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流动与人地关系”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人口流动与人地关系
    高翔,鱼腾飞,宋相奎,程慧波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6): 716-724. doi: 10.11820/dlkxjz.2010.06.011 cstr: 32072.14.dlkxjz.2010.06.011
    Baidu(19)

    少数民族流迁人口在接受城市化和现代化“洗礼”的过程中,由于加入了民族文化、民族传统与民族意识的 变量,其空间行为过程显得更复杂、更丰富。本文以兰州市回族、东乡族为例,研究了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流迁人口的空间行为特征及驱动机制,得出其空间行为特征表现为:①来源地构成较为集中、单一,主要以周边民族地区为主;②来源地具有典型的“核心—边缘”结构,交通牵引使该结构发生分异;③居住地选择具有“围寺而居,围寺而作”的特点,总体呈“大杂居、小聚居”的空间结构。进一步运用系统动力学的观点从两种“维度”、两种“机制”、两个“方面”构架了“三位一体”的少数民族流迁人口空间行为动力机制模型,并指出了目前研究的不足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 人口流动与人地关系
    冯健,王迎,刘洋华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6): 725-732. doi: 10.11820/dlkxjz.2010.06.012 cstr: 32072.14.dlkxjz.2010.06.012
    Baidu(6) CSCD(1)

    近年中国很多以人口流出为典型特征的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县城或城区出现低收入和高消费并存的现象。 这种矛盾的农村收入—消费关系形成一个“经济学悖论”,很难获得解释。本文以安徽省庐江县作为实证研究地区,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系统分析,强调运用地理学的视角,从区域系统以外寻求解释。发现区域人口流动是形成人口流出区低收入、高消费现象的关键原因,另外,特殊消费群体的带动、传统文化习俗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庐江模式的理论意义在于,它表明即使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乡村系统经受了市场经济的洗礼已具备开放特征,依靠其自身力量,欠发达地区可以彻底打破计划经济遗留下的城乡二元分割,并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 人口流动与人地关系
    张洁,李同昇,王武科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6): 733-739. doi: 10.11820/dlkxjz.2010.06.013 cstr: 32072.14.dlkxjz.2010.06.013
    Baidu(35) CSCD(9)

    随着人类对流域水土地资源开发强度的不断扩大,流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及其演化逐步为国内外学者所 关注。文章从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两个方面出发选择了与流域人地系统相关的40 项指标,建立了流域人地关系地 域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并借助系统理论建立了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协调发展的动态 耦合模型,对1996-2006 年渭河流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耦合态势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1996-2006 年间, 渭河流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呈波动上升趋势,资源环境状况对经济社会发展响应明显,并随经济社会发展而波 动,呈现先好转后恶化再好转又恶化的反复波动态势。对渭河流域人地系统耦合度的研究表明,渭河流域耦合度增 长很快,并呈现出一种S 型规律,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开始时因资源开发需要,流域人地系统的耦合度发展 缓慢,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环境逐步适应,耦合度快速上升,最后受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的限制耦合度将接近 某一饱和水平。目前,渭河流域已处于过度开发阶段,资源环境危机也已处于潜伏期,若不注意环境保护、过度开发资源,将很快跨越现在的阶段,持续增长的经济水平和不断提高的消费水平使资源环境系统不堪重负,环境质量不断降低,人地系统关系不断恶化,同时资源环境反馈于社会经济,系统将进入负增长阶段。

  • 人口流动与人地关系
    李雪铭,李建宏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6): 740-746. doi: 10.11820/dlkxjz.2010.06.014 cstr: 32072.14.dlkxjz.2010.06.014
    Baidu(7) CSCD(1)

    在全球化发展的大趋势下, 受整个地理学界“文化转向”的影响,同时也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人口、资源与 环境之间的矛盾,自然地理学的研究方法、研究重点以及各种议题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各种研究使自然地理学更 趋于文化性。本文以“文化转向”作为自然地理学创新的1 个视角,从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核心内容等方面阐述了文化自然地理学产生的背景;并列举了自然地理学响应“文化转向”的3 条研究线索;在此基础上,探索性地提出了从自然地理学角度开展“人居环境”和“环境意象”2 个议题的研究;最后,强调自然地理学在进一步进行“文化转向”和创新的同时,应该保持住自身的性质、目标和方法。