较好状态。

  • 区域经济
    刘玉,刘彦随,郭丽英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8): 920-926. doi: 10.11820/dlkxjz.2010.08.004 cstr: 32072.14.dlkxjz.2010.08.004
    Baidu(28) CSCD(12)

    粮食生产地域功能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和时间变异性。深入开展区域粮食生产地域功能的评价分级及动态变化研究有助于强化县域粮食生产功能、保障粮食安全和提高农民收入。本文以环渤海地区327个县域为研究单元,通过构建粮食生产功能指数及考核模型,计算了1990和2007年的指数并分析其变动规律。结果表明:粮食生产地域功能一级区主要分布在辽宁中部平原的北部,太行山山前平原区、海河冲积平原区县域的粮食生产功能次之,山地丘陵区、坝上高原区及人口稠密的市辖区等的粮食生产功能弱。环渤海地区各县粮食生产功能总体呈上升趋势,平原区县域粮食生产功能位显著提高,退耕还林还草等政策实施使山地丘陵区的粮食生产功能逐渐降低,市辖区及周边市县的粮食生产功能位快速下降。基于指数的评价分析,结合区域粮食总产量和区域发展定位,将研究区划分为国家级商品粮基地区、省级商品粮基地区、地级市商品粮基地区、一般粮食产区等4个类型区。依据各县域的粮食生产功能定位,进一步探讨强化县域粮食生产功能与优化生产要素配置的财政转移支付、区域经济补偿、政绩考核等创新机制和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